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78

第78章 武士与禅师

境由心生,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心态。

白隐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禅僧,也是临济宗的中兴祖师。他不慕名利,终生都住在乡下的小庙里,以写作和说法来普度众生,他的门下如东岭圆慈、峨山慈掉等,个个才智出众。

一个武士去拜访着名的白隐禅师,向他请示说:“禅师,你说的地狱与极乐之说到底是真实的呢,还是杜撰的?如果是真实的,能否带我亲自参观一遍呢?”

白隐禅师立刻用恶毒的话攻击武士的品行道德,骂他是个徒有虚名的伪君子,骗钱骗色的大混蛋。

武士十分惊讶,但还是以一个武士应有的修养忍耐、尽量克制自己不发火。

没想到白隐禅师骂上了瘾,居然嘲弄说武士的剑连只老鼠都砍不死,还有脸来问道参禅。

武士再也忍不住了,拔出腰里的佩剑就去杀白隐禅师,骂道:“你这个秃驴实在是个无赖!我谦虚诚恳地来问道,怎可如此出口伤人?”

他瞪着血火的双眼,浑身杀气腾腾,剑尖指着禅师的鼻子,一步步把白隐禅师逼到一个角落里。

白隐禅师躲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说:“你不是要求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现在不就是地狱吗?”

武士一愣,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明白了禅师的苦心,连忙跪地道歉说:“对不起,禅师!刚才是我鲁莽失态了!请原谅。”

白隐禅师微微一笑,说道:“你看,这就是极乐!”

有禅云: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一善发动即是天堂极乐,一恶发动即是地狱修罗。白隐禅师要告诉武士的其实就是这些。

心志决定一切

地狱与天堂并非杜撰,而是现实。

我们每天可以生活在地狱,也可以生活在天堂。关键看你怎么选择。

心的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心念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所谓一念之别,善恶立判;一念之差而成千古之恨等都是说明心力的作用,所以佛教对心的问题讲得特别多。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全凭自己判断。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高官厚禄。

“心能造万物”对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它告诉我们,人的心力是不可思议的,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大将军李广在旷野行军,见草丛中有一虎,拔箭射之,靠近后方知为石非虎,但李广将军非常惊奇他自己的神力:箭深深地没入石中。他再试时,箭始终不能进入石中。

与境由心生相对应的一句话是貌随心形。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世间最好的艺术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想像什么东西,就成为什么东西。

有个画家画夜叉罗刹,他天天模拟夜叉罗刹的表情,想久了,自己也变得一脸横肉的凶恶样子。后来一位法师建议他改画菩萨的像,画家的面相由此慢慢变得慈祥了,比本来的面目还要善良得多。

心里种什么因,心外就结什么果。对于管理者来说,平和的心态是企业平稳发展的决定因素。

秋高气爽,碧天如洗,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中,自有一番宁谧和安详的意趣。可是,如果池塘里的水浑浊不堪,也就不能倒映月儿来了。只有水清,月才会自现。古代禅师描述悟境时就常说:“水清月自现。”

同样,如果管理者整天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利所奔忙,心又怎么能静得下来与净得下来呢?所管理的企业肯定也是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短命鬼。

所以,管理者要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看待得失,儒道结合,这样才能兼积极、轻松两种人生态度于一身,才能让身心永远处于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的天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