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34

第34章 七里释盗

只是把企业管理定位在具体业务操作上,这样的管理者最多算是中层管理者。

七里禅师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每天讲经说法之余,都在佛殿里打坐参禅。

有一天半夜,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拿去,但要留点,米也不多,不留点,明天我要挨饿呢!”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得到了这些铜钱,强盗非常得意地说:“算你识相,老秃驴!”

“拿了人家这么多钱,也不说声谢谢就走吗?”老禅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做人不要太贪,要给别人多少留点东西。”

“谢谢。”强盗说完就转身走了,但心里十分慌乱,因为他偷盗几十年,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禅师的寺庙去见七里禅师。

差役问道:“多日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还说声谢谢了,就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七里禅师面前,要求禅师收他为弟子,七里禅师开始不答应。这个人就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人能开启善心,勇于承当,奇迹便会产生,故事中的强盗是恶人,但他那善的种子却能深深地打动着、感动着人们。

洞察人性之善恶

佛经《唯识论》卷五言:“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福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这段话用中土传统伦理思想来理解,即是说,“善”本自具,“仁”非外铄,然而为仁由己,若不好自为之,则会堕入恶道。

有一部经典说:“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意思是说,心是世界的制造者或创造者。一切的幸福来自善行,而善行都依善心而生。

像故事中的强盗这种一个走了岔路的人,当被禅师的善的雨露滋润,从而萌动了他灵魂深处的那善的种子的时候,还有什么能挡得住他长跪三日的真心?还有什么会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标题“一心归去”的寓意所在。

创造“中国式的管理”,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崛起的象征。

人性是设计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一。在大量引进、吸收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和制度同时,我们的学者、管理人员要注意比较中西方有关人性假设的差异,设计适合中国人文环境的企业管理制度。

西方以亚当·斯密观点为基础,每个人以自私的角度,最大化追求个人利益,其结果是导致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就是人性本恶。

中华文化深受孔夫子思想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忠恕、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观点,无不是从以人性本善角度,伦理道德上强调对人的善一面的修持。也因为如此,历代封建王朝一直把官僚体系定位在对世民的道德伦理教化上,以伦理道德、习惯法来调整世民的行为,而没有发展类似西方严谨的法律体系。情、理、法相互协调,不仅仅以法律条文作为仲裁唯一依据。这也就是使得西方人往往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做事情总是没有一定之规,凡事都要讲人情说道理。

政治制度如此,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浏览西方管理思想可以发现,西方最初的管理思想和制度,都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所谓经济人、理性人是也。将人当成机器来研究,从机器的角度来关注人的生产效率。如官僚组织体系、泰勒的科学管理,都把人看成天生懒惰,好逸恶劳。所以,必须以清晰职责定义,严厉的奖惩措施,对西方管理思想转变影响最大,是梅奥的霍桑实验。从此人际管理思想开始发展起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堡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XY理论等等,都开始关注人性,从人群关系来研究管理制度的设计。

许多人认为管理者只要懂得工商管理,了解产品的工程技术,就可以管理好一个企业。这些人,只是把企业管理定位在具体业务操作上,这样的管理者最多算是中层管理者。缺少人文、社会的知识背景,管理者家很难把握未来社会变动趋势,缺少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难以将企业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在其中吸收多种营养,不断创新、发展;不能与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等等各个相关利益者接成多层次、稳定的关系,相互互动支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对那些饱读西方管理思想的职业管理者,建议好好研究一下传统文化,去体会现实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切勿闭门造车,生搬硬套。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面对几千年的争执,中国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其实,一个人是性恶还是性善,取决于他欲望的取向与大小。而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还是欲望。管理工作就是对欲望的激励、梳理与制约。

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这好比大自然,既有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的时候,又有山崩地裂、风狂海啸的时候。

成功的管理者,能洞穿人性的特点,熟悉员工欲望的价值,利用人性的善恶互动的规律来管理企业,也就是管理人的欲望。将员工紧迫的、现实的需求,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向着有利于总体目标有利的方向迈进。

集团老板项青松就响亮地提出要打造100个百万富翁的目标,后来不仅这个目标实现了,而且他大部分的亲戚与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是百万富翁,甚至是千万富翁了。而项青松本人由此完成了从三百元裂变成上亿资产的神话。

一个企业日后能发展多大,主要不是取决于企业现在的规模,而取决于企业获得多少忠实的、有创造力的员工。而保持一支创造性队伍的关键,就是在洞悉人性的善与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人性规律的管理原则。

老禅师送钱给强盗而使浪子回头,东郭先生救了狼反而被狼吃掉,两者都是出于善心,而结果的巨大反差的原因在哪里呢?管理者应该好好琢磨,才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管理的魅力也就在于:既要从性本善出发,树立企业价值之榜,通过对欲望的开发和激励,抓住员工的心。同时从性本恶出发,强化企业制度建设,通过对欲望的梳理和制约,降低管理风险。而且还是要像七里禅师那样,知道“善”与“恶”能够转化,通过建立贬抑褒奖的管理细则,营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