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屠格涅夫
5460500000004

第4章 主要代表作品(1)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第一部成名之作。它写于一八四七年--一八五二年,内收二十二个短篇,均相继刊登在《现代人》杂志上。一八五二年,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单行本出版。

《猎人笔记》以“随笔”的形式,叙述了猎人(作者自己)在俄罗斯田原和山野行猎时,所见所闻的一些生动的故事。反对农奴制是《猎人笔记》

的基本主题。这一基本主题构成各个短篇的内在联系。它像一条彩线串联起一颗颗夺目的珍珠,使《猎人笔记》的各个短篇集成一部完整的艺术珍品。

《霍尔和卡里内奇》是《猎人笔记》开卷第一篇,也是《猎人笔记》最好的篇章之一。

《霍尔和卡里内奇》是以两个农奴的名字作题目,他们是故事的主角。

霍尔和卡里年奇远离尘世,在卡路格森林深处过着独立和富裕的生活。霍尔住在树林中的一所孤零零的松木房子里。这里很清洁,没有蟑螂钻来钻去,也没有沉思的黑甲虫躲藏着。这种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培养了霍尔和卡里内奇的特殊性格。屠格涅夫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的。这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朋友,性格却毫无相似之处。霍尔接近于人类和社会;卡里内奇接近于自然。

霍尔是地主波鲁德金的佃农,他身体结实,有着一个高高隆起的前额,很像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是积极的讲求实际的人,有经济管理才干。他住在树林里的沼地上,这样可以远一点避开老爷的眼睛。他替自己盖了一栋房子,料理一切家务。他勤劳,不断地修理马车,支撑栅栏,检查马具,没有人比得上他的精明。他不但经营自己的土地,还多少贩卖些奶酪和柏油,建设起一个人丁兴旺、驯服和睦的大家庭。他有十个儿子,个个都是小霍尔,个子高大,身体结实。他有一颗能看透人心的慧眼,会脸上现出微笑而肚里做功夫。平时对主人和其他有权势的人都很温顺,但他的心胸里却震荡着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并默默地顽强地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他有志经商就是打算摆脱农奴制的桎梏,要做新生活的主人。

卡里内奇跟他完全不一样,身子很瘦,是一个性情愉快而温顺的人。他热爱大自然,对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了若指掌。他的性情也像大自然一样淳朴憨厚。他没有家小,无依无靠,也没有家业,马马虎虎过日子,却无时不感到满意。他觉得住在这树林中挂满干燥香草的小屋里很惬意。嘴里不断地低声歌唱,无忧无虑地向四处眺望。说话略带鼻音,常常眯着淡蓝色的眼睛笑,又常常用手去摸他那稀薄的、楔形的胡须。这神态,充分地显露出俄国普通农民的诗的天性。

看了这些,也许你会惊讶他们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不,即使在这树林深处也震响着农奴制的鞭梢声。卡里内奇虽然有一双“吉利的手”,什么都会做,但是得每天陪主人去打猎;没有他,地主波鲁德金先生一步也走不动。

波鲁德金也承认他是一个热心而勤勉的农夫,但是“他不能够好好地务农,因为我老是拖牢他,他每天陪我去打猎怎么能够务农呢,你想。”

霍尔是二十五年前屋子失火时,以每年五十卢布的高价租金住进波鲁德金的林子里面的沼地的。靠着他的才干和勤勉才挣出眼下的局面。随着他经济条件的好转,农奴主的勒索也水涨船高了,波鲁德金说,他“富”了,“他现在付给我一百卢布的租金,我也许还要涨价呢”。并几次三番地对他说:

“赎了身吧,霍尔,喂,赎了身吧!”霍尔却只是固执地摇摇头。他说:“霍尔即使作了自由人,凡是没有胡须的人都还管得着霍尔呢。”没有胡须的人,在当时即是绅士、官吏。他知道,出了这个牢笼,会有更大的牢笼等待着他。

虽然波鲁德金急于获得一笔可观的赎身金,霍尔却暂时不愿意离开这富饶的树林。

怎样才能摆脱农奴制的束缚呢?这是霍尔热切关心的问题。他找不到完美的答案,是不会轻易走出他的树林的。当霍尔听猎人说,他曾到过外国,这触动了他的好奇心。他感兴趣的是行政和国家的问题,他总是按顺序发问:

“他们那边也同我们这里一样的,还是两样的?”猎人的叙述使天真的卡里内奇惊呼:“啊!哦,老天呵,有这等事?”霍尔却沉思地锁着浓眉,只是偶尔说:“这在我们这里行不通哩,但这是好的--是合理的。”猎人说,霍尔凭借他自己的地位的特殊性和实际上的独立,“和我谈了许多在别人是挨了拷打也不肯说出来的话”。猎人从霍尔的谈话中第一次听到了俄罗斯农民的纯朴而聪明的语言,他的见识是非常广博的。霍尔的谈话表现了俄罗斯人确信自己的力量,连毁灭自己也不顾惜--他很少留恋过去,而勇敢地向前面看。凡是好的他都喜欢;凡是合理的他都接受。至于这是从哪里来的,他一概不问。

这里,屠格涅夫接触到俄国农奴制改革前那个时期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他以霍尔、卡里内奇等农民形象,表明残酷的农奴制的压迫,并没有摧毁俄国农民的乐观性格和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潜伏着反对农奴制、改造俄国的力量和智慧。这篇故事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猎人笔记》中,跟踪猎人的足迹,我们就可以看到众多的像霍尔、卡里内奇一样具有天赋智慧、多才多艺的善良的农民形象。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不是可数的一两个,而是千姿百态的一大群。

《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的农民卡西央,也是一个富于理想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家眷,也无处定居的人。绰号叫“跳蚤”。他是大自然的宠儿。

猎人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脸向着地,用上衣盖着头,躺在阳光下;除了享受大自然的温暖,他一无所有。这个羸弱、瘦小的老人,却有着诗人和哲学家的气质。他谈起大自然是多么富有诗意:“我到库尔斯科去,有时到更远的地方。在沼地里和森林里过夜,在原野里我独自在荒僻的地方过夜。那里有鹬啼着,那里有兔子叫着,那里有野鸭鸣着我晚上注意看、早上倾听着,黎明时候在灌木丛上撒网有的夜莺唱得很可怜,很美妙”他与大自然的生物息息相通,赋予它们以感情,他将自己对命运的感触寄托在夜莺的歌声中。卡西央也会唱歌,他的音乐老师是林中的百乌;卡西央模仿它们,同它们相呼应。卡西央用他独特的方式批判了俄罗斯的现实社会生活。同许多农民一样,他相信上帝,主张“依照上帝的命令而生活”,但与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宗教不一样,他是依照自己的愿望再造一个公正的上帝。当他与猎人第一次见面时,他批评猎人说:“你们一定是打天上的鸟

林中的野兽你们杀上帝的鸟,流无辜的血,不是罪过?”他在血上大做文章,显然是对血淋淋的现实的批判。卡西央有点像卡里内奇,特别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上。但他与卡里内奇不同的是他有理想,不满足于马马虎虎地过日子,他顽强地追求农民的理想境界和真理。他说:“库尔斯克的那边有草原,那样的草原,真是可惊,真是使人高兴,真是畅快,真是上帝的惠赐!

据人们说,这些草原一直通到暖海,那里一切人都满足地、正直地生活着我就想到那边去而且不但是我这个有罪的人许多信徒都穿上草鞋走,一路乞食而走着,寻找真理正是这样的!住在家里做什么呢,嗳?人间是没有正义的,正是这样的。”他痛恨那没有正义的人间,他心里有一个“一切人都满足,正直地生活”的理想境界,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正是这样”是他的口头禅。他决心穿着草鞋,乞食而行去寻找真理。

在卡西央这个形象上面,体现出一种农民哲学家的朴素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猎人笔记》中的不少篇章,描写了俄罗斯女农奴的生活和她们热爱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在《且尔托泼哈诺夫的末路》中,描写了一个流浪的吉卜赛姑娘玛霞,有着专横的热情和无所顾忌的勇敢。她不愿在贵族之家享受同夫人一样的一切尊荣,竟果敢地舍弃了且尔托泼哈诺夫老爷。屠格涅夫生动地描写了玛霞与老爷话别的精彩一幕。这个吉卜赛姑娘经过顽强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心奔向自由的天地。她拎着一个小包裹,断然从贵族之家逃出;且尔托泼哈诺夫手里拿着手枪追上了她。两个人像两团烈火相碰,溅起了冒着火星的对话:“你并没有得罪我,邦捷列·叶烈美奇,只是我住在你家里,觉得不耐烦了我感谢你过去的好意,但是我不能再留下去了--决不能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住到现在,一向只知道安乐和幸福--突然就不耐烦了!就要抛弃我了!包上头巾管自走了。你享受一切尊荣不亚于夫人呢”

“这些我一点也不在乎。”玛霞打断了他的话。

“一点也不在乎!”可见玛霞没有在享受中磨掉自己的“狼”性。因而,她能对且尔托泼哈诺夫的手枪不动声色;对且尔托泼哈诺夫的金钱,不屑一顾;对且尔托泼哈诺夫的哀求,付之一笑,而唱着“青春时代甜蜜的日子”,坚定地迈向新生活。她向且尔托泼哈诺夫说:“我们的性格和习惯本来就是这样的。倘使‘厌烦’这个离间者一来到,灵魂就被召唤到遥远的地方去。”为了自由,玛霞告别了过去,勇敢地迎接未来。

《活尸首》中的农奴女露克丽亚,原来是个能歌善舞的漂亮姑娘,后来生病,变成了木乃伊式的病人,她一个人孤独地躺在一所破屋里。但她从不诉苦,也不叹息,她能够在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当猎人同她告别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没有什么个人要求,却念念不忘农民的生活,“有的人比我还苦呢”,“有的人连避风的地方都没有!”她对猎人说,“请您好好劝劝您的老太太--这里的农人都很穷,请她略微减一点租税也好!他们的地不够,没有利益我可什么都不需要,一切都满足了。”露克丽亚形象,不仅反映了农奴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白静草原》则为我们刻画了一群天之骄子--农奴的后代。一群天真烂漫的牧童,在夏夜的白静草原的篝火前讲述着充满幻想色彩的鬼怪故事。

他们讲着讲着,后来竟被自己的故事吓得面面相觑,发抖了。有个小勇士巴夫路霞批驳了他们,“哈哈,你们这些笨家伙”,他叫喊,“怕什么呢?看呀,马铃薯煮熟了。”正当他们在讲一个可怕的故事时,两只狗同时站起来,痉挛地吠着,从火边抢出,消失在黑暗中了,它们仿佛也受到可怕的故事的感染,恐怖起来,使得孩子们都害怕起来。只有巴夫路霞一人跟着狗前去。

当他骑马归来时,镇静地回答了伙伴们的问话,“没有什么”他这样回答,然后淡淡地补充一句:“大概是狗嗅到什么,我想是狼吧。”作者热情地赞美这勇敢的孩子:“他那不漂亮的脸由于快跑而充满生气,流露着刚勇的果敢和坚毅的决心。他手里没有棒,在深夜里,能毫不踌躇地独自去追狼”

多么可爱的大有希望的一代,既然从小不怕豺狼,长大难道还会怕什么人间豺狼么?

从上述几篇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屠格涅夫笔下的农奴,无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都不满意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而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霍尔曾说出了“在别人是挨了拷打也不肯说的话”。作者为避免检查,并没有把霍尔的话明白地传达给读者。但作者在《孤狼》中巧妙地透露了他的意见。

猎人与“孤狼”是在雷雨中相逢的。“忽然电光一闪,我瞥见路上有一个高大的人体。我就向这方向仔细注视--仿佛是从我马车旁边的地上升起来的。这就是守林人孤狼,他的正名叫福马”。奥辽尔省的人称孤独而阴气的人为孤狼。他的妻子跟过路的商人逃跑了,他守着两个小孩在树林深处过着孤独的生活。据农人们说,他是世界上最尽职的人:一束枯枝都不让人家拿走。如果拿了他的,无论是什么时候,即使是半夜,他也会来袭击你,像雪落在头上一样。而你休想抵抗,因为他力气大,像恶魔一般敏捷而且没有办法收服他:请他喝酒,送他钱,都没有用;无论怎样诱惑他都不行。

有些人不止一次想弄死他,但是不行--办不到。然而,这个孤狼却有他独特的哲学。由于他处世孤独,不仅地主,即使是农人也没看出隐藏在他思想深处的新颖哲学,屠格涅夫却用孤狼的行动,深刻地把它展示在我们眼前。

一个农人在阴云密布的夜里盗伐树木,被孤狼捉住了。孤狼对这个“盗贼”的处理别具一格。开始,这被捕的农人苦苦哀求释放:“放了我吧

我只是为了肚子饿我们穷死了,真的放了我吧!”孤狼对此置之不理,把头靠在桌子上,竟打起呵欠来了。也许你会为这种冷酷感到惊讶。可是后来那农人转哀为怒,突然站起身来,眼睛闪闪发光,满脸通红了。“哼,好!你吃我吧!好!你吞了我吧!你杀吧--一样是完结;饿死,这样死--都是一样的。杀光吧!连老婆、连该子可是你等着吧,会跟你算账的!”这时,守林人站起来上前抓住了他的肩膀,猎人以为他要严惩那动怒的农人,于是上前去帮助那被捕的农人,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景:被捕的农人在绝望中发出震怒的叫喊,“你这凶手,畜生,你难道不会死的

等着吧!”孤狼对这叫喊的答复是,一下就把捆绑的带子从农人的肘上抽去,抓住他的衣领,把他的帽子拉到眼睛上,开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恶魔”般的孤狼也欺软怕硬?不会的。孤狼另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只会求饶的人,不值得理睬。当初他喊这农人为“笨家伙”,就含有极度的轻蔑之意,认为他是连贼都不会做的。当农夫突然站起来,向逼得他走投无路的人展开了挑战,在绝望中喊出惊天动地的预言,宣判恶势力的死刑;这种宣判,使得孤狼认清对方不是一个“笨家伙”,而是一个有血性、有胆量的觉醒者。这种宣判正合孤狼的心理,虽然农人误解了他,但孤狼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农奴主的忠实奴才,于是孤狼毅然释放了他。

《孤狼》展示了一个可贵的政治倾向:鼓励农奴的反抗行为。这种倾向,在其他篇章中也有所反映,如《莓泉》,描写农民符拉斯冒险步行到莫斯科,请求地主老爷减租或改成劳役租制。屠格涅夫在未发表的《食地兽》中,构思了农民最尖锐的反抗形式。他一八七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给安年科夫的信中写道:“在这个短篇里,我要描写一件在我们这里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农民是怎样弄死了一个年年夺取他们土地的地主,因而农民把他叫作‘食地兽’,他们强迫他吃下八普特最肥沃的黑土,看吧,情节是可笑的。”屠格涅夫笔下的这些农民的反抗形式,只是请愿或个别报复。这是作者温和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反映。尽管如此,《猎人笔记》总的倾向是主张以实际行动来改造俄国农奴制。《猎人笔记》以蕴含着深意的风景描写(《树林和草原》)作为结尾,鲜明地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光明前途的展望。

《猎人笔记》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主。《两地主》中的地主斯捷古诺夫是“照老例行事”的人,他的哲学是“主人总是主人,农人总是农人”,“如果父亲是贼,那么儿子也是贼”。鞭打农人,是这位地主的最大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