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领导
5422900000006

第6章 牵一发而动一群(3)

层层分权

授权有利于领导者议大事、抓协调、稳全局。由于领导者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必须把自己的部分权力授予下级,就是使用“分身术”,使部分权力和责任由下级分担。这样,领导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抓科学的指挥、合理的调度,抓调查研究,抓重大问题的决策,抓对下级工作的协调上,而不是只顾去做具体事情。应当尽一切可能帮助下属在各自能力限度内取得最大的成效,并指导下级以最有效的方法实现目标,所以必须给下级以独立工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者一身变众身,一脑变多脑,使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放大,使领导者重在战略,重在统帅,把握总目标的实现。

授权有利于下级在领导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刺激下级的工作意识,使上级领导的意图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任何一个好的领导都要善于积极、充分地发挥下级的技能和才干。领导者不授权于下级,不但无法充分利用下级的专长,而且无法发现下级的真才实学。因此,授权可以发现人才,利用人才,锻炼人才,使领导者的工作出现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局面。

在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阿尔弗雷德?斯隆,他1924年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1956年退休。在他领导通用汽车公司的32年中,通用汽车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923年的12%发展到1956年的53%。1928年以后,通用汽车一直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斯隆战胜强劲对手亨利?福特的故事,一直是美国企业领导史上一件发人深思的事例。

在斯隆任通用汽车副总裁期间,通用总裁杜兰特经营管理不善,使公司汽车销售量大幅度下降,公司危机重重,难以维持,杜兰特因此引咎辞去总裁的职务。作为副总裁的斯隆虽然几次指出公司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但杜兰特均未予以采纳。杜兰特下台以后,在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最大股份的杜邦家族接管公司,并任杜邦为总裁。由于杜邦对汽车是个外行,因此他完全依靠斯隆。斯隆在杜邦的支持下,对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改措施。

他分析了公司存在的弊端,指出公司的权力过分地集中,领导层的官僚主义是造成各部门失控局面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提出了“分散经营、协凋控制”的组织体制。以组织管理和分散经营二者之间的协调为基础,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根据这样一种主导思想,斯隆提出了公司组织机构的改革计划,从而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

斯隆提出的这一系列方案,赢得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支持。于是,斯隆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1924年,杜邦辞去总裁职务,由斯隆继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他继续领导公司实施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通用汽车公司在以后几十年的经营实践中,证明了斯隆的改组计划是完全成功的。正是凭借这套体制,通用汽车公司渡过了很多难关,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斯隆的“分散经营、协调管理”这一原则,在经济繁荣发展时,公司各事业部的分散经营要多一些;在经济危机、市场萧条时期,公司的集中管理就要多一些。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这是通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斯隆的成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有益经验。20年代初,斯隆的强大对手是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当时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及福特公司的1/5,然而这个对比后来竟完全翻了个个。

福特公司专制独裁,权力过分集中,大包大揽,管理手段僵化落后,在斯隆大力改进车型以适应市场需要,迎合顾客的心理时,福特只是对过时的“T型”汽车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改进。“通用”战胜“福特”是通用在经营销售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把福特公司从汽车霸主的地位上拉下来并取而代之,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新霸主,斯隆也由此获得了“领导天才”的美誉。他的创业才能和领导技巧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斯隆在通用汽车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这是他的又一个创造。他把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分成几个部门,几个部门间可互相竞争,又使产品档次多样化,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

斯隆曾解释说,公司生产一系列不同的汽车,当然有较高的竞争力,他认为聪明的办法就是造出价格尽可能不同的汽车。公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发系列产品,以在竞争出现的各个阵地应付不同的挑战。

通用汽车基本上有五种不同的档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买车。

这些不同档次的汽车有不同的生产部门,每个部门又有各自的主管人员,每个部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有些产品的零件几个部门是可以共同生产的,但各部门的档次、牌号不同,在式样和价格上各部门之间却要相互竞争。各部门的领导人论功行赏,失败者则自动下台。正是斯隆卓越的领导才能,使通用汽车公司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大家了解了斯隆的领导方法以后,是否有一些感触呢?斯隆不可置疑地领导着通用汽车公司,并一起走向了辉煌,而斯隆之所以成功,与其建立的公司机制是分不开的。斯隆正是把过度集中的权力以适当的分配,才增强了公司的灵活性,建立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机制,最终使得公司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提高。

作为一个领导者,建立一套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体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的领导成功与否。建立分权的体制,形成内部的竞争与督导,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下属的潜力,使得事半功倍,最终走向巨大的成功。

我们说,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通过授权,充分调动其下属的积极性,但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授权的功效发挥到最佳呢?

公元228年,诸葛亮经过充分的准备,要大举北伐。消息传来,魏国上下震惊。经过反复地比较,曹睿决定让张郃挂帅抗蜀。蜀国的统帅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魏国既然要以张郃为帅,就要进一步加大张郃的权力,提高他的威望,否则,不足以统军与诸葛亮抗衡。于是,身为“左将军、都乡侯、邦侯”的张郃,又戴上了“特进”的头衔,威名更振,督率诸军,一呼百应。张郃发现蜀国的先锋官马谡,在街亭做了在山上扎营的错误决定后,一声号令,将蜀军团团围住,一举取得了首场战斗的胜利。因此,张郃受到曹睿的重用,与诸葛亮既用马谡,又不放心马谡,叮咛备至,遥控指挥,导致马谡六神无主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张郃与蜀军交战多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大破蜀军于街亭之后,诸葛亮对张郃很是头疼。按理讲,魏国应当继续重用张郃抗蜀,可是,由于魏国内部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司马懿掌握了军事大权。在诸葛亮三出岐山之时,张郃只能以司马懿旗下的先锋官身份与蜀军作战了。司马懿虽然老谋深算,但毕竟还是缺少与诸葛亮作战的实战经验,虽然用张郃为先锋,但又不听从张郃的意见,弄得张郃无能为力,在违心地追击蜀军的过程中,不幸中箭身亡。

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不放权任用,使马谡掉了头;司马懿以张郃为先锋,多方牵制,断送了张郃的性命。一还一报,教训至深。一前一后,战绩不同,命运相同,究其原因,就是领导者不能充分授权

所谓授权,就是领导者授予被领导者一定的权力,使其在领导者的指导和监督之下,自主地对本职范围内的工作进行决策和处理。因此,授权同样是领导者智慧的扩展和延伸,只有学会授权,才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

我们说,越是高明的领导者,越愿意授权于下级,特别是对于远离指挥中心,独挡一面的负责人,则更应该通过授权这一手段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负责作用。同时,作为领导者要注意的是,授权不是交权,更不是大权旁落。什么时候授,授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收回等等,都有许多学问,同样,也应当引起重视。

要选好“受权者”。授权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慎重行事。因为受权者选不好,不仅难以出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为领导者添麻烦,诸葛亮授权马谡即为明证。选好受权者,是授权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的一环。

要防止放弃职权的现象,抓住必要的权力。明朝皇帝朱由校把大权交给了奸臣魏忠贤,每当魏忠贤向他问事时,他总是说:“你看着办吧,怎么办都行!”结果导致了魏忠贤遍设锦衣卫(相当于特务组织),肆无忌惮地杀戮重臣名将,造成了大批冤狱。在今天,这种放弃职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总的来说,领导者无论如何授权,都应把握住三大权力,即事关单位重大前途的最后决策权;直接下级和关键岗位上的任免权;下级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控权。

要防止授权失控、失衡。

总之,领导者一方面要授权下级,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授权的“度”。掌握授权的分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防止越权

大家都听说过“指鹿为马”的故事,通过这个例子,或许对我们的领*1*2方法有一些启示:

秦末,秦始皇赢政病死,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的大权。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命始皇的长子赢扶苏自杀,并立次子赢胡亥为太子,紧接着宣布国丧。接着,赵高又扶太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赵高自己则当了正丞相。这时,秦二世胡亥的年龄还小,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傀儡皇帝,丞相赵高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即使是这样,赵高的野心依然没有满足。他想进一步登上王位,却恐臣子未必全都信服他,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

有一天,赵高献一头鹿给秦二世,他指着鹿说:“这是我献给陛下的一匹马!”

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开玩笑吧?这明明是一匹鹿,怎么会是一匹马!”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陛下开玩笑!这明明是一匹马。你不相信的话,请问问别人。”

秦二世随即问左右臣于:这究竟是鹿还是马?

赵高的亲信和讨好赵高的一部分臣子,都说是马;一部分臣子害怕赵高的威势,也说是马;另一些正直的巨子,有的不做声,有的实说是鹿。赵高暗暗记下了后面这些人的名字,后来借故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不易,他本来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一代代相传下去,结果秦朝只存在了不到20年,仅仅到了二世就寿终正寝了。究其原因,是秦始皇晚年宦官专权,二世胡亥在位时,赵高的擅权越位。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下级“越权”的现象在一些单位也时有发生,如由于职责范围不甚明了,或是写在纸上时明确,在实践中却糊涂,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如由于对上级领导者有成见,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当地“越权”;如在非常情况下的“越权”。

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越权”情况,采取不同的制止下级“越权”的方法和艺术。

要明确职责范围。权力是适应职务、责任而来的。职务,是领导者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责任,是行使权力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就能承担多大的责任。职权责一致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有职无权”是被人“越权”;“有权无职”,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力;“越权”是“有权无责”,被“越权”是“有责无权”。因此,只有职、权、责相统一,真正克服有责无职无权、有职有权无责、有职无权无责、无职无责有权,才能制止“越权”现象,才不至于出现赵高“指鹿为马”的悲剧。

要分层领导。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都有层次结构,它的发展变化也都是有规律的。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运转,是层次性决定的,同一层次的诸系统的功能联系须由各级系统之间自主地进行。只有在发生障碍,产生矛盾,出现不协调时,才交由上一层次系统解决。这是分层领导的理论依据。

下级要遵循这一原则,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上级领导负责,执行上级的指示,接受上级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地、经常地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一切任务。不能见硬就缩,见难就退,见险就罢,推诿拖拉,矛盾上交,也不能固执己见,自行其事,擅自做主,独往独来。对下级的“越权”,尤其是有意的“越权”,还应提高到目无组织、目无领导、闲散主义、本位主义和闹独立性的高度来认识,这样,下级对自己的“越权”才会引起警觉。

要为下级排忧解难。领导者如果不深人下层,不接近群众,高高在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会助长下级“先斩后奏”、“干了再说”的越权行为。所以,上级领导者要支持、鼓励、指导、帮助下级,关心、爱护下级,为下级排忧解难,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不协调的关键问题。这样,既可以防止下级有意识地越权,也可以防止下级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

领导者一方面要为防止下级的越权现象做出各项努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一旦下级出现越权现象,该如何解决。

要分清“越权”的动机。如果下级是因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想工作之所想,急工作之所急,不推不靠、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而出现了“越权”行为,领导者应该先表扬后批评,既肯定其积极性,又指出其越权的危害。以越权的具体事实帮助其分析研究,找出不越权而把事情办得很好的办法。这样,下级才能为领导者的公正、体贴、实事求是所感动,才能领悟到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如果下级的越权行为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出色,或者有意和领导过不去,那么领导者要严正忠告,下不为例,同时要指出越权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秩序,并使他人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是因为自己“官僚”而造成下级越权,则领导者应从自身做起,克服缺点。

总之,一旦下级发生越权行为,要积极慎重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纠正。当然,一般来讲,没有重大的突发事件,领导者还是要把下级的越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使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四两拨千斤

有个俗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无为而治的道理。

老板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事事管、时时管,对部属一百个不放心。

于是,其他人袖手旁观,或者表面上应付应付。老板出钱经营,还要一切身先士卒,搞得忙碌不堪?原因不是别的,正是老板“事必躬亲”,何苦来!这是下策。

“以身作则”这一句话,指的是修养,而不是工作。品德良好,足以成为大家的表率,就够了。要轻轻松松做老板,必须在工作方面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惟有如此,方能有所分工,大家各尽其责,协力合作,让各部门的人员去充分发挥,你也成为一个轻松的老板。

有人分劳,老板只掌握原则,大家能用心去做,这是中策。

尝到“事必躬亲”的苦头,老板逐渐认识到“知人善任”的道理,知道“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决定”,迟早会被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