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68

第68章 风动与心动

管理者要准确感知外面的世界。

慧能大师幼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狩猎奉养母亲。后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

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的空前大改革,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记述他的事迹。

公元676年,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传播的禅理将会给整个世界带来这么巨大的震撼,他只知道他是一名禅师,有责任将自己证悟的大道传给愚昧偏执的世人。

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吗!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吗!”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驻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了世界。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心外事物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

强化领导者的洞察力

是风吹旗子动?是旗子自己动?还是观察者的心动呢?

禅宗的这个经典命题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风就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旗子则是企业自身,心就是管理者的洞察力。风是瞬息万变、捉摸不到的东西,我们企业的外部环境也是一天一个样子,不可能一成不变。

管理者的洞察力是一项技巧,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这门学问的关键是参透这么一个道理:风动、旗子动并不重要,对既成的事实没有可做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怎么调动你的心思,来分析研究风和旗子后面隐藏的信息,见微知着,进而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才是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情。

企业家要具有犬的鼻子、鹰的眼睛、豹的力量、虎的雄心,犬的鼻子和鹰的眼睛其实都是在强调企业家的洞察力。拿香港知名企业家李嘉诚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地产陷入低潮,李嘉诚看准时机大举入市,由塑胶大王摇身一变成为地产大王。八十年代,他又进驻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九十年代搞电信。由于对经济形势有很强的洞察力,所以才会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中获得成功。由此可见,企业家在关键时候的准确判断非常重要,所以他不能只埋头苦干,一定要学会分析市场大势,包括产业周期,要成为专业的“气象员”。

有记者采访比尔·盖茨,问比尔先生,为什么您能成为世界首富?比尔回答: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有三大秘诀,第一就是带着望远镜看世界。

“带着望远镜看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心在关注世界,关注风向。知道了风向,才能使自己的企业顺风而发展,不知道的话,就可能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顺风而作,就是顺水行舟。李白能“千里江陵一日还”,那就是因为顺水行舟。而苏东坡坐船回老家,走的和李太白是同一条路,却整整花了三个月。差别这么大的原因就是一个顺水,一个逆水。

现代社会的变化一日千里,但高速变化带来的是高度不确定性,管理者只有首先知道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迅速制定新的战略,构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毛主席说过: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国父孙中山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位伟人是在诠释慧能大师“风动幡动”之说:管理者要强化自己的洞察力,主动感知外面的世界,关注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