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56

第56章 布袋和尚与净瓶居士

对于经验,管理者要能合理地割舍与保留。

明朝万历年间,明州奉化县出了远近闻名的两个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炼的净瓶居士。他们行为古怪,胡言乱语,但当地人却把他们当作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他先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巷子里遇到了布袋和尚。那个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却让店里的小二端上一堆鸡鸭鱼肉,看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那个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念道:“因缘因缘!”拜完之后大吃大喝,毫不避讳,不过他吃每一样东西都要分出一点扔在布袋里,冲年轻人笑笑。

“这样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吗?”年轻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访另外那个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有益的启示。

年轻人到的时候净瓶居士正在家里参禅悟道,他看年轻人来了就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往供奉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还不停手。

“居士,你净瓶满了,怎么可能倒进茶去呢?”年轻人忍不住提醒他说。

“是吗?”居士继续倒茶,反问道:“那么你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忍不住感叹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当时愚昧了!”

“说来听听?”居士淡淡地问。

“大师是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为知识所累;我参悟之后,才发现布袋大师也在教我吸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有了你们教给我的这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管理者的布袋与净瓶

经营一个现代企业,经验肯定很重要,但管理者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行。

所谓拿得起,就是要像布袋和尚那样,给自己准备一个“布袋”,把每天工作的经验教训都放一点进去,慢慢积累,长此以往,浓缩的都是精华,就不缺乏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高超管理智慧了。

科学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爱因斯坦的大脑构造和脑细胞数量也和常人相差无几,根本不存在谁天生聪明谁注定就是笨人的问题。聪明能干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发展出来的。培养发展的关键就是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当它们达到某一个临界的质量和数量,就能厚积薄发,做出伟大成就来。

聪明不是爹妈给的,而是自己往“布袋”里一点一滴“装”东西积累出来的。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每天要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员工无意间道出的一个小创意很可能促成明天的一笔大生意,值不值得装呢?别人客客气气留下的一张名片,很可能建立你们强强联合互惠互利的生意合作伙伴关系,值不值得装呢?自己一时疏忽大意引发意外损失的惨痛教训,如果还是不留神很可能“历史重演”一次。

不要以为管理者管理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对这些小事就可以毫不在意。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管理不好,怎么能够想像他成就大事?

拿得起表明的是男子汉的魄力,而放得下表明的则是超越常人的智慧。

所谓放得下,就是要像净瓶居士那样,给自己准备一个“净瓶”,把精神里渗漏出来的废水统统倒掉,保持内心的健康、积极、热忱和率直,不要让有害的心理垃圾沉淀、霉烂,生出吞噬上进的蠹虫。

特别是自己的情绪问题,情绪是工作以外的东西,不应该带到工作中来,你的员工是来听你指示和领导的,不是来看你心情不好和发脾气的。所以进入办公室之前,就要像净瓶居士那样,将不好的情绪统统倒掉。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无论管理企业的大小,每天的“吞吐量”是惊人的,对于每天都要处理的诸多事件,管理者要迅速地作判断、下指示,更多的是依靠管理经验。但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老经验转眼都会成为历史。

19世纪比资源,20世纪比工具,21世纪比知识。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刻、更长久。

所以,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管理者既要学净瓶居士,舍弃一些陈旧的经验、观念;又要学布袋和尚,不断接受新的理念、方法,这样才能给企业及企业的管理者本身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