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畔联句传佳话 同窗学习吟诗词
1912年,毛泽东所在的长沙第四师范学校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合并,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和萧子升相识了。由于他们两家相隔只有三十公里左右,又因为他们对文学都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应对,留下了很多佳话。
毛泽东和萧子升同窗三年半,吟诗应对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愉快的插曲,而且成为增进他们友谊的桥梁。在黄昏中吟诗论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的习惯,成为他们每天一项不可或缺的课程。
一天傍晚,毛泽东和萧子升在湘江边散步。湘江在落日的余晖里缓缓东流,妙高峰和岳麓山遥相对应,月明星稀,人影婆娑,禁不住让两位学子诗兴大发。面对良辰美景,毛泽东和萧子升站在江边联句吟诗:
萧: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毛:人对一帆轻;落日荒林暗,萧:寒钟古寺生。深林归倦鸟,毛:高阁倚佳人。
2.相违咫尺数日情 若万里三秋
1916,毛泽东和萧子升有过一阵短暂的分别。在通信中毛泽东赠萧子升这副对联。上下联虽然各寥寥六个字,但是将分手后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对语言搭配的艺术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两句成语,一个“咫尺千里”,一个“一日三秋”,在毛泽东笔下,经过简单的裁剪,别有了一番趣味。“咫尺”和“数日”连在一起,“千里”和“三秋”连在一起,使联语更多变化。“咫尺”是空间的概念,“数日”是时间的概念,“千里”和“三秋”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在上联中,极言分别距离之近,时间之短。在下联,极言人对“上联”的感觉,感觉是什么呢?感觉是“千里”和“三秋”。那么上下联连起来就是:分开的距离虽然很近,分别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几日,但是却像相距千里之遥,却像多年没有见面一样。你瞧,就这么简单的十二个字,却包容了如此之多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毛泽东和萧子升之间的友谊有多么深厚。
他们共同携手创办了新民学会,而且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回国之后,他们之间的友谊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萧子升投身到国民党的阵营,和毛泽东分道扬镳了。仿佛毛泽东的对联不幸而言中。因为他们共同的理想、爱好、目标都没有了,他们现在真的是近在“咫尺”,但是他们的心却如相隔“千里”一样遥远,甚至再没有相通的可能;他们分别了“几年”,物是人非,变化如此巨大,但是人们感觉不过是“数日”,弹指挥间。
3.翻山渡水之名郡 竹杖草履谒学尊
毛泽东和萧子升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吟诗对句的作品一定也不会少,但是真正留下来的还要算他们1917年暑假到宁乡、安化等五县游学时留下的诗句最多。
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游学,在去往宁乡的路上,他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并且饥寒交迫。他们听说在一座小山坡上住着一个姓刘的绅士,决定到他家去打秋风。萧子升首先提议:“润芝,刘先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了!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写一首诗送给他,用象征的语言表示我们的目的。”“好主意!让我来想一想,第一句可以是:
翻山渡水之名郡。”“很好,”“第二句:
竹杖草履谒学尊。”接下去可写:
”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毛泽东结束了全诗。
他们完成了这首联句后,又细细地品读了几遍,然后拿出笔墨和信封,写好后便向刘翰林的宅院走去。很快他们就来到了一座在乡间足可称为富丽堂皇的宅院,但见大门两侧用正楷书就的一副对联:
照人秋月:
惠我春风。
他们对对联的内容和书法大大赞赏了一番。款款八字反映了一个乡中学者的风格。
刘翰林对他们的诗稿感到非常的满意,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一起谈诗论文,说古论今,讲经论道。刘翰林不仅请他们吃饭,临走的时候还送给他们四十枚铜圆。
4.云封狮顾楼 桥锁玉潭舟
到达宁乡县城的傍晚,他们散步到县城东北角的风景区狮顾山。他们坐在河边,一边谈天,一边观赏周围的山光水色。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彩霞绚烂,狮顾山上的狮顾楼在晚霞之中,披上了一层绚丽的金纱,蔚为壮观。萧子升触景生情,以晚霞中的狮顾楼为题脱口吟出上联:
“云封狮顾楼。”毛泽东望着远处的玉潭舟,对出下联:
“桥锁玉潭舟。”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友谊是毛泽东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一段回忆。他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学生时代,他们怀着共同的忧虑和愤慨,一起组建了新民学会;他和萧子升在暑假的游学,奠定了毛泽东和工农接触的兴趣,毛泽东开始广泛地和人民群众相结合,读无字之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在一起无话不谈,他们日日同桌掬食,在一个床上抵足而眠。但是,后来他们之间由于对改造中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分道扬镳了。毛泽东走上了共产主义的航道,而萧子升却加入了国民党的阵营;毛泽东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而萧子升却沦为国民党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小小的监守,因为偷卖了博物院里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而远走他国了;1949年,毛泽东和他的一大批杰出的共产主义者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萧子升在国外日子都已经过得相当艰难了。
你看,一个人一生对自己道路选择的不同,其结果会是多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