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疾病防治手册
5332900000033

第33章 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的防治(4)(2)

(4)对中、重度弱视的儿童,除戴镜外,还要坚持到医院进行弱视训练治疗。应用弱视刺激仪(CAM)的家长要鼓励孩子认真画图,尽量画得准。

(5)坚持及时复诊。2~3岁的儿童每2周1次,更大一些的儿童每月1次,请医生检查眼底、视力等。每年要散瞳验光1次。

总之,由于儿童年龄小、自制力差等因素,家长耐心指导孩子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治疗弱视方法有哪些?

弱视治疗的关键是准确验光(儿童还需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

(1)传统遮盖法+精细目力家庭作业:遮盖视力好的眼睛,强迫弱视眼(戴眼镜)看东西,同时做精细目力家庭作业,如用弱视插板进行训练,刺激视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弱视眼视力提高。本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效果可靠。

(2)视刺激疗法(即CAM刺激仪):利用反差强、空间频率不同的条栅,作为刺激源刺激弱视眼来提高视力。此法简便易行,每次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尤其适用于屈光不正性弱视。

(3)其他还有压抑疗法、后像疗法等。

当弱视眼视力恢复到正常时是否该停止治疗?

儿童弱视经治疗后,视力恢复到正常,很多家长认为从此可以不用治疗了,但这是错误的。使弱视眼视力恢复正常,仅是治疗的第一步,以后还要训练双眼单视、融合、立体视功能,如不作进一步训练,原来取得的正常视力也将是不稳固的。

如何对弱视患儿进行复查?

一般半年复查1次。复查时需要验光,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矫正视力。如果屈光度变化很大,应重新配镜。

不同类型的弱视预后有什么不同?

不同类型的弱视在发病机制方面有本质区别。斜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进入双眼的光刺激是等同的,双眼黄斑部都参与视功能的发生、发展过程,所以预后较好。但形觉剥夺性弱视是在婴幼儿期视功能尚未发育到完善或成熟阶段,视网膜未能得到足够的光刺激而未能充分参与视功能的发育过程,造成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且预后也差。单眼障碍造成的后果较双眼者更为严重。所以由于眼病而遮盖婴幼儿日艮睛时应特别慎重,以免形成剥夺性弱视(尤其6个月以内的患儿)。

综上所述,先天性及形觉剥夺性弱视预后较差。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预后较好,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和正确治疗,这样绝大多数视力可提高,获得正常视力的可能性也.相当大。

什么是低视力?

低视力是指手术、药物治疗或常规屈光矫正无法改善的视功能障碍,但并非盲目。它包括视力、视野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等许多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即好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或视野半径小于10°者为低视力。

什么是助视器?

对低视力的处理不是针对眼病本身,而是通过光学或非光学手段,放大观察目标的影像或增加目标影像的对比度,以改善患者的视力。这类装置或设备统称作助视器。但配戴助视器并不能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只有配用助视器与训练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

助视器分为哪几类?

助视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光学助视器,如眼镜、角膜接触镜、望远镜、放大镜等;另一类为非光学助视器,如大字印刷品、专用照明灯、阅读裂口器、闭路电视等。

引起低视力的眼病有哪些?

老年性白内障,为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病因;高度近视,约占低视力门诊的20%;小眼球小角膜,为先天发育异常;视网膜色素变性,早期出现夜盲,视野逐渐缩小;视神经萎缩,约占低视力门诊的12%;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因为弱视而形成低视力;黄斑变性为老年人常见的低视力原因。此外,青光眼、角膜病、沙眼、眼球震颤也占低视力的一定比例。低视力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高,与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有关。

低视力的保健方法有哪些?

(1)对老年人首先是验光配眼镜,包括看远的眼镜及看近用的老视镜。

(2)对戴普通眼镜仍不能改善视力者应该配用助视器,指导患者进行定向及活动方面的能力训练,即使患者通过训练能够安全地在室外及室内不依赖他人独立活动。

(3)由于视力损害可引起患者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及生理反应,应该通过心理咨询得到解决,但这些常未引起眼科专家、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足够重视。

哪些眼病可到低视力门诊进行诊治?

凡是各种眼病经治疗病情稳定或基本无法治疗时,即可在低视力门诊就医。常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眼病、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病、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糖尿病性眼底病变、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等。

治疗低视力的措施有哪些?

用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中止或减缓眼病的进展并力求恢复眼组织的完整性及视功能。低视力的护理不是直接针对眼部本身而是一种康复手段,主要通过光学或非光学方法充分发挥患者残余视力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助视器是放大目标的影像和(或)增加其对比度,改善患者的视力。

视觉功能性训练:训练包括近距离和远距离视觉功能性训练,其中包括指导使用助视器,重点是学会视觉操作,掌握视觉技能。训练的内容是:视觉认识和注视训练、视觉辩认训练、视觉追踪训练、视觉搜寻训练、视觉记忆训练。

低视力儿童的康复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训练和运动知觉、嗅觉与味觉训练以及自我照顾或独立生活能力、运动发育等方面的训练。

老年低视力者的康复训练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定向和活动的训练、助视器的使用与保养。

怎样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视觉功能训练?

最初是让患儿看手电筒的灯光,亮光从上、下、左、右各个位置由远及近移向眼睛,训练患儿追随及固定目标的能力。随后可以用各种色彩鲜明、背景对比清晰及反光良好的玩具来代替灯光训练。在1岁左右,应把玩具放在他们周围,让他们观察、寻找,并逐步引导患儿注意周围的事物,如人、家具等。到2~3岁时应让他们看各种带彩色的图画,先是看单一色彩的图,然后看彩色线条图,进一步再看较复杂的图。接下去是练习描图及画画,图的内容要尽量与日常所见的实物相联系,如房屋、汽车、轮船等等。这样,不但训练了患儿的视觉功能,也训练了患儿的听觉和说话能力,为今后进一步训练自我照顾和独立生活能力或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预防儿童低视力?

预防儿童低视力主要是早查早治。儿童的视觉器官——眼睛及大脑视觉中枢若发育不良或有眼病等损伤,会造成儿童的视觉功能低下,成为低视力儿童甚至是肓童。这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增加更多、更重的负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训练,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小儿应分别在出生时、6个月、1岁、2岁、3岁及4岁半进行包括眼部在内的全身检查。儿童到4岁半以后眼球的解剖及功能的发育已经与成人基本相同,因此,4岁半以前是儿童低视力防治的关键期。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患儿不会告诉家长自身的视力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保育员、医生、家长——幼儿健康情况的观察者,自始至终保持着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心,从观察小儿的运动、行为着手,如发现小儿行为呆滞、反应迟钝,就要引起重视,到眼科门诊做进一步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