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17

第17章 诗词误解知多少(2)

另外,“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常有人把它理解为“怀疑”,把这句释为“怀疑地上有霜”,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疑是地上霜”是用了诗歌“比”的手法,“疑”是比拟、比喻之词,解释为“比如”、“好像”、“类似”、“仿佛”才恰当,即“好像地上的霜”。类似用法很多,如:李白曾有《望庐山瀑布》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代秦观有诗句“弱柳迎风疑举袂”,说的是,迎风的纤纤杨柳,好像美人扬袖作舞一样。南北朝大诗人庾信的《舟中望月》“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李白崇仰南北朝诗翁,特别是阴铿,所以,杜甫有句:“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也师学庾信,很明显,在《静夜思》里的头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取法和植根于庾信所吟的“山明疑有雪”,而又青胜于蓝。

总而言之,李白的这句诗应释为“井栏前的月色,好像地上铺满一层洁白的霜”,因为,李白此诗开头便已清楚地写出了井前的明月光,又怎么会“怀疑”是地上霜呢?作“怀疑”解乃前后矛盾,不合李白写诗的风格。

“窈窕淑女”不是美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每当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也许很多人都会把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想象成一位身材苗条的绝妙美女。这样理解不免有失偏颇。在古代,人们评价女子,讲究“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所以“窈窕淑女”不仅仅指的是貌美,还指心美。只有内外兼修,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的女子才是谦谦君子梦寐以求的“淑女”。

美女与淑女是有区别的。美女,顾名思义,外表必须长得漂亮,至于是否德才兼备、心灵美好,没有特殊要求;淑女,不但需要外表长得漂亮,还需要有内在气质修养,类如:纯洁、温柔、善良、矜持、书卷气、善解人意、亭亭玉立、款款而行、笑不露齿、行不招风……

淑女应像黛玉一样是个感情丰富的女子。在心爱的男子面前,内心保持着最柔软的不可触摸的疼痛,保持着善良而多情,有着所有女子对爱情的渴望。

她们时而情感流溢,时而娇羞万千;时而温柔如水,时而天真烂漫;时而风趣盎然,浑身散发着女孩子的清纯气息。

当然,她们也会因落寞而难过,也会因感动而掉泪。更知道什么是适可而止,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出现,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美丽。

“窈窕淑女”有着东方女子的含蓄之美,犹如玉石,代表着来自灵魂由内到外的完美。她们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谈吐大方又不失文雅,五官端正,体形和脸形匀称,有着一种无形的高贵气质。明眸流盼,深情、神秘,在羞涩中却又淡淡地透露着内在的热情,有温存也有坚强,总让人很想亲近又不敢轻易亵渎。

“淑”讲究的是内在修养和美丽容貌的和谐统一,“美女”不是窈窕“淑女”,“淑女”是美女的升级版。不少美女慨叹:“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因此宁愿抓住一切机会来美化容颜、保持苗条身材,也不愿意去提升内在素质。真水无香,淑女是越看越顺眼的美女,但美女却可能因为缺少这份灵性而失去应有的光彩。

萧郎其实不姓萧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很多人看到“萧郎”,便会望文生义地以为是位姓萧的情郎,但实际上诗中“萧郎”并非姓萧,而是姓崔,因为这首《赠去婢》是唐代诗人崔郊的传世之作,表达的是他在爱情绝望时最无奈的悲怆。这是一段很真实的故事:

崔郊年轻时爱上了姑母的一个婢女,此女生得楚楚可人、貌美如花,且深谙音律。两人情深意笃,私订终身。后因姑母贪图钱财,便将婢女以四十万钱卖给司空于。

崔郊得知这个消息,不胜悲戚,对婢女思念不已。他常常到司空于府第的附近徘徊,企盼能够见到婢女一面,但是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岂能轻易得见?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那婢女终在寒食节那天出门了,刚好与站在柳树下的崔郊相遇。两人四目相对,旧情萌生,却只能像陌生人一样,无法互诉衷肠,无限伤感的崔郊于是写了这首《赠去婢》送给她。

想必司空于也是性情中人,读到此诗,颇为感动,慨然将婢女还与崔郊,令二人结为美满夫妻。崔郊题诗娶佳人,一时传为佳话。

崔郊姓崔,那诗中应为“崔郎”,但为何要称为“萧郎”呢?若翻看《全唐诗》,便会发现,许多爱情诗中的女主人公所思慕的恋人都叫“萧郎”,唐以后的宋、清也都有这种用法。那么,“萧郎”一词为什么被当做“情郎”来用呢?

一种观点认为,萧郎是春秋时擅长吹箫的萧史。据汉代刘向《列仙传》中所说:“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

一种观点认为,“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梁书·武帝纪上》:迁卫将军王检东阁祭酒,俭一见(萧衍),深相器异,谓卢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这个萧郎,就是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多以“萧郎”指代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总之,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证明了《赠去婢》中的萧郎不姓萧,而“萧郎”实际上就是“情郎”的意思。

“昨日黄花”是误用

在一些体育评论报道中,总能发现“昨日黄花”一词,比如“谁能称霸,太阳队已是昨日黄花”,“老牌劲旅成昨日黄花,昔日辉煌恐难再”。明明字典上只有“明日黄花”,怎么变成“昨日黄花”了呢?

“黄花”就是菊花,而“明日黄花”,出自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首诗中,他向朋友表示: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急着回去,若等重阳节过后,金黄的菊花便将枯谢凋败,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除此之外,苏东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发展到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用来比喻过时过期的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菊花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沸羹集〉序》中就写道:“这里有些是应景的文章,早已有明日黄花之感。”再比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二七》中也有过关于“再经过四次月圆,我又可在母亲怀里,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地读我一月前,明日黄花的手书了”的话。

为什么会犯错误呢?原因可能是“昨日”确实能体现“过时”的含义,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惯性思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明日黄花”是苏东坡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写出的诗词,菊花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而在重阳节赏菊,是我国民俗之一,若等重阳一过,赏菊花便成了过时之举。

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叹,意思说自己已像重阳后的菊花。后人从这个名句中引申出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记住“明日黄花”了。

“七月流火”并非天气炎热

公历7月,正是骄阳似火的盛夏,所以很多人就会因此望文生义,认为“七月流火”是形容盛夏炽热的天气。但是,此“七月”并非盛夏的7月,“流火”也不是“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不是指公历7月,中国古代讲的是农历,如果把农历七月换算为现在的公历,那就相当于8、9月份。“火”指的是大火星,但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流”指的就是西降,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把这种天象变化当做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7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了,而是农历七月天气即将转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