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疾病防治手册
5332900000027

第27章 白内障疾病的防治(1)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是指眼睛内透明的晶状体变得混浊。晶状体与照相机镜头一样,是将光线汇聚在底片上成像。正常的晶状体是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如果晶状体逐渐混浊光线就无法正常透过,以致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影像。

白内障分几类?

该病可分为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代谢性、并发性、药物及中毒性、放射性、后发性白内障。

怎样早期发现白内障?

首先要注意自己单眼视力的变化,如果遮住一只眼时发现另一眼的视力在逐渐减退,必须及时到医院经过彻底的眼部检查方可诊断是否患有白内障。患了早期白内障,患者不会感觉疼痛,眼睛也不红,仅表现为视力减退。

适应白内障手术的症状有哪些?

(1)未成熟期或成熟期白内障。

(2)外伤性白内障。

(3)先天性白内障。

(4)内眼术后引起的白内障。

(5)中、高度近视性白内障。

(6)糖尿病性白内障。

(7)由其他原因所致的并发性白内障。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能否进行白内障手术?

只要在术前经内科会诊,将血压、血糖稳定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心脏病患者无手术禁忌证时均可手术,必要时可行心电监护。

白内障手术在什么情况下做最好?

以前的白内障手术,通常要等到成熟或近成熟期,也就是视力下降到仅有光感、手动。现在原则上白内障对生活、工作产生明显影响就可手术,通常根据患者对视力需求的程度、医生的手术经验、医院的设备来具体决定,一般均按视力0.3以下进行手术。

白内障手术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1)全身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能,血糖,心电图,胸片,血压等。

(2)眼科特殊检查:角膜曲率、A/B超声、角膜内皮镜、眼压、泪道冲洗、视觉电生理等。

(3)术前1~3天眼常规滴抗生素眼药水,每天3~4次。手术前用散瞳剂充分扩大瞳孔。

(4)手术前按平时的饮食习惯进食,为保持颜面部清洁可提前一天洗头、洗澡,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来等待手术。特别注意不要患有感冒、咳嗽等。

选择白内障手术的方式有哪些?

(1)白内障囊外摘除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为最佳术式。术后可迅速恢复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

(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除晶状体脱位外均可采用此法。其优点是可减少玻璃体脱出,避免玻璃体疝、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

(3)白内障囊内摘除术:适用于晶状体脱位,以及有较多透明皮质者。

(4)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用超声乳化仪将硬的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通过小切口将其吸出。此种手术的优点是角巩膜切口小、伤口愈合快、术后产生的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以后如遇外伤时不致发生切口破裂。这种手术已为许多先进国家普遍采用。但该仪器价格昂贵,目前在我国正在逐渐推广。

(5)白内障针拔术: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不能施行白内障摘出者。因术后易产生并发症,一般不宜采用。

如何预防白内障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有上升趋势,这种常见的老年疾病,是致盲的首要原因。由于此病的病因不明,所以对它的预防一直是医学界不断探索的课题。据保健专家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以下方法可能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

(1)戴深色眼镜。研究发现,接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患白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者指出,外出时戴深色眼镜(或戴有檐帽),可使眼睛受到的紫外线照射量大大减少。60岁以后视力下降的老年人,如戴上黄褐色太阳镜,可预防白内障的发生,阻止视力进一步减退。

(2)防止脱水。在发生脱水情况下,体内液体正常代谢紊乱,就会产生一些异常的化学物质损害晶状体,导致白内障发生;而对已发生白内障的患者,脱水可使病情加剧。因此,一旦遇到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呕吐,或在高温条件下大量出汗等,都应及时补充水分,以满足代谢的需要。

(3)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眼睛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约比血液中高出30倍,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及代谢功能逐渐衰退,晶状体营养不良,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引起晶状体变性,导致白内障发生。故应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减弱光线和氧对晶状体的损害,防止视力减退和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

(4)适当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体内氨基酸水平往往较高,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晶状体蛋白结合变为棕黄色物质在晶状体沉积,形成白内障。而阿司匹林可以减慢这一进程,从而可推迟白内障的形成。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刺激性较大,一般应饭后服用。

外伤性白内障则可较好地预防,如工作时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防止异物飞进眼内,平时不要给小朋友玩剪刀、牙签等尖细的东西等。至于先天性白内障则在母亲孕期不要患流感、风疹等疾病,不要随便服用药物。

什么是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退行性改变,是我同目前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确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生理性老化、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晶状体营养和代谢障碍和遗传因素有关。通常双眼先后发病。本病发生率50~60岁者约60%~70%,70岁以上者可达80%。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气血亏虚,晶珠失养而成。此外,肝经郁热或阴虚兼挟湿热上攻于目,亦可使晶珠混浊发为本病。

老年性白内障的种类有哪些?

临床上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以及后囊膜下白内障3类。

(1)皮质性白内障:该病最为常见,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晶状体混浊呈双侧性。按其发展程度可分为4期:

(1)初发期:晶状体混浊局限在周边部,呈辐射状排列,常需散瞳后才能发现。此时眼底清晰可见,视力常不受影响。

(2)膨胀期:晶状体呈弥漫性混浊,皮质因吸收水分膨胀,前囊膜紧张饱满,前房变浅。此期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底较难窥见,视力明显下降。

(3)成熟期:晶状体全部混浊,虹膜半月投影消失,眼底完全无法窥见,视力严重障碍,常只有眼前指数或以下视力。

(4)过熟期:晶状体混浊的皮质出现液化、钙化或胆固醇结晶,核下沉。若液化皮质被吸收,随着核的下沉,瞳孔区域可出现透明区,从而使视力有所恢复,并可窥见部分眼底。

(2)核性白内障:该病是以核混浊为主的老年性白内障,称为核性白内障,多见于高度近视眼患者。晶状体核呈棕褐色混浊,皮质常较透明,虹膜半月投影清楚,散瞳后可窥见部分周边眼底。散瞳后或在光线减弱的环境下视力可能相对提高。晶状体混浊可停留在初期核性混浊阶段,长年静止不变。自初期发展到成熟期,常需经过多年。

(3)后囊膜下白内障:该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的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外观似锅巴状。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因混浊区位于视轴节点上,影响视力早且严重,宜早手术。

西医治疗老年白内障的措施有哪些?

(1)局部滴眼药:常用者有卡他林、法可林、谷胱甘肽、白内停、治障宁、睛可明等滴眼液,每天4次。

(2)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等。

(3)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方法,通常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

(4)手术适应证:(1)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或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不便,均可手术治疗。(2)因白内障引起其他眼部疾病,如晶状体源性青光眼;或影响其他眼病诊断治疗时,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激光治疗,应行白内障手术。(3)成熟或过熟的白内障使瞳孔区变成白色,影响美容时。

(2)手术禁忌证:(1)患有感染性眼部疾病者。(2)活动性葡萄膜炎者。(3)全身状况不宜手术者,如严重咳嗽、心血管疾患、血糖值大于8.0毫摩尔/升等。(4)角膜内皮细胞功能不良者(如角膜内皮计数低于1000个/毫米2),因手术可能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可视为手术相对禁忌证。对白内障并发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病例,可行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

中医治疗老年白内障的疗方有哪些?

疗方一

石决明汤

【成分】石决明12克,草决明12克,麦冬12克,赤芍10克,青葙子10克,栀子10克,木贼10克,大黄6克,荆芥6克,羌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方中石决明、草决明平肝清热,消翳退障;青葙子、栀子清肝明目;赤芍活血消滞;大黄泻热逐瘀,以助消退翳障;木贼、羌活、防风疏风散邪;麦冬养阴清热,以防热邪伤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平肝,祛风明目,消翳退障之功。

【主治】老年性白内障属肝热上扰者。症见晶体混浊,头昏眼胀,视物不清,伴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溲黄便结,苔薄黄,脉弦数。

疗方二

石斛夜光丸

【成分】天冬30克,麦冬30克,人参30克,茯苓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草决明24克,怀牛膝22.5克,杏仁22.5克,枸杞子22.5克,菊花21克,山药21克,菟丝子21克,川芎15克,犀角15克,白蒺藜15克,羚羊角15克,枳壳15克,石斛15克,五味子15克,青葙子15克,甘草15克,防风15克,肉苁蓉15克,川黄连15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30~50丸,盐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