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79

第79章 肉眼与心眼

在学习别人的经验中,不能迷失自己。

曹洞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师徒两位于公元857年联合创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在南宋时代,曹洞宗逐渐兴旺起来,禅风远播,盛极一时,其规模仅次于临济宗。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诧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面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物的本体、实质。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才有所省悟。

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

在这则禅故事中,云岩禅师提出了一个“心眼”的概念。如果说肉眼是观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则是思考己心的。

洞山禅师向云岩禅师要眼珠,是想借来一双慧眼,引导自己早日悟道。但云岩禅师只能告诉他人人都有一双“心眼”,为什么不用“心眼”分析世界,向别人要“肉眼”呢?于是,洞山禅师才有所契悟。

人虽然是万物的灵长,甚至被尊为“半神”,但有的时候却只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遇到事情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想到求于别人,很少有人会反求诸于己。

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这颗慧心在管理领域,就是己心的管理这门大学问。这门学问已经创立了两千多年了,那就是禅道。时至今日,很有必要让它发扬光大,让管理者都认识到反求诸己的必要和重要。

禅道的目的就是引爆参禅者自己的智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只不过没有充分发挥。如果能打破思维方式的旧世界、旧观念的一切条条框框,那人的智慧力量将是惊人的。

苹果曾落到过无数人身上,但为什么只有牛顿能从一见怪不怪的现象中发现一个伟大的科学定律呢?区别就是别人用“肉眼”看待这一现象,而牛顿用的是“心眼”在求索。

医林高手给人治病,不是一味地依靠药物的力量,而是通过调整人自身的抵抗能力来使患者康复。高明的老师也不是很重视教学生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大家所熟悉的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长处,来提高自己对世界的领悟。还有一个层面,就是首先肯定自己有玉一般美好的本质,肯定自己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个层面是前一层面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本来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但却往往被凡夫俗子们所忽视。

禅之道就是一个精神,一个涵养,一个方法,使得我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强调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