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05

第5章 禅宗三境

管理者的天职就是用管理的智慧来创造美好的世界。管理者赚的钱越多,为社会人群创造的价值效益越大,功德就越圆满。

中国人与“三”字是有缘的,老子在《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先贤认为,天有三宝,即日、月、星;人也有三宝,即精、气、神;数理上有三才,即天、地、人。中国还有传统的三大节日,即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与三有关的成语就更多了,而且无不具有“份量”,比如三纲五常、三足鼎立、三皇五帝、三人为众等等。

禅宗与“三”也有缘,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

苏东坡则用三首七绝来注明“未参禅前”、“参禅时”与“参禅悟道后”的心得。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悟道以后的心境则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得更直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世俗外物的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着;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却是他彻底地摆脱了佛法的束缚,否定了对佛法的执着,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领悟了佛法的真诣。

管理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曾说过的几句话,与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的一个“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第二境界则是对奋斗者努力的真实写照;而第三境界无疑是对第一和第二境界的否定,你苦苦追求,已有所建树,到头来却发现,真理并不在你所执着的方向上,而就在你的旁边。道理没错,但没有前两个境界的经过,就不能达到第三境界的返璞归真。

由此引申到管理,也可看出管理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管理是目的,为管理而管理。将员工当作“小人”来防范,结果只能是管住了人的身,而管不住人的心。员工弄虚作假、阳奉阴违,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管理效率低,效果差。

第二境界:为“理”而“管”,因“管”而“理”。将管理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能管住人身,也能部分管住人心,能够做到政令畅通,员工步调一致。但因为有“管”这个枷锁,职工还是感觉不自在,只把工作当成一种职责和一个饭碗,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

第三境界:不“管”而有“理”,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全世界企业管理者不断追求的管理目标。这种管理就是将员工当“人”看,充分信任员工,甚至可以不考勤,没有条条框框的要求,只给员工一个总目标。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人人是管理者,人人用“心”在管理自己,将自我目标与企业目标完全吻合,员工自觉性极高,自律性极强,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示。

要达到第三层的管理境界,管理者就应该学会“禅”的管理。“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佛家感悟人世为核心,但又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实质是对人生的哲学感悟。

“禅”的管理在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得到了非常高超的应用,比如日本许多高层管理者要定期到寺院进行打禅修行。为什么要去参禅论道呢?做企业跟禅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现在的管理者是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纷杂错乱的现实社会里面,管理者在诱惑面前,往往会“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参禅可以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人生的大义,反思己身之过失,以及参悟管理之真谛。

大家知道,一杯浑浊的水只有静下来一会,才能够清浊自现。做企业也是这样,只有管理者静下心来,才能用禅的智慧去洞察企业的生存之道,用禅的方法去研究企业的战略方向,用禅的精神去思考管理的最佳模式。

管理者自身的人生追求如何,也有三种境界。近代着名的弘一大师总结出的“人生三层楼”为:

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追求轿车别墅、锦衣玉食、尊荣富贵,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第二层楼是精神生活。就是专心于某项事业,把全身精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或寄托于所热爱事业的创作与欣赏,不惜为此发狂发痴。艺术家、科学家就是这种人。

第三层楼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了,宗教徒做人很认真,毅力惊人。他们为探求人生的究竟,而甘愿做苦行僧,甘愿“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禅师就是这种人。

管理者赚的钱越多,为社会人群创造的价值效益越大,功德就越圆满。贫穷是违背天理的,管理者的天职就是用管理的智慧来创造美好的世界,为众多生活在一、二层楼的人提供物质保障。

但高明的管理者还应该与禅师一起站在人生的最高“楼”,才能拥有“禅”的大经营、大管理理念,才能逐步将管理提升到禅宗的那种“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