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疾病防治手册
5332900000018

第18章 视网膜疾病的防治(3)

早产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有哪些?

在临床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早产儿救助上,用氧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氧气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埋下隐患: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外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氧气被引入抢救系统后,虽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却使大量的孩子因晶状体后纤维增生而失明,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0年代,视网膜病变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早产儿致盲的重要疾病;60年代,氧的使用被强行削减,早产儿因呼吸窘迫而导致的脑瘫上升;70年代,氧又重新被使用。

怎样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不做氧保健,尽早转眼科。由于实验和临床都已证明用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那么还能不能用氧治疗?氧在抢救危重新生儿中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所以该用氧的时候还是要用。但不能把氧当作保健品,孕妇没事吸氧,正常新生儿也动不动吸氧,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什么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常侵犯一只眼,偶尔也有双眼发病。本病常可复发,对视力影响不太严重,初次发病绝大多数患者视力可恢复正常,但多次反复发作可影响视力。病程缓慢,少则2~3个月,多则数月甚至1年。本病有自愈的倾向。病因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是黄斑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所致。其诱因是多方面的,如过度用眼、神经紧张、劳累、感染、过敏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

中浆的主要症状是视物模糊,发病时患者自觉眼前有云雾感,或视物发暗,觉得视野中央有一块很薄的黑影挡住。有的视物变形,或视物变小,如看正方形的窗户时,窗户不呈正方形。这种奇异的视觉是因为黄斑部视网膜水肿,表面高低不平所引起的,好像一面高低不平的镜子,照出来的影像便会歪歪扭扭。经过治疗,视网膜水肿消退,症状就会消失。

如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本病无特效疗法,但一般治疗可以缩短病程。

(1)适当休息,少用病眼,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酒。

(2)激光治疗是目前最有效、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可以缩短病程,有利于视力的恢复。但能否减少或预防复发尚无定论。

(3)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和芦丁(路丁)。

(4)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会引起复发或加重病情。

什么是黄斑?

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后部内表面的一层感光膜。视神经从大脑延伸至视网膜中部附近,然后其神经纤维再分布于视网膜各个部分。视网膜中心部称为黄斑,黄斑部感光神经细胞密度最高,因此具有最敏锐的视觉分辨力。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伴随视神经进入眼内,并分支和分布于视网膜。如同视神经一样,视网膜也有丰富的血管供给血液和氧气。眼角膜和晶状体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视网膜神经细胞感受光线,再由视神经将光信息传到大脑,最后大脑解释信息,形成物像。

什么是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为视网膜最重要的中心区域——黄斑部发生的退行性变。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等。黄斑变性的病因与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有关。

黄斑变性有哪些症状?

黄斑变性可缓慢地或突发性引起无痛性视力下降。少数患者也可首先表现为一只眼视物变形,看细直线条变为弯曲。有时在症状出现以前,医生可在黄斑周围发现早期改变。黄斑变性可严重损害视力,但很少完全失明,周边视野(周边视力)和辨色能力一般不受影响。

黄斑变性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黄斑变性有两种类型:(1)萎缩性(干性)黄斑变性,表现为黄斑部色素沉着,但无瘢痕形成,也无出血或渗出;(2)渗出性(湿性)黄斑变性,表现为黄斑有渗出物堆积,且常围以小片出血。最终渗出物吸收,遗留下瘢痕。这两种类型黄斑变性常常同时累及双眼。

怎样治疗黄斑变性?

对黄斑变性的治疗,目前尚无很多方法,但是如黄斑部及其周围有新生血管生长时,可采用激光光凝封闭新生血管,以免进一步造成危害。

什么是老年性黄斑病变?如何治疗?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上升并导致视力下降的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后。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人认为是在多种有害因素如光损伤、环境影响、遗传因素和免疫功能失调等的长期作用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功能衰退所致。其病临床分两型:萎缩型和渗出型。萎缩型:多为双侧病变,发病可先后。老年人的正常眼底多可见黄斑区的玻璃膜疣和色素紊乱,称为老年黄斑改变。玻璃膜疣有硬、软之分,前者分散分布,圆点状,淡黄色,边界清楚,多有较强的透见荧光;后者色暗,较大,大小不均,时常融合成片状,透见荧光弱。玻璃膜疣数量增加是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重要体征之一。渗出型:除了类似于萎缩型色素上皮改变之外,此型重要特征是色素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此期即可有新生血管渗漏,故患者除中心视力下降外,多有视物变形。大量的新生血管渗漏或出血可导致色素上皮脱离。有时渗液或出血可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脱离。少数患者出血可进入玻璃体内。

其治疗方法有:无特效药物和根本性的预防措施。对于中心凹200微米以外的新生血管可用氩激光封闭,但可能复发。近年,视网膜下手术切除新生血管、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黄斑转位手术等均有报告,但疗效尚待评价。

什么是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是眼球壁最里面的一层组织,不仅十分菲薄,而且其结构精细复杂,显微镜下视网膜可以分为10层,最外面一层叫色素上皮层,其余9层为神经感觉层。正常情况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感觉层之间的黏附相当牢固,只有当视网膜或玻璃体发生病理变化时(如玻璃体液化、粘连、视网膜裂孔等),色素上皮层与神经感觉层才容易分开,这种分离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一旦发生,就像照相机里面的底片脱落一样,物体就不能在眼里形成物像,因而引起严重的视力减退,如脱离范围较大或伴有黄斑区脱离,治疗又不及时,常可导致失明。

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1)发生前常出现火花与闪光感。

(2)有时感到眼前有一层乌云般的黑影从一个方面朝着视野的中央部推进。

(3)视物模糊、视物变形。

(4)视力突然下降。

(5)眼压降低,眼球变软。

如发生以上几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与治疗,不应延误时间,以免错过治疗机会。

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如何治疗?

视网膜脱离一般分为孔源性、渗出性和牵拉性三种: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间隙,使之相互分离。高度近视、眼外伤无晶状体眼、老年人和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等易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症状是:患眼突然出现大量飞蚊、闪光感或幕状阴影,某一象限视野缺损,累及黄斑时中心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扩瞳检查眼底,可见玻璃体多呈尘埃样混浊,有色素颗粒,部分患者可伴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积血。一般均能找到视网膜裂孔,1/2患者有2个以上裂孔,以周边马蹄孔和萎缩小圆孔多见,另可有巨大孔、锯齿缘离断及黄斑裂孔。裂孔以颞上、颞下居多,年龄大者多为上方马蹄孔,而年轻人多为下方变性小孔。其治疗方法是:根据病情选用巩膜外垫压术、巩膜环扎术、玻璃体手术等,使视网膜复位。

(2)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眼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无裂孔。其症状:主要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眼底检查,脱离的视网膜光滑,体位改变时视网膜脱离的位置也随之改变。没有视网膜裂孔。有相应的眼部或全身疾病表现。其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原发病。少数病例可试行视网膜复位手术。

(3)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增生性膜牵拉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病因多样,牵引力量主要来源于玻璃体内,如眼球穿孔伤、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静脉阻塞等。其症状:多伴视力下降,玻璃体增殖条索牵引视网膜呈帐篷样隆起,帐篷顶即为牵引中心点。脱离的视网膜僵硬、发展慢,极少波及到锯齿缘。部分患者由于牵拉性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可迅速发展。其治疗方法有:若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仅局限于周边部,不发展,在积极治疗原发症前提下可密切随访。广泛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需玻璃体手术复位,同时治疗原发病。

视网膜脱离的因素有哪些?

视网膜脱离与许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极易导致视网膜脱离,因而被称为易患因素。主要有:

(1)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易于产生玻璃体变性及后脱离。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等更可能在近视眼中见到。高度近视眼周边视网膜脆弱,又有玻璃体牵拉,很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

(2)无晶状体眼:白内障手术伴有玻璃体并发症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发生在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者,可能与填补原晶状体空间的玻璃体运动有关。玻璃体腔增大,增加了玻璃体摆动的空间,使其对视网膜的牵引力增强。术中玻璃体的丢失加剧了这种作用。有玻璃体嵌顿时,则改变了玻璃体后脱离的自然状况,从而诱发了玻璃体对无晶状体眼视网膜的效应。

(3)老年人:老年人玻璃体大多变性、液化,常伴有各种视网膜变性,因而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变性:有些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特别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这是因为变性降低了视网膜的黏着力,使抗牵引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