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生命的嬗变
5429300000009

第9章 一路欢歌--刘欢(1)

代表作:《千万次的问》/《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心中的太阳》/《我和你》等。

刘欢简介:

1963年生于天津,音乐人,大学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文学专业,毕业时留校任教,后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西方音乐史。他还是中国内地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能用电脑作曲、编曲和制作的音乐人之一。2004年,在首都体育馆举办首次个人演唱会《欢歌2004》。主要作品有《北京人在纽约》、《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心中的太阳》、《我和你》等,以及为《甄嬛传》等影视剧创作的原创音乐。

导语:

在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刘欢注定是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拥有最多的代表作、最广泛的听众群,二十多年来,他演唱的很多歌曲广为流传,历久弥新。“中国歌王”、“中国流行歌坛第一人”、“中国主流音乐的教父级人物”、“中国流行乐坛的一面旗帜”、“流行乐坛的常青树、不倒翁”、“著名歌唱家”、“流行音乐家”……他一直被媒体冠以各类美誉。2004年3月19日的夜晚,在首都体育馆上演了一场激情风暴。刘欢的歌迷从四面八方涌来,激动人心的场面此起彼伏地出现,整场演出成了掌声与合唱的海洋。

许戈辉:我看到你在演唱会上,在每次唱歌间隔说几句话的时候,你就说“我也不太会说话,还是唱吧”。巴不得自己说完两句话就赶快进入演唱的状态。

刘欢:这个我也特别奇怪,我特别不会在舞台上说话。那天演唱会也是那样,它有几个地方必须要说话,因为乐队要跑位置。

“作为一个歌手,没有做过个唱,好像是少了什么事,因此下决心来做。”开个唱一直是刘欢的心愿,再加上圈中多位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使得这场演唱会在开演前数月就成为媒体和歌迷关注的焦点。

演唱会难题之一:说多少话

刘欢:在个唱演出之前,三宝设计的前面五首歌是完全连起来的,就是一句话都不讲,一首歌掌声一落,啪,下一首歌前奏马上起。原来就是这么设计的,后来甲丁说那不行,那不是演唱会,演唱会你必须得说话。

演唱会难题之二:扮哪样造型

刘欢:一开始主办方说,你这次是不是需要一些新的造型啊。

许戈辉:他们都给你设计什么了?

刘欢:基本上被我给封杀了,我说这个使不得。首先,我十几年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和变化,忽然到演唱会的时候,把我给弄成一个穿一身特别古怪的衣服的样子,那我会很不自在。

许戈辉:那你又为什么从来不去做这种尝试呢?

刘欢:我精力不在这儿,我的心思更多的在音乐方面,因为我们到底做的是音乐嘛。做多少包装应该是别人做的事,我们做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音乐。

演唱会难题之三:唱什么歌

演唱会上的大部分曲目都是经典老歌,到场的嘉宾孙楠、那英、沙宝亮等人也都以独唱或者与刘欢合唱的形式为观众献歌,借此“向欢哥致敬”。

刘欢:没想到在演唱会上唱什么歌成了问题。因为一开始我提出来做演唱会的时候,这是我唯一不用考虑的事儿。所有人都认为,刘欢做演唱会,这个是最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大把歌放在那儿,随便唱就是了。等到最后我把那单子列出来以后,就开始有问题了,得有取舍,总归只有二十多首歌能唱。

许戈辉:最开始列出来有多少?

刘欢:包括以前拉出来的单子有将近六十首歌吧,结果反而搞得莫衷一是。最后大家找到个办法,干脆把这堆歌儿拉个单子,全放到新浪的娱乐主页上,让网友来票选。甚至我看到网友在留言板上写着,他可能就为了一首歌来听这个演唱会,他就疯狂地喜欢这一首歌。会有这种情况。其实这种演唱会,我们内地做得太少了。以前是大家对票房没有信心,包括我们内地最大牌的这些歌手,大家都很少去尝试这个东西,老是觉得这个事儿能不能成,观众来不来,两万张票,真是有顾忌。其实我觉得,我这次做这个演唱会,也给了大家一些信心,我们自己是可以做的。我们这次运作的结果,一开始做的时候我想象会比较好,但是没有想到好成那样,提前两个星期票全部卖光了。而且包括这次主办方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他们把最重要的出票宣传时段放在开演之前的一个星期。

许戈辉:其实那时候已经没票了?

刘欢:对,那些广告就白费了,所以最后那些广告统统变成反假票的广告了。所以这次我觉得也蛮好,给我们内地的流行音乐带来点信心。经常有媒体问的一个问题:你评价一下我们内地的流行音乐,跟港台的、跟海外的差距在哪儿?他先规定有个差距,就是为了来问我差距在哪里。我经常讲,没有差距,你们怎么会这么认为呢?我们北京制作流行音乐的水平完全国际化了。这么多港台的歌手,是来北京录音的,他们要找北京的制作人为他们写歌,早就是这样子了,我们之间没有差距。如果说有差距的话,可能由于我们的体制造成的,就是在后期的推广、唱片的销售,包括我们始终没有办法解决的盗版,给我们的唱片工业造成的影响。如果说有差距可能是在这方面。我们制作方面早就是同一个水准了。

许戈辉:所以应该分开来讲。但是从商业化的运作来看,特别像我们刚才说到的开演唱会,没有港台那边做得那么完整。

刘欢:就是由于我们老没有信心,所以就做得少,都是这样的,像我的这次演唱会没有赞助,完全是靠票房就运营好了。四百多万的投入,这个不得了的,从来没有过演唱会投入这么大的。

2003年,刘欢在四十不惑之年,推出怀旧专辑《六十年代生人》,并为重新演绎这些老歌写了一段内心独白。

这是沉寂六年之后刘欢的第二张专辑。专辑里面,刘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这些老歌。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这是一张向老一辈音乐家们致敬、献给六十年代生人及后代的专辑。

六十年代对于我们上一代的人,

可能是家灾国难;

对于我们下一代的人,

可能是天方夜谭;

对于我们可能只是似真似幻的童年。

--《六十年代生人》刘欢独白

每个人各自的童年或幸福或苦难

我们记住了很多可能也忘记了很多

可是当那些回荡在

记忆深处的旋律飘然而至

心底的咏唱就印证了一切

在癫狂的时代都会留下一些美好

因为有人在

因为有音乐在

--《六十年代生人》刘欢独白

刘欢:包括《六十年代生人》那张唱片,我就想了好几年,我想做这么一张东西,就是记录一点我们小的时候,或者我们年轻的时候,印象特别深的歌曲,那就做了。那里面的风格,严格讲是很混乱的,一会儿是管弦乐交响乐的,一会儿是死亡金属形式的,还有民谣性的,吉他伴奏的,甚至有电子的东西,谁跟谁都不挨着,还有四重奏伴奏的。没有那么多的顾忌、那么多的想法,说要保持什么,或者说你自己所谓的个性、风格是什么,没有必要考虑,怎么高兴做就是了。

在今天的纷乱嘈杂与忙忙碌碌之间

我们可能忘了这种在这个时代

每个人可以充分表达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

因为即便是在那个压抑的年代

这种心底最深处的东西

还是会隐现出来

--《六十年代生人》刘欢独白

1993年,冯小刚因拍摄《北京人在纽约》而结缘刘欢。刘欢在这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中演唱了《千万次的问》。冯小刚评价刘欢是不可复制的人才,内功很强。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嗓音越来越好。

许戈辉:乐坛上的怀旧可以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刘欢:但是我觉得这个事儿,可能也给我们整个媒体,给我们整个流行音乐制作领域,提供一个想法。我倒没有觉得这个有那么怀旧,我是觉得这种听众层是本来就在的,只是我们以前把它彻底地给忽视了,在我们过去的概念里,好像流行音乐就是属于二十多岁人的。

许戈辉:属于年轻的,属于新潮的,属于永远时尚的。

刘欢:对,做音乐的人也是二十多岁,听音乐的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不是这个年龄的人,也在做音乐,也是需要音乐的。说实话,去年有一件事我感触特别深,去年在音乐风云榜,颁给我一个终身成就奖,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儿。我去年四十岁,我大概是全世界得终身成就奖的最年轻的一个了。

许戈辉:你当时觉得怎么样?

刘欢:我去领这个奖的时候在想,这个倒蛮好,给我这么一个奖,提前把我下辈子单都买了,我明天可以退休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内地的流行音乐发展的时间太短了。我们只用这十几年的时间,就一下子做到现在这样的程度了。十几年有什么旧好怀的?那就是说,本来这部分东西,它是既有人做又有市场,但是我们以前把这个东西彻底忽略了。

许戈辉:不过你看前一阶段罗大佑在香港开演唱会,我就注意了一下媒体报道的基调,后来我觉得,现在传媒也是蛮残酷的,我看到的字样都说的是什么大佑老矣!好像昨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包括崔健,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概念对你来讲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