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的企业可以与众不同
5437000000001

第1章 五载点滴可为镜,内省借鉴图超越(1)

内省 借鉴 超越

常常反观自己并环顾四周,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正逐渐失去质疑的能力;乐此不疲却往往是在不辨良莠地学习;长大抑或涅盘的欲望正变成一种无法搬移的重负,迫压着所有人的心胸。

由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以下六个字的真义:内省,借鉴,超越。以此为《卓越管理》新年的追求并诚邀读者诸君一起分享我们的认知。

内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先哲曾将这种能力视为修、齐、平的基础。而今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我们,忽然发现时间正成为最奢侈的消费品。在感谢时代带给我们无数机遇和机会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匆忙与焦虑正将我们应有的内省自察能力吞没这样一个事实。所幸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正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目标,这是一个国家反思后的结果;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社会责任的实现,这是一批先知先觉的企业家自我反省后做出的聪慧选择;就单纯的个体而言,从一味对物质的追求过渡到获取人生全面意义上的成功已成为更多人们的共识。这无不折射出内省质朴、智慧的光泽。

借鉴。中国28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国人借鉴学习的历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5年,中国与世界全面对接,我们国家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迎来了和平崛起。是超强的学习能力成就了我们的进步。但沉静下来想,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仅从企业层面来探究,速成的愿望使有些企业在借鉴的借口中变异,如简单地模仿甚至抄袭蔚然成风,结果是自我创新意识的缺失和能力的钝化;再如有些企业不参照环境和文化的差异,简单照搬外来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食洋不化,换回的是无尽的苦涩。不错,我们应学会学习。识己之短,学人之长,这不仅是一个效率的问题,更是方法论的问题。

超越。世界是平的,但其上仍峙立着我们目前“可望而不可逾”的高山。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告知的:“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交易成为地球村民们唯一界定自身的法则。”的确,因为交易,中国已飞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成就是建立在大量依靠人工和大量耗费资源的基础上,未来仍有许多部分等待我们去一步步跨越。中国企业也在逐渐走向世界,他们大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铩羽而归。雄关漫道难阻前行的步伐,因为我们有超越自己和超越他人的雄心在!

内省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借鉴将帮助我们提升能力。这两者是我们得以实现超越的基石。为那些在商海中初战告捷的幸运者们如何继续前行出谋划策,为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们如何消除成长的烦恼、突破发展的瓶颈提供先验宝典,为大企业领袖如何在庞大的组织实施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而未雨绸缪的《卓越管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以“内省,借鉴,超越”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更好地为中国本土企业实现“从成功走向卓越”助力!愿我们共勉。

值得期待的2007让我们一起努力,祝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在新的一年里阔步前行,风生水起!

《卓越管理》2007年1月

改变的力量

——兼谈柔性管理

2007年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的主题是“力量的转移”,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网络2.0时代的到来,普通民众的声音成为影响世界进步不可或缺的新力量;二是地缘政治的权利转移,最为显着的代表是亚洲的崛起。作为处于亚洲崛起领导者地位的中国,其在政治、社会以及经济领域的改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进行着。由此可见,改变正成为当今世界和今日中国的主旋律。

时下在全球企业管理领域中也在进行着一种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正成方兴未艾之势。“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在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面前渐渐展露出优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奉为发展的圭臬。柔性管理本是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科学派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的扩展及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相比泰勒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刚性管理只能算作“晚辈”,但其思想文化渊源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孟子早就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与柔性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而非“以权力为先”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西方,“以人为本”也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所推崇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如出一脉。

柔性管理也可称为人性化管理。它强调企业员工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它视员工的成功为企业成功的前提;它在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也会展现出极强的灵活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较之于刚性管理那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无疑是一种进步。柔性管理在海外企业具体实践运用中更是不乏成功的先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率先提出柔性管理并相应改进了其生产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有利的竞争地位;美国“蓝色巨人”IBM通过实施以柔性管理为特色的企业流程再造走出了巨额亏损的阴影,并很快成长为业内巨擘。

《卓越管理》本期推出的专稿——《纤丝鸟:优雅飞行的轨迹》,从其品牌成长和发展的故事中,也不难瞥见柔性管理的影子。愿与读者一起共飨。

除了改变一切都在改变。正视并率先改变,将赋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卓越管理》2007年2月

愿创新与春天一同生长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万物复苏,是春的季节。

正如每个春天的莅临总是伴随着欣欣向荣和桃红柳绿一样,刚刚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的通过,无疑会让这个3月以更深更新的记忆点镌刻进共和国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于企业与企业家而言,也是立身之本。

着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言:“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开拓、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本期《卓越管理》中报道的几个企业家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就领军者的地位,无不与创新紧密相关:金志国带领青啤从之前的“做大做强”过渡到“做强做大”,迎来了百年品牌稳健发展,是以战略创新取胜;单祥双和中科招商基金几至成为国内私募基金的代名词,是模式创新的结果;周建良带领振邦以氟涂料称雄国内高档漆市场并一举中标奥运工程,背后仰仗的是制度创新;珍贝羊绒从默默无闻到连续数载稳居同业市场份额前列,与邱淦清刻意打造的文化创新相伴相生。综上所观,对于创新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

突破思维定式是创新得以破茧的前提。举凡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从众心理、经验主义、迷信权威均是造成思维定式的桎梏。固然,从众可以让我们免受诟病,经验也可以用作挡箭牌,权威或许也能成为推卸责任的理由,但结果只能是殊途同归:泯然于众人矣。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已容不得企业再画地为牢、墨守成规。所以扩展思维的视角,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去找寻创新的突破点,并经由实践不断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是企业跃出同侪、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上述列举到的企业或许能部分地印证这一观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由静止的事物组成的,而是由过程组成的。单一的创新及由其带来的成果并不足以使企业一劳永逸、坐享其成,只有将创新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让持续创新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才会真正具备不断进步的能力。本期《卓越管理》选取的美泰公司把“芭比娃娃”打造成经久不衰畅销品的案例正是此论点的佐证。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3月,让我们一起谛听企业拔节的声音,愿创新与春天一同生长。

《卓越管理》2007年3月

变动环境下的企业变革管理

变化之妙,存乎一心。

大千世界,除变之外,再无永恒之物。

在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环境面前,企业是做先知先觉者,让变革先行,成为机遇的把握者?还是负压促变、迎头赶上,让变革与环境的变化同步?抑或是在环境的变化中浑然无觉,终逃不脱被环境逼到发展的窘境中的命运?

以上三种可能性发生的机会均等。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结果也必定不同。本文浅议环境变迁之于企业变革的依存度,唯愿能提供给企业些许趋利避害的借鉴之处。

变革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对于企业而言,存在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是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俨然已使其担负起世界经济新引擎的角色。

中国本土企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如此多的机遇和挑战,宏观环境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微观环境的变化也同样目不暇接,变革已成为现今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常态。

目前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贸易壁垒减少,资本更容易自由地流动,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满足社会环境的各种新要求,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也要求企业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与此同时,企业还要遵守社会伦理、法规法纪,保护环境;尽管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少,企业面临着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但企业还必须关注新的法规政策的走向,注意与政府的意愿保持一致等。

顾客的品位与喜好会改变,这些改变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身处一个供过于求的时代,顾客是企业存在的所有意义。竞争者的存在,恰恰是顾客可以有其他选择的原因。现今同质化竞争已渐成趋势,企业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差异已微乎其微。竞争不但不可避免而且会相当激烈,所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也是促使企业变革的动因之一。企业以前那种把员工视作成本而非资源的认识在现今也必须进行改变。如果员工与企业形不成统一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在今天,没有建构在员工成功基础上的企业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企业应针对员工多元的需求进行深刻的反省和适当的变革。

谈到企业变革过程,通常会涵盖战略变革、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文化变革四个部分。战略变革往往在变革管理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组织变革、技术变革、文化变革的进行也必须与战略变革相适应,特别是文化变革,如果其能符合变革的要求,会成为公司巨大的优势,否则便成为公司的劣势,甚至有可能导致变革的失败。

每一次变革其实都是一次创新,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学习。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学习力,任何变革都缺乏了基础,更遑论成功。学习是必需的。因为一方面企业想达到目标,需要变革,而另一方面企业又必须要面对许多未知领域,所以唯有学习才能解除组织的顾虑。企业领导者也应把日常的工作视作企业变革的一部分,推动企业内部的学习,使员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让变革在企业发展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唯有此,企业才更能抵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企业才能永葆基业常青!

《卓越管理》2007年4月

唯有个性 才能成功

成功都是有个性的,而失败的原因却大致相同。

虽然模仿是成功的捷径之一,但大多也只是对企业的起步阶段起作用。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而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被复制的。

最近美国《商业周刊》新鲜出炉了2007年的美国企业50强排名,其评价标准基于两点:一是平均资本回报;二是销售额增长情况(皆参照过去3年的数据)。榜单中除我们所熟知的Google、甲骨文、星巴克、百事、苹果等公司外,大多数都在国人的视线之外。《商业周刊》对50强企业不吝溢美之词,称它们是“鼓动家、开拓者及革新派”,是“推出最佳公司排名11年来最为出色的一批”。《商业周刊》给出了50强企业的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有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心,并且均未把成功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果。

不仅如此,依笔者看来,它们身上至少都带有以下共同的烙印:对一切新技术、新发明和新管理手段都高度热忱并迫不及待地拿来作为自己克敌制胜的法宝;对顾客需求的变化洞若观火并使之转变成为改变自己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参照体系;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警惕性如影随形,处理危机事件时泰然自若;等等。

但凡此种种,均掩盖不了因它们各自身上独具的企业气质所散发出来的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Google的“野心”路人皆知,这个靠搜索引擎起家的网络巨头(市值1440亿美元)目前已将“魔掌”伸向了媒体、软件和电信领域,所及之处风声鹤唳,在不久的将来搅动起更大的风雨也未可知;星巴克从诞生之日起就标榜自己不是贩卖咖啡,而是用精心营造的氛围带给所有顾客一次美妙的体验,这是星巴克的灵魂,更是它获得持续成功的原动力;苹果绝对称得上是IT行业的“时尚风向标”,从iPod到iPhone,苹果一路创造着历史并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聚焦了越来越多艳羡者和忠实追随者的目光。

个性是成功企业的专属“胎记”,从美国50强企业里印之凿凿,从中国企业“隐形冠军”身上更是不难找到:亚都以提供清新空气为己任,成了国内加湿器的执牛耳者;九阳以创造需求的理念发明并成就了豆浆机这一土生土长的国内小家电品牌;好孩子深谙独特性的真谛,以2200项专利为自己营造起牢不可破的堤坝,让有意竞争者望而却步;如家更是将快速复制成功的信条运用得淋漓尽致,当然是以其将一切细微的管理经验汇聚成的管理真经作为前提。

我们颂扬并推崇个性,不单是希望在企业的大花园里能看到更多的奇花异葩,为我们这个时代带来更多的斑斓与色彩,更希冀企业能把塑造个性作为共同挥举的旗帜,成就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在行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先哲“君子和而不同”的话语穿越时空而来,在今天依然鲜活、生动!

《卓越管理》2007年5月

中国世纪期待中国的世界级品牌

“向东,向东,再向东:那里有工作”——奥戴德·申卡尔博士在他的《中国的世纪》一书中以此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系统阐述了工作岗位迁移的经济学话题。他认为中国对全球各种人才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的确,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不仅让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竞相追逐的乐园,也促使全球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魅力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