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的企业可以与众不同
5437000000002

第2章 五载点滴可为镜,内省借鉴图超越(2)

作为一名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奥戴德·申卡尔博士对中国经济环境的研究长达30余年之久,他断言:“现在是必须了解一切的时候了: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现在必须做些什么,才能在未来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我们应该清楚、现实地看待正在形成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国不再是领导者。”不言而喻,他认为中国才是真正的新世纪的主宰者。

据一份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了世界上70%的玩具、60%的自行车、50%的鞋以及1/3的皮箱;中国还制造了世界上1/2的微波炉、1/3的电视机和空调、1/4的洗衣机以及1/5的冰箱。仅沃尔玛每年从中国采购的商品就达数百亿美元之巨。可以这么说,离开了“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当今世界的商品市场将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似乎应该为以上学者的评述和部分活生生的数据而“沾沾自喜”,况且中国以GDP总量计算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如果再参照一下另一组数据,或许大多数人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据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最近推出的《世界品牌500强》显示,2007年中国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总数为12个,在27个品牌入选国家中仅列第八位,与前三名的国家——美国(247个)、法国(47个)、日本(43个)相比仍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12个上榜的中国品牌中,也仅有海尔、联想、长虹三家属制造业企业。它们距离成为通用电气那样的真正制造业大鳄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不无自豪地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显而易见,我们至少今天还没有这样的底气,中国缺少真正的世界级品牌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外国人所了解的中国面孔中“世界工厂”可能是最被熟知的一个。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再到OBM(原始品牌制造商),中国企业一路走来,其中一部分优秀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了世界,如联想、海尔、华为、TCL等。尽管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各有千秋,但至少是放大了中国品牌在世界上的声音。本期《卓越管理》重点报道的华为、中兴、大唐三家国内最优秀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不仅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中国本土品牌的优秀代表,而且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验也值得后来者参照和学习。

“像长生鸟一般从灰烬中复苏的新的中国,将在现在和未来持续影响21世纪的政治和商业前景。”李奥贝纳广告公司荣誉总裁G.James先生如是说。如果在这其中有越来越多的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属于自己的新世纪里影响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将更加深远。中国企业,加油!

《卓越管理》2007年6月

你的企业可以因此与众不同

创新是企业的第一生存法则。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或许仅仅源于一个灵感——一个足以让你脱颖而出的想法。这一想法满足甚至是创造了一种需求,于是你的企业因此蓬勃而生。苹果是很多企业界人士顶礼膜拜的偶像,究根溯源,创新被苹果珍视为生命。从1977年的第一台计算机,到1984年的第一台有鼠标的麦金托什机,再到2001年的iPod播放器,直至2007年在美国上市的iPhone手机,苹果的30年是创新的30年。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苹果一路创新的30年是改变了地球上人们生活方式的30年。

塑造企业的斯巴达精神。企业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仅有好的创意与想法是不够的,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又艰险的旅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好的执行力,而执行力的关键是纪律。斯巴达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战争中能够成就辉煌,离不开它那支以纪律严明而着称于世的精锐军队。华为也是一个范例。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凭借一部《华为基本法》把企业锻造成了一支铁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成为让朗讯、思科这样的老牌正规军也不得不正视并尊重的对手。以重视纪律为核心的斯巴达精神无疑大大提升了华为的战斗力,也使它获得了“正在改写全球电信业的生存法则”的赞誉。

学会运用知识管理。在当今被企业界日渐推崇的知识管理指的是组织为实现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的最大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纪律的行为。人类的知识通常被划分为内在知识(认识者所知道的东西,包括经验和见解等)和外在知识(存在于人工制品中,如文件或音像等)。知识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知识从内在到外在形式的转化。当企业的员工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知识就可以明确表述出来,达到企业实现内部知识共享的目的。千万不要轻视这种知识整合和内化的过程,它对企业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效率提升有着明显的助推作用。举施乐公司的一个例子:一位在巴西的施乐服务代表将维修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提交到内部交流平台,他远在加拿大的一位同事提供了曾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原本一个预估需要耗资4万美元维修费用的问题仅用了90美分就彻底解决了。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知识管理是需要借助工具的。目前市场上这种类型的商业产品也正在大行其道,如Lotus Sametime和Microsoft NetMeeting等。

静水才可以流深。若没有足够的定力,在当今这个极度浮躁和喧嚣的年代,要做一泓静水是何其难也!但拥有宏图大志的企业追求的不应是昙花一现式的成功,要想持续赢得未来最终比拼的还是耐力。这就需要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学会“留白”和具备反省的能力。任世事沧桑变幻,始终保有一颗自信而敏感的心灵,就似那一湾剔除尽喧哗的静水。堪称智者的沃伦·巴菲特身上明显带有这一印记。他谨慎、严谨、理性,始终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即使是在网络股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也绝不涉足。事实上,他的成功源于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真谛——冷酷而公平。而在这背后,是静水般深不可测的内心赋予了他这种超乎寻常的能力。

凡此种种,或许并不能使你的企业从激烈搏杀的商业红海里赢得多么辽阔的蔚蓝,但足以让红海泛蓝。你的企业至少可以从此变得与众不同!

《卓越管理》2007年7月

北京奥运,你准备好了吗?

40亿人,约占地球总人口的2/3,将在同一个时间段关注一项赛事,唯有奥运会有这样的魔力,她的巨大影响力无与伦比!

一年后的今天,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我们的北京举办,空前的商业机会横亘于眼前,作为东道主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以来,奥运经济如火如荼,不仅成就了举办国的经济振兴与繁荣,并且让一大批企业品牌因此惊艳世界。以韩国三星为例,通过联姻1988年汉城奥运会,三星一飞冲天,渐至成长为世界级品牌。中国的企业也同样有机会取得甚至超越三星式的成功,因为奥运会确实给企业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会。请看这样一组数据:

据公开预测数据,2008年奥运前后来北京的游客总数将在460万~480万人之间;有近4000家境外媒体来北京报道奥运盛况;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奥运节目;整个奥运经济带来的商机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企业无疑将当仁不让地成为2008奥运经济蛋糕上的大快朵颐者。可要紧的是我们如何下口?最终又能吃到多少?

对奥运赞助企业而言,虽然占据了奥运营销的制高点,但前有强敌,同行业国际知名品牌在借助大型国际赛事上推广自己经验老到,如中国银行之于VISA,稍不留神,被别人抢了风头也未可知;后有悍兵,同行业国内强力竞争者可不肯被对手拉开距离,如伊利之于蒙牛、搜狐之于新浪,一场遭遇战在所难免。除去外部竞争因素之外,即便是同为赞助商,也会因为各自的功夫深浅,呈现迥然不同的结果。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部分企业利用自己的奥运赞助商身份在市场上频频发力:如青岛啤酒联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向世界推荐中国名城的“倾国倾城”,伊利覆盖全国660个城镇、近2000个社区的“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联想推出的“奥运联想千县行”等活动,均已取得了热身的效果,势必会为它们在即将到来的与竞争者的短兵相接中占据上风。

但奥运商机绝非赞助商能够独享,非奥运赞助企业甚至个人也依然存在着许多机会。如在翻译市场,特别是体育专业翻译市场人才奇缺:据一份报告指出,北京奥运会期间需1万名体育专业翻译,但全国擅此道者不足4000人,缺口甚巨。这就给相关培训企业闪开了空当。网络在线服务也大有可为,如在线旅游服务、在线礼品交易等。提到奥运商机,奥运特许商品绝对是蛋糕上的奶油,自然被许多人觊觎。据预测,2008年奥运会特许经营商品及赞助收入有望达到5亿美元。一个好消息是,2008年个人也可以参与奥运特许商品的经营,就看你如何抓住这个在身边的机会。另外,物流、保险以及证券市场也都有无限商机等待你去挖掘,需要的只是你是否拥有一双慧眼。

成功的大门只向那些有准备的人敞开。大门里面金光灿灿,你会是推开虚掩着的奥运商机大门的那个人吗?

《卓越管理》2007年8月

企业如何才能超越竞争?

当垄断经营已成为企业无法企及的梦想,即便是微软也难逃被拆分的命运;当创业已成为一股前所未有的时代洪流,不断增加的手伸向原本不大的这块市场蛋糕;当市场的缝隙越来越窄,每一小块地盘都需要拉锯战才能艰难获得……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竞争已然成为所有企业界人士不想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最为严峻的现实。

是深陷竞争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还是甩开对手的围追堵截而超越竞争?毋庸讳言,我们当然倾向于后者。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才能超越竞争,争取到属于自己企业发展的那一片蔚蓝而又辽阔的天空?

以量取胜VS品牌制胜。我们不妨回溯一下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苏秦以“合纵”之名,游说六国合纵以抗强秦,挂六国帅印,一时风光无限;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恃一强以攻众弱,游说六国亲秦,各个击破。最终以“横”破“纵”,遂成就秦一统天下的大业。苏秦显然是想以量取胜,但张仪却把强秦这个品牌发挥到极致,结果是品牌胜出。联想到当下那些动辄打价格战,靠微利多销甚至是没有利润也去死磕市场的企业,在真正遭遇品牌企业的阻击时,它们的做法还能否奏效?不禁为它们的前程捏一把汗。

同质竞争VS另辟蹊径。说到航空公司,我们都会自然联想到高昂的价格、超长的候机时间,等等。当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以一句“飞机的速度、驾车旅行的价格——无论你何时都需要它”这样的广告语横空出世时,它就注定已从同质化竞争惨烈的“红海”中脱颖而出,找寻到了那片任它自由驰骋的“蓝海”,获得无限成功也便成为一个简单逻辑意义上的结果。当一个企业身陷同质化竞争的渊薮,疲于奔命地瞄着竞争对手的战略而亦步亦趋时,它也便彻底失去了自我。

针锋相对VS化敌为友。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当年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从统一女真各部落到颠覆大明王朝,由弱到强,由不可能到能。除了文韬武略之外,他还具备化敌为友、揽天下人才为己用的广阔胸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努尔哈赤曾把先后两个刺杀自己的刺客赦免,原本的死敌受其感召变成了忠于他的死士。但在今天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常见的是企业针锋相对、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屠戮战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剧。如果换一个角度,可能收获的就不再是荆棘。

除了要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摆正与竞争者的关系之外,企业也不能以受竞争压力之名去选择竭泽而渔,而应“取物以节”,在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去从事经营活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先哲给了我们道德示范。只有那些审时度势,从激烈搏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能顺应道德规范要求的优秀企业才是竞争环境下真正的英雄,也才值得更多企业尊敬。

《卓越管理》2007年9月

文化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

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我们每每发现,当一国的产品大踏步地走向海外市场时,文化往往如影随形,在输出自身价值观的同时也拉动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部《大长今》的热播,使得韩国料理大受国人追捧。近些年韩国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大行其道,与被称为“韩流”的影视作品的广受欢迎不无关系。

作为个体的企业而言,在经历了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之后,也必然走向文化竞争,而文化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企业如果不经历文化竞争的洗礼,要想成就基业长青的梦想也断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说:“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要想成就强势的文化竞争力,就必须了解一个企业文化形成的几条线索并在自身的实践中加以固化,最终使其成为在市场竞争中穿在自己身上的一副“铠甲”,以达致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