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52

第52章 农民问题(11)

我国在三年恢复时期之后,便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调整产业布局,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稳定发展,城镇建设呈现了初步繁荣;1952年至1957年间,西部城市非农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空间布局逐渐由东向西转移。这一时期,我国设立城市由135个增至176个,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由69个增至72个,仅增长了4.3%;西部地区的城市由13个增加到了31个,增长了138.5%。西部城市的增长速度是东部地区的32.2倍,城市空间布局的东、西部地区城市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51.5%、9.6%,转变为1957年的40.9%、17.6%,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2.西部地区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1957—1978年)

1957年至1978年,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干扰,我国的城镇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56年底开始的“左”倾错误,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城镇人口膨胀、生活供应紧张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一系列问题,从1961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压缩城镇人口,减少城镇数量。

3.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差距逐步扩大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西部地区城市增长速度较快,东部地区城市所占比重曾一度有所下降。但在1985年以后,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快速走在全国前列,因而城镇空间布局由西向东转移。1985年至1998年,全国城市由324个增至668个,其中东部地区城市由113个增至300个,增长了1.65倍;西部地区城市由78个增加到105个,仅增加了0.35倍,东、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重由1985年的34.9%、24.1%转变为1998年的44.9%、15.7%;东部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转变为29.49%,西部为19.75%,相差9.74%,显然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问差距逐步扩大。从1990年到2130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9.68个百分点,即由1990年的26.41%提高到了2000~F的36.09%,年均增加0.97个百分点,其中上海、福建、江苏、广东、天津5个省市城市化水平增长幅度最大,分别由1990年的67.69%、21.32%、21.24%、36.77%、54.98%提高到了2000年的88.31%、41.57%、41.49%、55.00%、71.99%。而西部地区在这10年问,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快,其中新疆、甘肃、贵州、宁夏、青海5个省(区)增长最为缓慢,新疆1990年的城市化水平为31.91%,2000年为33.82%,增加了1.91个百分点,甘肃2000年城市化水平24.01%,比1990年仅提高了1.9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08个百分点(见表1 1—1)。

(二)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问题

1.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较慢,水平较低。1999年,我国城市已达668个,城市人口达3.67亿,城市化率达30.9%。中东部地区城市300个,城市化率达34%;西部地区城市121个,城市化率24%。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共85个,西部地区仅有9个。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无论人口、土地面积和经济水平在全国可以排上大省的行列,而四川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30.9%)8个多百分点,为22%。东部地区的山东省,土地面积小于四川,人口与四川相当,其城市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2%。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慢,规模、水平都很低,经济聚集效率和效益,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很低。农业人口比重也远高于东部地区,在80%以上。

2.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从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要滞后于工业化。从表11—2可以看出,1991年至1998年西部地区可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非农人口比重约在23%一26%之间,而同期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60%以上,显然城市化水平要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从两者的发展速度来看,1991年至1998年西部工业总产值从4036.8亿元增加到13570.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8.9%;而与此同时,西部城市非农人口从3781.6万人增加到4482.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5%,远远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3.发展水平低

从城市发展水平和建设质量来看,西部城市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首先,与东部差距最大的指标是建城面积,西部城市仅占全国的14.4%,远远低于东部占全国52.3%的比重。其次,是市区人口密度,西部平均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仅为东部的48.9%。再次,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如市区人均生活用水量、市区人均生活用电量、市区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市区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等方面来看,西部这些指标分别为东部的80.5%、66.4%、46.2%和60.9%。最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城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等方面的指标,仅分别为东部的59.3%、72.7%和87.1%。

4小城镇发展缓慢,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各省区市小城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于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但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小城镇的数量少,规模小,内在质量、功能等都比较低,问题比较突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小。西部地区农村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人口少的问题。有的省区市规定,每个小城镇占地面积300亩(四川)或2.02平方公里(新疆),主要是居民住宅地,市政占地面积很小;小城镇的人口数量一般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小城镇人口平均为4000人左右,而全国则为5000人以上。西部小城镇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小,城镇基础设施很差,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城镇没有水厂,供水设施不配套。三分之一农村小城镇没有水厂和供水设施,也没有排水系统,环卫设施不健全,生态环境质量差,交通、邮电通讯、供水、供电、排污、文教文化娱乐等都很落后,使城镇的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2)经济聚集效应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一般来说,小城镇的设立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二、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支持,二是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由于规模小、人口少,有的基础公用设施又不配套,对二、三产业引力不大,影响了城镇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不少城镇形成了有城无市的空壳局面。同时,相当一部分城镇的工业企业,不仅技术水平低,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很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还有不少技术重复的企业,产品雷同,市场占有率很低。正是由于这些城镇缺乏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不足,导制城镇得不到有效改造,使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更无力吸引投资者,出现了恶性循环。

(3)空间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城镇的空间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城镇内部的空间地域结构,即城镇内部的职能分区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特征的组合;一是指对区域体系而言的小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即空间位置状况及其结合形式。就前者而言,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在建设上对其内部功能区分的优化组合和空间分布结构的合理布局没有足够重视,有的小城镇发展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就后者而言,西部小城镇一般都是建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平原、交通沿线和河谷地带的,如陕西的关中平原及陇南铁路沿线,甘肃的陇海、兰青、兰新等铁路沿线,青海西宁以东兰青铁路沿线与湟水流域,四川的成都平原及沿江一带,新疆的北疆和吉昌州。上述这些地区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而自然条件和环境差的地区,如陕西的陕北,甘肃的甘南和陇南,青海的海西、海南,新疆的南疆等地区城镇很少,从而出现了省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差距的扩大。

(4)起点低,功能低。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是城镇建设和健康发展的前提。西部地区许多小城镇没有编制方案、发展规划和管理条例。如城镇农村庭院住宅长期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统一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所建城镇多数起点低,质量不高,功能不全;有的城镇设计规划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全,在城镇建设上随意性、盲目性很大,违规、违法、违章、乱建、乱占耕地现象并不少见。此外,小城镇管理、治安状况、卫生条件、环境污染等都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脏、乱、差”成为小城镇的代名词。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小城镇的形象和发展,又大大削弱了小城镇应有的拉动能力。

(三)西部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的消极影响

城市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建设问题,城市化进程的特质,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有着密切关系。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迟滞性对农业进步和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结果不仅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离农人口“两栖化”等“农村病”现象。据胡鞍钢研究,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在4000万至1亿人之间,剩余劳动率为18.8%~35%;在7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亿至1.1亿之间,剩余劳动率为36%一39%;在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1亿至1.36亿之间,剩余劳动率为39%一43%。因此可以说,我国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最高为10%,最低的不到2%。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高达50.10%左右,很难想象在这样高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尤其是城市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进程缓慢,导致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这给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1.造成人力资源典型的二元结构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1年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已达到25323万人,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71.27%,高于全国农村人口63.78%的比重值。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外,其余11个省区市的乡村人口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西藏、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甘肃的农村人口比重都已超过70%(见表11—3)。西部农村人口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多,目前,西部地区有剩余劳动力7000万左右,使得西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任务也十分艰巨。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使得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由于农户的家庭收入偏低,缺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也不利于产生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城市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产业的扩大缺乏新的需求的支持。农村人口的比重偏高,造成了大量人口享受不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方便的交通和广泛的信息等现代文明的成果。

2.使城乡个人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西部地区的农业人口比重很高,大量的农民留在土地上,难以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和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致使农民的生产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