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厚实的胸脯上,铺展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中心宽阔的跑道。
三十九岁的试飞团团长黄炳新下了大轿车,从容不迫地向停满了各式各样试飞机的起飞线走去……十五年来,他就是这么走的,一步一个脚印,沉着、勇敢,坚定,从试飞员到团长。
他向那架国内最先进的高速歼击试验机走去。这架飞机高高的、长长的,很苗条,停在那里,像只灵巧的燕子。但它却是只空中猛虎。
它一旦定型投产装备部队,就将把我军歼击机的战术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为了研制这种飞机,国家耗资数亿元,几百个单位协作,成千上万名人员攻关。他也和其他试飞员冒险试飞了两年多。
他进了座舱。发动机吼叫起来,这是一次综合试飞。一个新机种的定型,需要几百架次不同的试飞。通过试飞验证各种机件设备的合理性,检验飞机的各种技术性能,找出飞机使用的安全与非安全的临界线,为后人提供飞行大纲手册。从某种意义上说,试飞是一种空前绝后的飞行。驾驶不定型的飞机,无异于骑在没有调教好的老虎背上。
雄伟的秦岭变得像条土坎,滔滔黄河如一条丝练,关中大地上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他转眼间巳跃入两万米高空。他要再向极限高度爬升。
忽然,“嘭”的一声,飞机右发动机停车了。但他并不惊慌,这种危及飞机安全的意外危险他碰到过几十次了,他有办法对付。
他向高度、速度仪表看去,它们动也不动,这使他的心一下子缩紧了。经检查,原来是总管关键性仪表的系统发生故障。
险情!必须立即向地面报告。他大声呼唤,却毫无反应,无线电又中断了。刚才还是俯首贴耳的飞机,转眼间成了又聋又瞎,还瘸了一条腿的猛兽。
作为我国惟一参加过四种歼击机定型试飞的老试飞员,黄炳新各种意外的危险遇见多了。他多次凭借机智、勇敢和精湛的飞行技术从虎口脱险,挽救了飞机。为此,他获得了九块军功章。但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全了科研数据。每一次遇险,都为新机定型排除了一项隐患,为新机更合理、更完善做出了贡献。
可三个危险一齐张大虎口向他扑来,却是头次遇见。一阵紧张过后,他恢复了贯有的冷静。勇敢是试飞员首要的精神素质。他是勇敢的。但科学和理性是他勇敢的胆。每次试飞前,他都要准备几套特情处置方案,把能想到的都想到。勇敢靠它,脱险也靠它,只是千万不能被它吓倒。减少推力的飞机以每秒七八十米的速度下降。泰山般的责任使黄炳新泰山般地沉稳。他动作熟练,一丝不乱。他巳和飞机融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此时,他只能凭感觉和往日的经验来判断飞机的高度和速度,他只能凭熟悉的地标来判断飞机的方位和估算到机场的距离。
终于,看见机场和塔台了看见起飞线了,看见翘首而望的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了……地面上全国仅有的一套全自动试飞遥测系统,早巳将空中的险情和他的操纵动作滴水不漏地记录下来了。
“嚓”,阻力伞像朵菊花般从机尾开放,飞机翩然滑进停机坪,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他也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从容不迫地向塔台走去,向一群等着、盼着他的人们走过去,向他那温暖的家走去……推开家门,四岁的女儿一边扑上来,一边嚷:“爸爸,你又骗人了,你老说带我去公园划船,还没带我去! ”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说着,他抱起女儿在屋子里转起了圈儿,父女俩的笑声溢出了屋子,溶进了蓝天。
这是一九八六年八月七日,也是他第十四次虎口脱险。
1987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