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5463200000021

第21章 大散文究竟大在何处

一一读朱增泉的《观战笔记》

醉心于文学创作的朱增泉将军,近年来已从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写了大量的散文作品,结集出版的就有《秦皇驰道》(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边地散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西部随笔》(作家出版社,2002年)、《边墙雪峰,飞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四本散文集。2003年春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他又陆续发表了十五篇“观战笔记”。其中,《看懂新一代战争》、《巴格达的陷落》、《伊军之败》、《信息攻心战》、《美国鹰派与战争》五篇发于《人民文学》2003年7月号至12月号,似更多地贴近于伊拉克战争事件本身,着重于进行军事的分析;而《萨达姆》、《新闻部长萨哈夫》、《美英情报门》、《伊拉克游击战九问》、《战俘问题》、《诺曼底的回声》、《临时总理阿拉维》、《半是胜绩半是梦魇》、《一个难解的怨结》、《亚洲的早晨不宁静》十篇则发于《美文》2004年3月号至12月号,这些篇什,除了紧扣伊拉克战争进行军事分析外,则把视野大大地拓宽,由军事到政治,由观察到历史,由关涉战争的主要人物到社会各个方面,进行鞭辟人理的分析和富于诗情的抒写,似有更强的认识价值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朱增泉将军以一个熟谙军事的军事家、一个视野开阔的政治家和一个富于激情的诗人等多种身份写出的十五篇关涉伊拉克战争的“观战笔记”,的确大大打开了我们的视野,透过重重战幕,认识在伊拉克打响的这场被称为“新一代战争”的信息化战争的种种,并由此而扩及美国“单边主义”新战略等等,对全球的新形势及新问题有了深入一步的质的了解。而从散文创作本身来说,《观战笔记》十五篇又给我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一种新的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就散文文体的开拓与发展来看,《观战笔记》在文体开拓上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我国既是诗歌的国度,又是散文的国度。大概在唐代之前,诗与文成了我国文学的主要文体;小说、戏曲的兴起,则是在宋元之后。中国的散文,从上古时代的《尚书》、《易经》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哲理性伦理性的散文,从西汉的政论、辞赋到“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八大家的古文,以致明清时代的小品、笔记,洋洋大观。就文体来看,中国古代散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散文文体的概念,它既包括哲理性散文(包括政论)和历史散文(着重于记事写人的散文),也包括着重于行情的散文(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小赋),总之,是一个大散文的概念。中国文学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贾谊的《过秦论》和晁错的《论贵粟疏》等篇什,均是西汉散文中著名的政论和策论,也都被看做是西汉散文的代表作。魏晋之后,关于散文文体的观念发生变化,把实用性的散文称为“笔”,把文学性强的散文称为“文”,文与笔的分野,在文体发展中无疑是一个大的演变。南北朝时期梁朝太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的问世,标志着文笔分野的成功,散文文体朝着以抒情散文为主体的文学性强的散文发展。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借鉴西方的文体观念,把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文学等几大类,这时期的散文,广义地说,当然也包括议论性的散文(即政论与杂文)记叙性的散文与抒情性散文等几类,但主要还是以抒情性散文(又称艺术散文)为主体了。

我之所以简略回顾中国散文文体演变的历史,是想说明,在我国,散文文体的范畴也是可大可小的,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当今一些有识之士,如《美文》编辑部诸君以及其他一些刊物的编辑,还有一些作家倡导的大散文写作,大多是“强调关注社会进程,强调生命力,强调良知和良心”,强调关注社会生活和百姓疾苦,从散文题材的拓宽和内容上反映时代反映社会来界定,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以为,也可以从文体的开拓方面来界定大散文的文体范畴。从文体上来看,所谓大散文,也就是广义的散文,是恢复到魏晋时期以前对散文的一种审美规范。由此看来,所谓大散文,就不是一些只写些小情小景、小悲小欢,杯水风波,身边小事的小制作,而是融记叙、议论与抒情于一体的视野开阔,表达方法多样的大制作。

我不但主要从文体上来解读朱增泉的《观战笔记》的,也是从文体的开拓意义上来评价《观战笔记》的。

从文体上来看,《观战笔记》十五篇无疑是大散文的代表作。它们无论是扣紧战争进行军事分析,还是对这次战争中交战双方诸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伊拉克原新闻部长萨哈夫的剖析与素描,在《诺受底的回声》中对美国两个总统罗斯福与小布什,英国的两个首相丘吉尔与布莱尔的精彩对比,对伊拉克临时总理阿拉维独到的素描与解剖,抑或是像《亚洲的早晨不宁静》这样对一个地区的战略形势进行剖析的比较宽泛空灵充满哲理与诗意的文章,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有较强文学性的时政评论。它们以议论为主,融进精彩的叙事与充满诗意的行情,且议论得见解独到透辟,叙事简洁潇洒,抒情诗意盎然,像《亚洲的早晨不宁静》这样的篇什,简直可以当作散文诗来读。再者,十五篇观战笔记,无论记事、写人,亦无论议论、抒情,语言都比较简洁、流畅、生动,且富于变化。比较《萨达姆》与《新闻部长萨哈夫》二文,同是写伊拉克的两个重要人物,但由于对象不同,语言风格亦显不同。对于萨达姆,由于重在剖析他的“雄心”、“铁腕”、“好战”等等,故语言略显庄重,但庄重之中又显活泼,生动,例如文章开篇处这样写道:“美军抓到萨达姆,全世界都喔了一声。伊拉克战争结束八个月来,美军手里捏着那副扑克牌通缉令,一张一张往下翻,终于翻到了那张搜寻已久的黑桃4,从地洞中揪出一个活物来。小布什定睛一看,真的就是胡子拉碴的萨达姆,大腿一拍笑起来:哈哈,我赢了!”这段带点描写的叙述,语言何其生动传神,它表明这一组文字不是呆板的政论,而是用散文笔调写成的富有文学性的时评。写萨哈夫的一篇,由于写的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人物,通篇几乎都用一种调侃幽默的语言,显得更加生动,更富有文学性了。语言是构成文体的要素,西方文体论的学者把一个作家的文体看成其“语言指纹”,把某一类文体看成是一种“语言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此可见语言在文体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比较仔细地对“观战笔记”十五篇进行语言的分析,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朱增泉的散文语言在构成其大散文文体中的作用,也可以看清其散文作品在散文文体上的开拓意义。

当然,“观战笔记”十五篇,就其文学性,也就是文体上的创造性来看,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十五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诸如《看懂新一代战争》、《巴格达的陷落》、《伊军之败》、《信息攻心战》、《伊拉克游击战九问》、《半是胜绩半是梦魇》等篇什,大都是就战争谈论战争的,有比较深人的军事分析,颇能豁人耳目,但由于议论的对象比较具体,偏重于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分析,文学性似弱一些。但是,这些文章,绝对是一些写得相当漂亮的军事论文,也可以说是带有随笔性的军事论文,作为大散文之一种,其文体创新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二组,诸如《萨达姆》、《新闻部长萨哈夫》、《临时总理阿拉维》、《诺曼底的回声》等篇什,着眼于写这场战争中的新闻人物,或剖析,或索描,或调侃,或对比,把有关人物从外到内都生动活泼地勾勒出来,并说出作者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写萨达姆、萨哈夫和阿拉维的三篇,读之不禁拍案叫绝;而《诺曼底的回声》借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把当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与当今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加以对比,把当年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与当今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加以对比,鲜活勾勒出几个人物来,更是令人叫绝。这种糅合叙述、描写与议论为一体的人物描写或者说人物论,开创了大散文的另一种文体,其意义更是不可低估。第三组,诸如《美国鹰派与战争》、《战俘问题》、《一个难解的怨结》、《亚洲的早晨不宁静》等篇什,视野比较开阔,大都涉及一个战略问题。或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战俘问题、情报问题切人,或着眼一个比较开阔比较抽象的话题,大都能做到小中见大或大中见小。这一组作品,由于留给作者驰骋的空间比较广阔,因此大都更能发挥作者文体创造的积极性。换句话说,这一组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尤其是作为这一组文字收煞的《亚洲的早晨不宁静》一篇,谈论的是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国新战略下亚洲地区的新形势与新问题,这么一篇政论,却写得颇像一首洋溢着诗意的散文诗,不仅句子短了,章节短了,语言更生动活泼了,而且通篇充溢着诗的激情,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质俱佳的美文!

朱增泉将军的散文作品,尤其是我们这里谈论的《观战笔记》十五篇,其价值和意义当然不止于作为大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在散文文体创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了《观战笔记》十五篇,我有一种耳目焕然一新之感,对于所谓“新一代战争”的信息化战争以及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之过渡问题,还有对伊拉克战败的原因以及美国縻派制定的“单边主义”战略等等,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这一组文章,更是具有开拓视野,启人心智、澡雪精神的认识上和审美上的意义。

读了《观战笔记》,并翻阅增泉同志此前出版的几部散文集,他的散文创作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胸襟与视野。只有具有第一等的胸襟,才能成为第一流的作家;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一向把作家的襟怀看得很重。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襟怀开阔,视野才能开阔,也才能站得髙看得远。读《观战笔记》,最突出的印象是作者具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站得髙,看得远,他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视和评论这场战争,把战争的来龙去脉,交战双方的政治与军事,历史与现状,战略与战术,主要的人物,等等,都看得清清楚楚,于是才有可能对这场战争的种种问题与各种人物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才能给读者以耳目一豁和心智开启的感觉。我们看到,在《萨达姆》一文中之所以能对萨达姆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做比较深入的分析,在《诺曼底的回声》中之所以能对历史与现实,对罗斯福与小布什,丘吉尔与布莱尔做出独到的分析比较,在《美国鹰派与战争》中之所以能对美国当下战略的来龙去脉做出比较好的梳理剖析,都是由于作者具有较开阔的胸襟和视野,站得高,看得远的缘故。

胆识与知识。读了《观战笔记》,另一突出的印象是发现作者的胆识和广博的知识,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对这场如此复杂的战争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作出如此深入游刃有余的分析。作者军事知识的广博,尤其是对信息化战争的充分把握,这是不待言的,在《看僅新一代战争》、《巴格达的陷落》、《伊拉克游击战九问》、《半是胜绩半是梦魇》等文章中,我们看到作者对这场战争深入独到的分析,让我们也能看懂这场战争,从中吸取点经验与教训。尤其是若干文章中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布什发动的海湾战争与这次小布什打响的伊拉克战争的比较,对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过渡的分析,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而在其他若干文章中,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战略眼光,更是让人大为赞叹。看来,从事政论或时评的写作,尤其是国际时评的写作,没有广博的知识是寸步难行的。

激情与创造。读了《观战笔记》十五篇,我还发现,作者既有诗人的激情又具有文体家的创造精神。作者是位将军,科学分析是他必备的;作者又是位充满激情的诗人,我们在文章中处处感受到他作为诗人的激情。看来,科学精神与诗人激情的结合正是《观战笔记》的另一突出的特色。在《亚洲的早晨不宁静》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鲜明的特色。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文体创造的精神。也许作者对文体创造还不够自觉,但唯其没有任何框框,这种创造精神就可以充分地发挥。这方面,在语言运用方面显得尤其突出。行文至此,我们大体对“大散文究竟大在何处”有个比较明确的回答了。从朱增泉将军的《观战笔记》十五篇看来,大散文的所谓“大”,主要大在作者胸襟和视野开阔,描写或议论的对象(也就是作品的题材)比较重大,或者善于以小见大,关涉国计民生和百姓疾苦,在文体上注意把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融合在一起,语言表达多样,语言风格多样。

由此看来,《观战笔记》可以看作是大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的出现,对大散文创作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可能是作者和编者始料不及的。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