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52

第52章 信与不信

管理者应该是独具慧眼之人,他们眼里,不仅能看到遍地黄金,而且还知道哪里的含金量最高,最容易开采。

慧忠禅师是慧能门下着名门徒之一,居南阳白崖山香严寺四十余年。戒行精专,名闻海内外,与行思、怀让成禅宗主流。流传至今的曹洞宗、临济宗即源于此。

唐肃宗嘉其行,于761年召见慧忠入见,待以师礼。慧忠禅师向肃宗讲述理国治人之精要,肃宗闻之悚然,敕居千佛寺,号曰国师。

大唐鼎盛时期,净土宗与禅宗并立。有净土宗的学僧跑来向禅宗大师慧忠国师问法,说:“经书上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佛性。不知大师是如何认为的呢?”

慧忠国师回答道:“《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

学僧听他引经据典,轻松化解了自己的难题,心中不服,再问道:“信这句话的人对呢?还是不信这句话的人对呢?”

慧忠国师提升到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应该是邪见,禅师怎可说是真谛?”

慧忠国师答道:“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佛祖以生为苦,众生以生为乐。原因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参悟境界。你该信众生还是信佛呢?”

学僧低下头,沉思起来。

世间之事,信与不信、好与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看清与认清事情的本质。

做生意关键在于“明势”

古人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管理者应该从细微的先兆中认清后来的发展形势。当然,明势不仅要明家国天下的大势,还要洞悉日常生活琐事。

红顶商人胡雪岩有一段话说得好:“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管理者应该是独具慧眼之人,他们眼里,不仅能看到遍地黄金,而且还知道哪里的含金量最高,最容易开采。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领导者应扮演的角色:一个探险队穿过茂密的森林时,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不是领导者,因为那是他部属的责任。领导者应该攀上树梢向远处眺望,寻找最佳的路线,并将信息传达给探险队员。

历史上每次宏观调控或整体经济环境出现波动时,那些成功的管理者都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他们有超强的洞察力,能从小事情中对宏观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不管身处何处,管理者都应具有对环境的敏感性,随时关注事物的走向,洞察其内在及潜在原因,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以此来确定企业的奋斗目标,发现竞争的突破点,指导和调整管理手段。

管理者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还要把目光放远。因为人是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历史上的卓越领导者,无不具有非凡的洞察先机的能力。一个人没有远见卓识是不可能获取成功的。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事情看得远,见识高,成功的可能性就大。领导者的远见卓识,不仅能体现出见识的超人,而且能体现出气魄的不凡,学识的渊博,襟怀的宽广,志向的远大。

北大方正集团的成功与王选院士的市场洞察力密不可分。“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王选,领导方正集团基于科学的突破性创新,引领全球华文报业出版业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产业革命,其核心技术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日文、韩文等东方文字市场和西文出版领域。实力雄厚的外国公司表示:“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我们已放弃与中国竞争。”

在中国几千年来发展缓慢的农耕社会里,耕作方式和经验有很长的“有效期”和重复“利用值”。世代相传的结果形成了人们思维定式习惯于“向后看”,用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来审视今天。

但今天的市场是瞬息多变的,不可能再有“守株待兔”的奇迹发生。在信息时代,依靠一项技术、一个产品、一个人,也许可以让一个企业平步青云。所以,一个管理者要把时间当作一条长河,从河的上游往下游看,从河的源头往尽头看,一定要有看到下游的远见卓识。

在井底之蛙的眼中,天空永远只有三尺见方的井口那么大;一个翱翔于九霄的雄鹰,其视野足以俯瞰整个地球。

其实,高瞻远瞩不应该是对成功管理者的赞许,而应该是对所有管理者的起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