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的企业可以与众不同
5437000000010

第10章 五载点滴可为镜,内省借鉴图超越(10)

当然,世界杯还告诉我们更多有关管理的真谛,诸如团队中有灵魂人物胜过群龙无首、团队的力量胜过个人英雄主义、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但上文提到的在大战面前,特别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刚性的铁的纪律、追求对过程的绝对控制力肯定比怀柔主义、放弃过程只求结果的功利主义更胜一筹。

如果我们能在享受世界杯饕餮大宴之后,揣度出其中几点管理要义并运用到今后的管理实践中,岂不是收获更多?

《卓越管理》2010年7月

当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

日本自1968年超越前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位置上坐了42年之久,但随着日本内阁府8月16日公布其第二季度GDP数字,单季度向中国让出了其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

这一消息来得似乎有点突然,但其实又早在意料之中。有趣的是,这一新闻公布出来以后,明显的反应是“外热内冷”,境外媒体高调宣扬,国内各界安之若素。其实,事实在发生的那一刻,已经注定载入了历史,关键是中国经济坐上世界经济第二把交椅之后,对世界、对亚洲、对我们自身又有哪些影响和启迪似乎更值得我们去做一番解析。

和平崛起的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在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一片凋敝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仅没有沉沦,反而化危为机,把以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转型为内需与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双驾马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最鲜艳的一抹亮色,带领世界其他经济体一起走出危机的泥淖,可谓居功至伟。诚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会对全球经济、资源、气候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也将理应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此方面展露自己主动担当的态度,比如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无条件自愿性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40%~50%。

日益强大的中国对亚洲近邻而言不是威胁,而是福音。众所周知,中国与进入经济成熟期的日、韩两国具有很大的经济互补性,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两国经济的增长拉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中国是东盟10国中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合作双赢已成东盟各国长期以来坚定的共识;即便是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尽管其经济崛起的方式和模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发展经验却可以相互借鉴。但少数西方国家却不愿看到中国在亚洲经济中越来越强的影响力,试图以非经济的手段去干扰,但东方文化价值观中“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势必会让有远见的亚洲国家廓清思路,以更加务实和理性的态度接纳并乐见中国经济的崛起。

对我们自身而言,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的确让我们引以为傲,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与经济发达国家真实的距离。按GDP总量,我们是世界第二;按人均GDP,我们仅位列第99位。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学会去品评外界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不同心态,特别是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新亚军的消息一发布,境外媒体表现得远比我们兴奋。举一个例子,美联社写道:“随着全球增长势头衰减和脆弱的复苏止步不前,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子输给了中国。这些数字凸显中国正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正在改变从全球军力、金融力量平衡到汽车设计等一切。”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中国已经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有幸见证这一历史,的确是我们莫大的幸福;如果作为个体的我们能够在我们国家崛起的进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当更值得欣慰。

《卓越管理》2010年8月

从三国人物悟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之道

新拍大型电视剧《三国》最近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热播,让三国故事重新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对于三国故事,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一,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独特,所谓乱世出英雄,剧变的时代本身就意味着打破惯性,容易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其二,在于《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让这些或忠或奸,或文韬武略或义薄云天的历史人物鲜活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在激起人们思想共鸣的同时又深深地铭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反观我们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完全可以从三国人物成功的形象塑造上汲取营养,借鉴其真谛,想必这会给企业的掌舵者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笔者在这里试图截取三个三国人物加以分析,以飨读者诸君。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来自于对自身的成功包装和定位。一介布衣,躬耕南阳,为何能成为三国鼎立中定盘星似的角色?诸葛亮在出山前做足了舆论准备:一是“卧龙”的名号,高士在野,明主岂能不求?二是刘备三顾茅庐方以得见,反衬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个旷世难得的人才。这好比一个品牌在面世之前,就让市场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渴望,待甫一亮相,自然万众瞩目。诸葛亮生平有两次取主而代之的机会:一是刘备被困江东,二是刘备白帝城托孤。而他却安之若素,不为所动,在国之柱石和僭越大统之间做出了明智的选择,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本分,所以才能青史留名。一个品牌的成长与发展也莫不如此,只有准确地定位并加以恒久地坚持,才能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口碑。

赵云的完美来自于关键时刻表现出的不可替代性。赵云在三国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里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完美的角色,战绩赫赫,一生无过,且得善终。有两个关键时刻更能彰显其英雄本色:一是长坂坡单骑救主,沧海横流,挽狂澜于既倒,困龙酣斗,一战成名;二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年迈的常胜将军自愿请缨,老当益壮,勇挑大梁,为国尽忠,不计得失,堪为楷模!在关键时刻充当关键先生,舍我其谁的霸气也是品牌核心竞争力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惨烈的竞争中不可替代性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英名,更可以成就一个卓越的品牌。

陆逊的成名来自于隐忍和适时出击。陆逊虽贵为国戚,胸有万千甲兵,但在战乱频繁英雄辈出的江东,作为一介书生的他长时间得不到重用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机会来了,当刘备倾举国之力沿江而下猛攻江东,一时间势如破竹,吴军节节溃败时,陆逊临危受命。他审时度势,以哀兵之态迎敌,先期一味退让,蓄势待机,最后觅得战机,夷陵一战,让蜀军大败而去。陆逊立下奇功,名播天下,自此江东也终于可以和魏蜀两强鼎足天下。从中不难悟出,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一定要一味争锋,有时学会退让,积蓄力量,避实击虚,毕其功于一役也是成功的一个选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淘不尽的是天地间那股长存的英雄豪气和他们思想的光芒。若有灵犀,得悟一二,受益无尽。

《卓越管理》2010年9月

竞争对手是企业实现超越的最大动力

亚运会在广州如火如荼地上演,体育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竞技方式自亘古流传至今,历久弥新。竞争性是其最重要的内核之一,也正是因为竞争,才促使了体育运动永葆青春和活力。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组织细胞,竞争须臾也不离其左右。但企业领导者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却是追求垄断,远离竞争,梦想在自己的领域内获得充分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这两者看似水火难容,但企业却永远绕不开想摆脱竞争而又时刻身处竞争之中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

细究起来,有竞争并不可怕;没有竞争,反而会让人如临渊薮,险象环生。因为缺乏了对手,首先会给自己一个错觉,那就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久而久之,则自然心生懈怠,丧失了进取心和创造力,就像温水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那么竞争究竟意味着什么?竞争对手的存在到底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它首要的意义是指为了胜负而进行的一场争斗,其结果必有优劣之分;其次竞争本身具备公开化和透明化的特点,所以任何竞争主体在竞争面前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应对。真实的较量比拼的必然是综合实力,这就要求每一个竞争的参与者都全力以赴,来不得半点虚假。

正因为竞争的以上属性,所以竞争对手的存在,首先会给企业带来真实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促使企业分秒必争,紧盯市场,以最快的速度去整合资源,完善内部,而不至于被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其次,竞争对手的存在会促使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因为唯有创新才能在对手面前凸显自己的竞争优势,在短兵相接的市场面前占得先机;第三,竞争对手也是促使企业内部进行组织变革的酵母,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往往是反应最迟钝的部分,因为竞争,所以企业一定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针对他们去重新设计自己的组织体系,进行流程再造,以更好地适应竞争的需要;最后,竞争对手的存在还是企业进行自身独特企业文化塑造的真实推手,因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研发掌握,而企业文化千人千面,绝无雷同,是一个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最为本质的识别基因,一个企业要想基业常青,永续发展,必须建构起足够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这其中的功劳,笔者以为应该主要拜竞争对手所赐。

举凡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品牌双雄,诸如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肯德基之于麦当劳、富士之于柯达、阿迪达斯之于耐克,正是因为如影随形般强劲对手的存在,才使得彼此能携手共进,同立于当今世界强势品牌之林。

前拳王福尔曼说:“尊重对手的最好方式就是拼尽全力,尽快地击倒他。”体育竞技如此,企业竞争也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企业家应视竞争对手为财富,感谢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你才拥有了持续向前的原动力,而以最为尊重他们的方式击退他们才是检验企业家高下的真正试金石。

《卓越管理》2010年10月

巴比中国行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2010年9月29日,备受瞩目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在北京拉斐城堡举办慈善晚宴,与数十位中国富豪一起交流慈善理念。虽然巴比二人在晚宴之前强调目的并非劝捐,但他们二人中国之行的目的早已被世人所熟知,就是要向中国富豪们布道他们的慈善理念,让更多的富豪们加入到他们正在从事的慈善事业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巴比二人的中国之行,不管最终的具体成效如何,但此举已经是善莫大焉。

2010年,盖茨和巴菲特正式启动了“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他们计划游说福布斯400富豪榜上的每一位富豪,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或去世之前捐出至少一半的资产给慈善机构。2009年,福布斯400富豪总资产高达1.2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如果二人劝募成功,全球用于慈善的资金将增加6000万亿美元。目前,已有40位富豪发表了自己的捐赠誓言。不仅如此,巴比二人还将目光投向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的经济体。这次中国之行即是他们慈善全球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企业家也给予了巴比二人一定程度的积极回应。在北京慈善晚宴举办之前,江苏新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和华旗资讯公司总裁冯军就分别宣称响应二人的提议,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自己名下的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但更多的中国富豪选择了沉默或谨慎地回应。为什么全球最富有的两位商业偶像能率先垂范做到的事(盖茨和巴菲特之前已先后分别捐赠580亿美元和310亿美元用作慈善),在中国却应者寥寥?

“人的本性中蕴藏着两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关爱他人。资本主义利用了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但这只服务于有钱人。而穷人就只能依靠政府援助和慈善。21世纪的新型资本主义需要对此进行调整,通过市场的力量以及制度创新,来服务穷人。”盖茨于2008年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这番话集中阐释了他之所以投身慈善的出发点。不难看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去关爱他人,才能收获人生意义中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我想,目前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或许还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至少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是单向的一个维度的成功,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层面去做整体考虑。但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中国人向来不缺失慈善的传统,假以时日,有更多像盖茨或巴菲特一样的大慈善家在我们周围涌现是值得期待的。

帮助别人,成就自己。裸捐是慈善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全部。在有能力的时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力所能及地去回馈社会、帮助弱者,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慈善。如果更多的人,特别是成长起来的中国新兴的企业家群体们,能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则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最大的幸事!

《卓越管理》2010年11月

向所有的过往致敬

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最好的时刻还远没有到来。

用这句话来评价即将过去的2010年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势,我想还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时间之流,浩浩汤汤,不因我们的关注或忽视而有任何停留。面对过往,喜悦也好,遗憾也罢,我们唯有安之若素地面对,并投之以我们深深的致意。

2010年,援引着名学者郑新立先生的说法,是中国经济由回升向好走上平稳较快增长轨道的一年。作为“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2010年的总体表现大致还是让各界满意,与2009年的一派凋敝,2008年的喜忧参半,2006年、2007年的满目繁荣、高歌猛进相比,2010年不管最终收获什么结果,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十一五”期间是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最为跌宕起伏的五年,因为有之前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经验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作为基础,中国经济可以自信地去应对一切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