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智慧
5309100000011

第11章 有作为,有胆识,直挂云帆济沧海(4)

你还记得抗洪中感人的情景吗?当堤坝上出现缺口的时候,谁在附近谁就用身体堵了上去,因为那是到了关键时刻,刻不容缓。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是堤坝,但是有时候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出现许多意外的事件,给上级带来棘手的问题,有些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解决,这时候你就要在知道自身能力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帮上级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困境。但是,单凭满腔热情和勇气并不够。关键时刻表现出色还必须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老古语也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估计事情的难度,势必有很大盲目性。

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基本上能心中有数。知己者明,知彼者智。如果认为关键时刻有把握解决好难题,要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取得领导的赏识。如果认为自己把握不大,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要硬着头皮上。

如果是领导安排的要向他说明自己的难处,须知,推辞掉的代价并不比失败的代价大,这样做也可以把机会让给别人。

一位处长买了一张新的电脑桌,下属小刘主动要求把桌子安装起来。小刘动手能力平时就很差,加上对电脑桌的结构不了解,忙了一上午,满头大汗也没安装好。处长很不高兴,就让下属小张去帮着做,桌子很快安装好了。处长当面把小张表扬了一番,转过来批评怏怏不乐的小刘道:“你干不了,早说不就结了?何必装腔作势,不懂装懂。”这种情况下,小刘讨了个没趣,承担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真可谓犯了大忌。或许小刘会埋怨自己好心成了驴肝肺,但主要原因还得从他自身找起,这种适得其反的事情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去做。

善于把握关键时刻获得领导的信任和重视,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某些关键时刻,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某些时刻变为关键时刻,善于创造关键时刻。一般来讲,关键时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上级派下难度较大而且影响较大的任务时,做好这样的工作对领导而言至关重要,下属应当全力以赴,协助领导圆满完成任务,不可袖手旁观。

其他同事忙于某些事情,人手不足但事情却很多时,也要多承担任务,井井有条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干得相当出色,领导自然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所以不要推卸责任。

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领导与大多数同事都拿不出办法时,要冷静、稳妥地出谋划策,把问题解决好,表现你超群的才干。

假如你刚到某单位工作或新调来一位领导,这也是推销自己的重要机会。

领导陷入逆境时,如果你能在他最需要下属的支持和帮助时,伸出你援助的手。

“雪中送炭千金难买,锦上添花一文不值。”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对关键时刻的把握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有的下属平时并不见得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在一些领导非常关注的场合下,他却表现得尽善尽美,受到领导的赞赏,不能不说他高明。

只要你智勇双全,又善于把握住关键时刻表现自己,就很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

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突发事件来势凶猛,整个事件过程发展变化迅速,有时甚至无章可循或者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而且由于信息不畅通或者不全面,其发展与结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加之突发事件巨大的破坏性、危害性及其负面影响,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7年10月5日,受台风“利奇马”的影响,海面风大浪急,广东省台山市下川岛旅游航线停运,3000多旅客滞留在岛上。在此期间,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向旅客发布天气信息以及航务信息,导致旅客出现过激行为,拥堵售票口且砸碎玻璃,公安部门维持秩序仍未能控制住局面。到晚上lO点,政府有关部门公布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安排,事态才得到平息。

政府是公共信息最大的拥有者和控制者,尤其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更是处在核心地位,这使得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具备了实现信息公开的可能性。而且突发事件具有影响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应对必须迅速准确,这更决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高度必要性。

2008年7月30日,重庆3名城管当街打死一名摊贩,引起了众怒。此时距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较近,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事端。渝中区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仅5小时,就通过互联网发布了有关这一事件的新闻,让网站率先发出了“政府声音”。事件发生8小时后,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境内外媒体说明了事件过程,并公布了对3名城管的司法处置情况。由于反应迅速,使谣言没有了生存空间,各媒体都转载和引用发布会内容。一位驻渝的境外记者这样表示:“情况政府讲得很清楚,的确也挖不出什么内幕。”

2011年7月4日上午约10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古器物部提取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一级乙)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

7月30日下午,网友“龙灿”在微博上公布了这一消息,短短三个小时之内,转载次数过万。7月31日,故宫博物院才姗姗来迟地“证实”了这一事件。国家一级文物被损坏,公众的叹息和愤怒可想而知,这一事件的关键不仅在于国宝被损坏,更在于损坏之后,故宫方面迟迟不报。正是因为公开的严重不足,导致故宫多事故,引起社会舆论强烈质疑。

2011年7月23日20时34分,注定会是一个铭记在数以亿计国人心中的时刻,从北京开往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在温州方向双屿路段下岙路追尾相撞,造成了几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事故的惨烈,叠加上事故公开存在的诸多不尽如人意,导致公众“质疑追尾”,相关方面疲于“否认”。仅就事故本身而言,并不能说是极致。想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两起灾难激发的民族凝聚力,再看看动车追尾事故的舆论口水,两者的差距,不仅仅因为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开的程度和力度不同。

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事故等。它的社会影响大,如何处理它,成为考验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既是领导干部全面履行职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

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稣的名句。意谓面临紧要事情,尤其是人生中重大的事件时,一定要镇静,不要慌张,要处变不惊。

危急之时,领导者的镇定自若,对于稳定局势、安定民心、解除危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临大事有静气,方是英雄本色。在古人中,东晋的谢安是一个被誉为“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典型人物。淝水之战中的东晋大都督谢安,面对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的进攻,仍稳如泰山,白天驾车出游,晚上弈棋到深夜。“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之所以这般从容悠闲,是因为他统观全局,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充满信心。这种驰骋自如的境界,是一种大将气度。

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几十万大军南犯,晋帝遣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出兵与苻坚决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命令他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为前敌总指挥,自己则在后方坐镇。谢安正与人下围棋时,忽然有人飞送前线战报,谢安看了,不说什么,又转向棋盘。客人问何事,他淡淡说道:“前线儿郎打了胜仗。”消息传出,举国欢庆,而谢安仍强压自己内心的喜悦,甚至木屐被门槛磕缺,都没有发现。

史书上记载,谢安有时故意锻炼自己的镇静,有一次他和当时几个名士坐小船,在江上忽然狂风大作,小船在惊涛骇浪里飘摇,众人都吓坏了,急叫船夫靠岸,但谢安却神态悠闲地唱着歌,于是船夫也没靠岸,过了一会儿风浪更急了,大家都吓得站起来,不敢坐着了,这时谢安才从容地说,既然这样,就上岸吧!正因为谢安平时注意修养,才能有淝水之战的从容。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应能约束自己的情感、掌握自己的心境、控制自己的言行,无论遇到什么刺激,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而不产生冲动的行为,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如果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遇刺激就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处理问题冒失、轻率,不顾后果,往往把事情弄得更糟,使事态朝着有害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不可能完成领导任务。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修养。遇到不平不顺心的事情,要沉得住气,要能像苏洵告诫的那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只有保持冷静的态度,遇事后才能正确处置,才不会忙中出错。

领导干部的静气,还表现于在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面前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大的风险和灾难突如其来,惊天动地,心理素质过硬的领导者,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带领部属沉着应对。因此,在关键时刻,领导干部一定要镇定自若,要有政策观念,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从容不迫,要有扭转局面的魄力。面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心理修养,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毛泽东有一句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炸弹落于侧而身不移”。这些应是领导干部锤炼过硬心理素质、增强定力的努力目标。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一个领导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变故,都应保持清醒、冷静和果断,这种清醒、冷静和果断不仅可以稳定自己的情绪,重要的是可能对组织、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能给他人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因此,领导干部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理智思维的训练,涵养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静气。

通权达变,不拘泥成规

根据实际情势灵活变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通权达变”。通、达,即通晓、懂得;权、变,即权宜、变通。通权达变也可以称作“通达权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反映僵化的词语,比如“呆板”、“顽固”、“墨守成规”等。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好自己的事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变通。

有一年,列宁去某地视察时,遭遇一伙持枪匪徒抢劫。警卫员们拔出枪来,想跟匪徒干一仗,列宁却命令交出随身所带的全部财物。事后,警卫员们都对列宁的表现很失望:贪生怕死,革命领袖的斗争精神哪里去了?列宁却说:要讲斗争策略。随后,他命令地方军区出动一支军队,将这伙匪徒一网打尽。有时扬眉吐气,有时委曲求全,这就是通权达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精明的领导者,在于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的迂回发展规律,通过通权达变,达到既定的目标。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书中阐述:“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在战争中,指挥员根据主客观情况,果敢出击,往往能取得预料不到的胜利。在改革的年代,也是如此,一个领导者所处理的事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高明的处事艺术是根据所掌握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成规,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兴发挥,灵活行事。

许多领导者走向成功,其秘诀就在于“通权达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遇到困难就要善于变通,只有变通才能克服困难,从而顺利完成任务。由此看来,变通就是领导者化解困难时所必备的手段之一。变通有两大特点:一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二是在深入了解变化的原因后,努力去引导变化,驾驭变化。

日本在丰臣秀吉当政时期,有一天,下起了特大暴雨,河堤溃决。当时,情况非常危险,丰臣秀吉立刻赶往现场,指挥部下抗洪抢险。然而,溃决的河堤必须用沙袋才能堵塞得住,而制作沙袋需要很长的时间,雨势越来越凶猛,水位不断上涨。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时,石田三成跑过来。他打开粮仓,命令将士们用米袋去堵塞堤防的决口。由于这项随机应变的措施,避免了一场溃堤大灾难的发生。不久,雨势渐缓,河水水位也下降了。

这时,石田三成告示村民: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够制造出可以堵住河堤缺口的沙袋,就用大米做奖赏。村民们纷纷响应,一时间制作了许多坚固的沙袋。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堤防就修复好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结实。看到这种情形,丰臣秀吉赞叹不已。

石田三成的随机应变,给了今天的领导干部一个启示:面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要冷静处理,善于变通,这样才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大干世界的千变万化,构成了它恒久的魅力。变,才有生命;变,才有魅力。死板拘泥,不懂得变通,自然会给领导工作带来麻烦。

思路常新,勇于创新

通权达变的基本点,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对。明朝张恺任江陵县令时,征讨的明军从江陵经过,督军要张恺当天下午立即送几百个火炉和炉架到军中。张恺通权达变,广泛征集方案,并命令木匠把方桌的腿锯去一半,在桌面中央凿个洞,中间放上铁锅,按期交送到军队里,受到了督军的夸奖。不久,军队又要张恺做一千多个马槽。张恺召来县城中会做针线活的妇女,用土布缝成马槽的形状,在槽口部位缀上绳子,再用木桩把布马槽的四角撑开,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种布马槽,喂完马后还可以收卷起来,便于携带。军队不管行进到哪里,马槽都够用。后来,许多军队纷纷效法。

这里还有一则近于黑色幽默的故事: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这个令人惊奇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因为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而这个4.85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轨道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用马车的轮宽作标准。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有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辙迹的宽度为4.85英尺。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定的,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用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答案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宽度。这个宽度有利于战车的驰骋。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着名现象--锁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