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魔房之夜
5475000000006

第6章 真淳国度

L:

前一封信我写了多哥的农村和山野,这回,我想写写她的首都和民俗了,你大概会愿意知道吧?

在洛美,因为有充裕的时间,我经常逛大街,串小巷,去火西洋畔游泳,在大酒店里憩息。这里的小巷多是黄沙铺路,矮墙做篱。令人惊奇的是,它距离我国有几万里之遥,文化历史也相去甚远,而小巷中房屋,院落的结构造型竟与我国十分相似。一般平民的住宅也多是北京式的四合院,大杂院,南房,北房,东西厢房。只是房屋用料不似我们的秦砖汉瓦。墙壁多用水泥空心砖垒成,屋顶多用大块铁瓦覆盖。多哥人天性好净,院子里虽都是黄沙地面,却清扫得十分整洁。中产以上的家庭院落都有花园,凉亭;一般平民的庭院虽无花园,但不论院子大小,都是花木葱茏,种满各种花草树木。特别是热带生长的一种藤萝,一年四季花开不谢。

洛美全城的最高建筑要属二月二大酒店了。它楼高三十五层,全部水泥浇筑,墙面和地面都是用白色大理石和黑色带花纹的瓷砖镶嵌而成。楼内,自动玻璃门,高速电梯,一律现代化设备。据说,此楼设置了可供三十几个国家元首同时进住的设备。一楼大厅里,有用原木雕成古树古藤的木雕,有就着原木形状仿雕成各种动物的木雕,更多的是各种流派、各种姿态的人体木雕。这样,不管这座建筑多么现代化,多么欧化,可看了厅内的木雕,石雕和壁雕,那淳厚的风格又把你唤回恬静古朴的非洲大陆。萨拉嘎瓦大酒店则是另一番情致。它矗立于大西洋畔。在岸畔的金色沙滩上,一座半月形奶黄色楼房巍然耸立,这是它的主楼。主楼东侧是一座典雅坦阔的大花园,茵茵绿草和各种热带花木点缀其间,花园里有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酒吧,大多半圆形,墙壁是水泥浇筑,屋顶则覆盖着茅草,在酒吧中间建有三座游泳池,周围放满白色躺椅,供游泳者行日光浴。

如果说萨拉嘎瓦大酒店仅仅在现代高大建筑中蕴含着一股非洲田园的风韵,那么,深隐在海滨椰林中的一座座茅棚别墅则是古代非洲的缩影了。一个下午,我们在大西洋海滨浴场游得精疲力尽,当爬到岸边,要找个荫凉处所休息时,忽见椰林深处,错错落落冒出几个草顶,白墙,圆形囤粮式的建筑。我们望踪走去,又见十几个同样的建筑独立成体,隐在树林和茅草之中。我们问黑人服务员,周围那些小“粮囤”是什么?他说,那些都是茅棚别墅,来此避寒的欧洲人最喜欢。我们走到一个小“粮囤”边,见一对中年男女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家三日每人只着一条三角裤,正在一辆大型家庭旅行车周围忙碌。他们满身沙土,蓬首垢面,一会儿钻到车下敲打,一会儿打开引擎打磨。经交谈始知,这是一个德国家庭,他们疲于现代大城市的争斗,烦嚣,一家三口驾车横渡撒哈拉大沙漠,来此寻求原始自然的宁静自由,以便以此冲去现代生活的紧张疲惫。他们将在此地度过一个月的假期,养精蓄锐后再回到那竞争,倾轧的天地。

什么样的土壤培育什么样的人民。这里的人民是非常热情,诚朴而礼貌的。不管你走到哪里,遇到的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他们总要举起右手,说声“你好”。如果见过两三次面,问候就要复杂多丫,要问“你好吗?”,“你全家好吗?”,“过得愉快吗?”等等等等,感情上既无虚伪做作,也无半点自卑。

这里虽不富裕,却很少偷盗,抢劫与凶杀,甚至在我住了两个月以后,还从未见过争吵和打架的。这种情况也许与他们的自小培养有关系。我注意到,这里的儿童玩具几乎没有枪炮,坦克等式器玩具,孩子们的游戏内容人多是唱歌,跳舞,踢足球,捉迷藏等,我没见到过他们玩打仗。这是他们的民族天性,还是有意疏导?我不清楚。

他们吃得很简单,一般城市平民多以玉米粉,木薯粉和大米为主。我去过几个黑人家庭,他们有的吃面包,有的吃开水沏玉米粉,有的把玉米粉蒸成窝头状,稍带甜味,有的用冷水泡大米豆饭。一次,一位黑人朋友请我去他家吃饭,吃的是玉米粉、木薯粉合蒸的丝糕状主食,菜就是辣炖牛肉。我们把雪白松软、状如丝糕的食物掰成一块块,放在碟子里的辣牛肉中,连汁带肉,吃起来又香又辣稍带一股涩味,是很下饭的。

我常常感觉到,多哥是个爱美、爱艺术,天性乐观的民族。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头发都是厚茸茸的,卷曲而不长,看上去象我们的“寸头”似的。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不足,他们有人专门研究发型,也有专门为人梳理头发的行业。姑娘们一天几次梳头做发,做成各种发型。有的扎十几个钻天锥,有的把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编出几十个小辫子拢在脑后,有的想方设法把头发拉直,电烫,甚至达到披肩的长度,这时,她们看着自己的美发就高兴地跳起舞来。说起跳舞,可以说这里是歌舞之乡,正如贝宁大学一位黑人文学系教授同我说的:在这个国家,从学会走路直到告别人间,人们几乎都在跳舞中度过,他们喜庆跳,悲伤跳,丰收跳,驱灾跳,结婚跳,死人了也跳。但各有各的舞蹈语汇,各种舞蹈自有表达特定感情内容的姿态。他说,跳舞是最积极的休息--它能驱除疲劳和烦忧,能使人们的体形美,跳舞还能忘我。所以,自古至今,舞蹈都是非洲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他们乐观,爱美,却不浮躁,总把最深沉的感情和纪念留给老人和死去的人。在这里,不管职位高低,财富多寡,对老人都是十分尊重的。走在街上或同人交往,无论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老人,一律以“爸爸”,“妈妈”相称。在一个村子里,如两人遇到纷争,都自然地去找一村之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去做评判,只要老人的裁决下来,谁也不再说什么,对死去的人,他们是决不允许说坏话的。在过去,人死之后,都要停尸一周,把所有亲戚朋友,族中人请来,唱歌,跳舞,表彰他(她)一生的功绩和美德,为他(她)的灵魂祈祷,然后把死者的尸体深埋在他(她)生前居住的卧室地面下,以表后人的怀念,也以此表示,死者肉体虽逝,其灵魂却永远与生者同在。现在,尸体不再埋在室内了,大多有了公墓或私人墓地,但人死后的礼仪仍如以往。这里人人遵从这样的习俗:娶妻,生子可以不去祝贺,但若死了人,只要接到通知,不管公务多忙,路途多么遥远,一律是要前去哀悼的。在洛美,我曾见过几次丧葬礼仪。往往是突然见到一条街的某家门口搭起宽大的布篷,接着,在某一个下午或晚上,就有几百辆轿车,摩托车停在街道两旁,然后走下一群群身着整洁肃穆的民族服的男男女女。于是,长者主持,乐队奏乐,人们跳舞歌唱,最后,大家坐在一排排折椅上,由长者追述死者的一生,行祈祷仪式。最初,我以为我碰到的都是势尊位显的人家,否则,怎么能有那么多尊贵的亲属前来吊唁?后来得知,这里仍以家族为社会结构的原始单位,不管人们地位高低,财富多少,他在自己的家族中部占一席之地,而每个人的后面也都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不知是传统的民族观念,还是出于直率的爱美心理,对于自己的天性美他们从不扭捏,从不掩饰,而且尽量显示给别人。如果小伙子胸肌发达,他就尽量穿紧身衫,努力勾出自己的肌肉,显出自己的健美。如果某男士的胡子长的美,他就尽量留起唇髭,修剪得齐齐的,借以添加丰采。如果姑娘的乳房饱满,她就尽量穿袒胸或半袒胸的上衣;如果她的腿长得修长而健美,她就穿短裙或短裤,而决不穿长裙。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这个民族出奇地喜欢男女裸体雕像,无论展览馆、大酒店还是小饭店,办公楼,到处雕有男女裸体像。一次,我们在一家饭店吃饭,一进门,迎面就竖着一座男裸木雕,而且巨大功细。大家走到那里,没有慌乱,没有羞涩,也没有心里的猥亵,而是坦然地欣赏它的艺术功力。

大概正是出于这种习惯吧,当你走到街上,见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或少妇时,你欣赏她,她会报予你感激的笑;当你说:“小姐,你真美”时,她会感激而荣幸地对你说:“谢谢,先生。”她决不会以为你在调戏她,更不会以为你在耍流氓。

你又说:“我能请你喝一杯可口可乐吗?”

如果她没什么事,就会非常高兴地接受你的邀请;她若实在有事,也会向你真诚地道歉。

可能正因为他们把男女社交看作正常而荣耀的事,这里的交友和恋爱是容易又受人尊重的。父母也以自己的女儿有人爱有人追求而自豪。

L,听了这些,你或许惊奇,或许不以为然,但,我把这些写给你,总可以供你了解另一种风习、另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吧?

R于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