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06

第6章 佛陀也有苦恼

佛教三藏十二部三千佛典,说来说去,无非还是要人们领悟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道理。

赵州从谂禅师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他以深湛的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赵州禅师活了一百二十岁,被唐昭宗敕谥为“真际大师”。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苦恼吗?”

赵州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有!”

信者不解:“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苦恼呢?”

赵州禅师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又问:“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苦恼吗?”

赵州禅师还是干脆地回答:“有!”

信者更迷惑了:“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苦恼呢?”

赵州禅师说:“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者还是不开窍:“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禅师耐心地解释:“已经超越,已无苦恼。”

信者最后问:“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者于言下似有所悟。

禅宗既然启发人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自然就说明了芸芸众生实际上生活在苦海当中。管理者也与常人一样,有着诸多之苦,如何面对、处理这些苦,也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管理者须受三苦

禅宗的智慧从何而来?禅宗的智慧是从对人性和心性的基本分析而来的。禅宗首先认为人生是苦的,这就是禅宗大师经常提到的“八苦”。

所谓的八苦,就是人生在世都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这八种痛苦。

工作场其实就是道场,管理者实际上也是在修行,也是在积功德,芸芸众生所受的人生八苦,我们也休想耍赖逃掉。

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这八苦可以归纳为三苦:

身苦

生理方面的苦。形为心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使管理者饱受风霜,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你说苦不苦?

心苦

管理者劳心甚于劳力。每天寝食难安、如坐针毡,愁货源、愁销售、愁回款。思想上起伏不定,情绪上担惊受怕,心理上心力交瘁。你说苦不苦?

境苦

市场环境千变万化,商业机会稍纵即逝,竞争对手如狼似虎。最糟糕的是遇到天灾人祸,关门大吉,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你说苦不苦?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八苦就像夏天的苍蝇一样缠着管理者阴魂不散,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形成了一道无边无际的苦海。

唐诗中有句话说得好:“公道世间为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最公道的事情就是人人都会变老,由满头黑发变得两鬓苍苍,管你是王公贵族、帝王将相,谁也别想逃掉自然界的规律。

自由面前人人平等,吃苦面前人人也平等,只不过苦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

管理者如何面对这无边的苦海自救呢?求神拜佛,呼吁上帝是没有用的,他老人家高高在上忙东忙西,哪有功夫来管你呀?还是中国的禅宗厉害--求人求神不如求己,佛度神度不如自度。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千万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对付八苦的灵丹妙药,百试百灵,永不失效。佛教三藏十二部三千佛典,说来说去,无非还是要人们领悟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道理。

人间有多少种苦难,就有多少种关于苦难的思考:是追求永恒还是及时行乐?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看破红尘还是挺身而入?是规规矩矩还是浑浑噩噩。

生活在苦难中的管理者,一定不要对苦难心生厌恶,只要对自己、对自己的员工负责,总有一种思想、一种安慰、一种信仰可以让管理者的心得到皈依,得到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得到对现实苦难的解脱,得到对世界之不合理现象的合理解释,得到自己渴望得到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净土。

人性的某些特质,只有通过苦难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比如突如其来的“非典”实际上刷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乐观、自信等优秀的品质。

管理者对苦难感悟越深,就越能从中体会到人存在的意义,也就可以超然于物外,胸怀坦荡自在逍遥,这才是对精神磨难的彻底解脱。正如庄子所云:“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任何一名管理者都是身负大任,管理者学习禅宗的大智慧,不是让他们丢下企业、员工,丢下社会责任感,而是让他们直面现实社会,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三苦,力争做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