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15

第15章 彩虹下的行走(1)

抬头望见启明星

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面对多舛的命运--人可低头,心不能低头--有一丝星光,就走希望的路--抬头仰望启明星。

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仰望,也是人生的花,它是一丛迎春花。一个不能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不能仰望星空,他便找不到理想与希望;春天在仰望中到来,希望在仰望中产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她能够坚持仰望星空,从天上获取智慧和力量。

每当我吟诵温总理这充满激情与哲思的诗篇时,我就想到了仰望与坚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也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生命的组成是时空交织的产物,其长度是时间,而其宽度和亮度则由空间提供。空间有足够的平台,假以时日,便有可能“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而成就大业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所以能够实现心中的梦想,就在于他们能仰望星空,从天上领略正义、庄严和圣洁,宁静自己的心灵,博大自己的心胸,以永恒的炽热,燃起心中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总理的诗,写的是他的情感和思想,其实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她映射出每一位中华儿女所特有的优秀品质:仰望星空,持守永不磨灭的理想和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放弃、不疏离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只要有一缕阳光,只要有一点雨露,只要有一线星空,他们就会顽强地生存,热烈地追求,心中奔突着希望的岩浆,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矢志不渝;一切的苦难,一切的磨炼,一切的残酷与打击,都不能使之自我销毁,反而会愈挫愈奋,激昂向上。

鲁祥云就是这样万千中华儿女中的一员,他在苦难中,从没有放弃希望。他相信,总有一天,苦难的日子会走到尽头,乌云密布的日子终会过去,阳光灿烂的春天早晚会到来,那时,一丛一丛金黄的迎春花儿会开得无比灿烂映人。他有一个坚定的心志,一定要像自己的祖辈那样,“生当作人杰”;一定要做比别人高一头的事,一定要做光宗耀祖的人物。在那乌云密布的日子里,他咬紧牙关,从不说一句泄气话;他坚忍不拔,仰望星空,固守自己的青云之志。

面对多舛的命运

笑脸迎向苦难,苦难便失去了它的淫威,在鲁祥云的直面之下,苦难的岁月悄悄地流去。

时光使鲁祥云渐成青年,但他与同龄人相比,多了一份圆润,多了一点精明,多了一点善解人意,多了一点不怕的精神;同龄人中看不明白的事,他很快就看明白了;很多人不愿意干的事,他琢磨琢磨觉得有利益,就毫不犹豫地抢着干;一些不好交往的人,他也能跟人家相处得很好,在他嘴里,不会听到“不行”这个词,甚至当年迫害他父亲的人,他也不找他们算账。他一门心思,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要出人头地。”

“文革”的余波失去了淫威,成了强弩之末,村里的“红卫兵”们像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鲁祥云的父亲慢慢地失去了批斗的价值,就这样悄悄地变成了一个普通百姓。

历史好像一夜之间就翻了过去,鲁先生“文革”当中什么问题也没整出来,也就算不上什么“反革命”之类,定不了性,也就不用平反;不平反就这么白白地挨了多少年斗,遭了多少年无辜的罪。这时候,鲁祥云弟兄仨都渐渐长大了。鲁先生也真是条汉子,不跟那些人计较,只是说:“没死就算万幸了。”

日子开始有了转机,但鲁先生的“药铺”不能开了,他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劳动力,只能靠挣工分吃饭。鲁祥云也复了学,他白天到学校里上课,晚上就到生产队里干活,为家里挣个工分。家里穷得实在没有路可走了,冬季农闲时,鲁先生就到北部山区打石头搞副业。

这里离家几十公里,是朱留东河的发源地,山高草密石头好,鲁先生去打石头,鲁祥云就去拾草。爷儿俩骑着自行车,父亲载着儿子下大壃,鲁祥云一不小心把腿别到后轮里,右腿从脚背到小腿大部分撸了皮,痛得鲁祥云眼泪直流,但他不哭。父亲还发火训他不小心,弄成这么个样,怎么上山?鲁祥云说:“不要紧,爸,我能行。”鲁先生是个医生,给儿子包包,就领着儿子上了山。

冬天里,雪花儿飘着,鲁祥云冻得都不知道痛了。小手皴裂了,他也咬着牙割草,棘子刺进手里,他拔出来,血直流,就用嘴吮吮接着再干。晚上,爷儿俩睡在个窝棚里,听着北风呼号,山林飒飒,互相抱着脚取暖。鲁先生看看儿子的脚,看看儿子的手,摸摸问:“不痛啊?”他明知道痛,却也只能这样问,这样安慰。鲁祥云知道父亲心痛自己,就说:“不痛,不要紧。”

吃的是从家里带的地瓜、菜饼子,早晨在人家村里熥一熥,再带一暖瓶水上山,中午爷儿俩就依偎在石圊里,啃着冷干粮。干粮冻得一口啃下来,就是冰渣渣,再喝口水送一送。就是再苦再累,鲁祥云跟父亲一样,不说一句熊话。

一天中午,爷儿俩正吃着,忽然呼啦一声塌方了,差一点就把爷儿俩埋进去。爷儿俩后怕得很,互相抱着哭,鲁先生说:“祥云哪,多亏咱老家没做亏心事,要不今天就捂了家雀了。你可记着啊,长大了一定别做亏心事。”鲁祥云默默记着父亲的话,加劲拾草。半个月下来,鲁祥云拾了一马车草。

在栖霞的山乡里,这一马车草算不了什么,但是到了三平原的每一个村庄,这一车草就会让人羡慕得不得了、荣耀得不得了--那时候,栖霞三平原的地方,人们做饭都是用山上和平坡里生长的草,而不能用田地里的庄稼秸子,那是得喂牲口的,总不能让牲口饿死吧。

秋冬天气里,早晨,朱留村的人们都是用一个耙篱在清清的冬霜里的河套拉着,把搂上来的草在太阳下晒干作为燃料来做饭。谁如果从山乡,也就是从鲁先生打石头的那个北部山区弄回一车草来,无异于我们今天中了百万彩票那么幸运。

鲁祥云满以为自己拾的草会给妈妈一个惊喜,得到妈妈的夸奖。他坐在父亲花五元钱雇来的拉草的马车上,洋洋得意地回到了村里,想得到妈妈称赞,可他哪里知道,妈妈看见了,当场就哭了说:“祥云哪,你彪啊,出这个力,遭这个罪……”

即使这样苦干,生活依然改变不大。鲁祥云想使自己的家有个家样,觉得念书没有用,上高中是村里推荐,自己是富农成分,根本就不能有自己的份儿,便下学挣工分,凭着自己的体力致富吧。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全家人向往通过自己的努力再过上好日子。但是,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反向力,直把鲁祥云家的船头往后拽。

鲁先生的人缘好,有好心人看着鲁先生家穷得确实可怜,就给了他家一只小羊羔,叫他们养大了剪个羊毛卖个钱。鲁祥云拿着小羊就是个宝贝,饲养得可精心了。生产队上工,是大伙一块劳动一起休息,别人休息的时候,鲁祥云不休息,趁空儿给小羊薅点嫩草,放工以后,就跑回家里喂小羊。看着小羊吃得美美的,鲁祥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像当年姜子牙“倒霉”的运道一样:“贩猪羊贵,贩羊猪贵,猪羊齐贩,死断宰坊。”小羊养了不到半年,就得病死了,把全家人心痛得直哭,鲁祥云心痛得好几顿没吃饭。后来,鲁先生就领着鲁祥云把小羊埋到了自留地里,起了个坟,算做纪念。

小羊没了,但日子还得过,还得另寻出路,挣钱养家。那个时候,“割资本主义尾巴”,什么挣钱的事情也不能做,就是做也没有市场。想来想去,还得养个猪赚个钱。家里就用母亲织花边挣的钱,买了头小猪来家,指望把猪养肥了,年头月尽人情枉费好有个零花钱。

鲁祥云当然也是把它当宝贝,也像对小羊一样拿着上心。把猪舍弄得干干净净的,猪圈里天天垫土,喂食的时候,全家人可当心了。有时候,鲁祥云还把自己吃的干粮故意留一块,到猪圈前面唤唤它,小猪过来后,他就把自己吃的饼子或者地瓜干扔给它。时间一长,小猪都能听出鲁祥云的声音来,一唤就赶快地跑过来,看着鲁祥云哼哼叫唤。

看着自己家里的猪养得胖胖的,全家人心里高兴,都觉得年底把猪卖了能发个财。可谁知道,猪养得好好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冷不丁地夜里得了个病,死了。

鲁先生像小羊死了一样,抱着猪哭了。一个男子汉,面对残酷的批斗,他没有掉泪,却为这两个猪羊哭泣不已。哭什么?哭的是自己的命运,哭的是自己的心痛,连个小羊小猪都跟自己过活不了;哭的是全家人的指望落空了。

抱着猪哭够了,爷儿俩还像待小羊那样,把猪送到自留地里埋了。也起了个坟。看到父亲伤心的样子,鲁祥云安慰爸爸说:“小猪在咱家,咱也没亏待它,总算给它找了个安身的地方,咱家的日子以后会发起来的。”

一年当中,两起挣钱发家的希望就这样没商量地被无情地毁灭了。鲁祥云心爱的两个宝贝,一只小羊,一头小猪,都在生命的兴盛时光里猝然逝去。这种无奈、无望、无助,给他的心灵增添了一种新的体验:人真是太渺小,太无用了。

那个时候,很多农户常年见不到肉星儿,只有过年了,才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几个血汗钱,咬咬牙买个一斤二斤猪肉,全家人大年三十吃几块,然后就留着正月里伺候客人。有个死猪死羊的,都是扒扒皮烀烀吃了。鲁祥云全家没一人想吃自己养的猪羊,他们觉得,猪羊没长大就半道夭折了,是自己没伺候好,对不住它们。哪里还能没良心,把它们给吃了呢?

在鲁祥云眼里,小猪小羊是自己家的功臣,虽然没给自家带来钱财,但它们也是尽了力,应当纪念它们。因此,他到自留地里去,常常愣愣地看着这两个猪羊的坟,农村叫这样的坟为“孤堆”,看到“孤堆”上长了草,鲁祥云还会给薅一薅。不知怎么,他对这两个自己养过的动物,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感情。直到后来他在外面“发达”了,还好几次专门到自留地里去看它们的“孤堆”。每次去看的时候,他都有一种莫名的复杂感情。那不仅是对自家的小羊小猪的“思念”,而是纪念当年那场“命运的同行”与无奈的撕裂。

假如,当年的小羊长大了,产了羊毛使鲁家受益了,鲁祥云的生活会有多大改观?假如,当他给养肥了的小猪最后一次喂好食而送它出栏卖钱,它究竟能给鲁祥云家带来多少生活的快乐?这些都无从假设,因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他心里头的念想,就是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那种社会无情的风霜刀剑,无情地剜割着他那颗无奈的心的时候,那可爱的小猪,那可爱的小羊,才是他真正的知心朋友;小猪每一次哼哼着要食吃,小羊每一次咩咩叫着吃他从山里带回来的嫩草,都使他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心灵的满足。他甚至觉得,这些动物都比人可亲,比人更懂得感恩……

人可低头,心不能低头

饶恕是为了释放,释放是为了忘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重现和恢复历史的原貌,因为舍此便不能完成文化的审视与解构。

鲁祥云当时的心态可想而知。他是一直戴着“富农成分”的帽子,在社会最底层生活的“社会弃儿”,在那个年代,他没有一个正常公民的生存权。

鲁先生虽然在“文革”中没有被戴什么帽子,但“富农成分”这顶“帽子”是祖辈传下来的,你想摘也摘不掉。--我们不得不佩服鲁祥云的坚强,在不少人的人生被“无产阶级专政”击垮了的时候,他不仅没有跌倒,而且坚强地站立,并顽强地追求着“梦想有一天抬起头来”的希望。因为,从鲁先生被“红卫兵”批斗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比人低一等,从此走路再没抬起头来。

鲁祥云虽然低着头走路,但他骨子里却告诉自己,早晚有一天,一定要昂首挺胸,甩开臂膀走在大街上,早晚要高人一头。“夜半三更啊盼天明,寒冬腊月呀盼春风。”在黑暗里,他期盼着光明,寻求着每一丝可能的光线;在痛苦中,他咬牙坚守,挣扎着找寻苦难的突破口。他思索,他寻找,他探索,他试验,他“对自己狠一些”,要成为男子汉。他要向人们证明,他是条好汉,他要比别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