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论
5543000000036

第36章 徐刚的话

我想从一首题为《迎春,母亲的倩影》的诗说起,谈谈徐刚的诗。这首诗是这样的:

这小小的,无声无息的迎春,

这金黄的,太阳一般的迎春,

这鞭打着倒春寒的迎春,

多像是我风雪中走来的母亲的倩影……

是我的生身母亲的倩影,

是我的祖国母亲的倩影,

在最贫瘠的土地中也要开花,

在最荒凉的山野里也有芳馨。

生来矮小,也不想图高大的美名,

离地面那样近,是因为爱得太深。

我走向迎春,我走向母亲,

我感到了大地的深厚,太阳的温情。

那迎春的枝条多像是温柔的手,

牵挂我的衣襟,抚摸我的心……

不论从祖国想起母亲,还是由母亲想起祖国,祖国和母亲都是因为哺育了诗人而血肉相连的。正是在这首诗里,作者通过一朵小小的、却又是太阳一般的迎春,如诉如说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徐刚的童年是很凄苦的。他出生后三个月零十二天就死了父亲,母亲今年七十七岁了,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总是惦记着母亲,希望她能生活得好一点。他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往情深的。

他是上海市崇明岛人。他在《新港情思》里描写了自己的童年。在这首包括三首短诗的抒情诗的第一首里,他说:

在海边上生,在海边上长,

海的波涛给了我最初的联想。

还有远航的渔帆,悠长的螺号。

都能使幼小的心灵变得宽广……

我认识的第一个“热闹”世界,

也是海岛上的小小渔港--

出海时,送行的妻子含着泪水,

恨不能用头发丝拴住船儿,让它停航……

……

多少个夜晚,我曾背着十五的月亮,

跟母亲讨饭归来,路过这地方。

海风中,芦叶的声响像叹息,

港口呀,苍老得就跟我奄奄一息的祖父一样。

这是一幅风俗画。“用头发丝拴住船儿”的写法是大胆而感人的。

第二首写的是解放后的港口:“待到满天朝晖把海滩照亮,她们把霞光和爱情一起织进渔网”……

第三首写的是:“编织吧!你看海港工人的双手,正夜以继日地编织明天,编织理想……”

他热爱家乡,童年的艰苦更使爱的感情真挚、深沉。诗的感染力也就更强烈。泥土使他想起“母亲温暖的胸脯”,小河使他想起“从母亲的乳房里流出的香甜的乳,”“我是喝母亲的奶汁长大的,我常常把泥土也当作母亲……”在《江南,第一场春雨》里,徐刚写道:

江南,第一场春雨,

该是发生在寂静的夜里……

在孩子们做梦的夜里,

在夫妻们细语的夜里,

在第一根春笋出土的夜里,

淅淅沥沥的春而,细小而又严密,

落进每一条小河,走到每个人心里……

我的心上缠绵着明净的春雨。

我时常做梦,梦见了耕耘的母亲,

我愿我的心是一粒种子……

这首诗淡雅、朴实。结尾一句给人留下了想象和联想。在《风筝》里,他说:

我是一只风筝,

已经远离家乡……

可是,总有一根长长的线,

牵在母亲心上。

他是这样写泰山的:

我凝视泰山,

就像凝视母亲……

有很多老树就跟母亲一般慈祥。

天南海北,诗人足迹所到之处无往而不思念母亲、思念祖国,在《白云山上小草》里,他写道:

因此,我很想变作小草,

心,只和祖国的泥土连结。

假如地震把我毁灭,

我也毁灭在母亲的怀里……

于是,在《贺年片》里,他髙呼:

我要说:我爱你,祖国,

贫穷的祖国也是我的祖国!

再贫穷的母亲也是自己的母亲,谁能因为贫穷而不爱自己的母亲呢?或许反而会爱得更深。在徐刚的诗里,有真情实感,有独到的感受,因而这种思想和抒情并非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形象的、新鲜的。

徐刚热爱生活,他随时捕捉形象,努力思考,浮想联翩。他的道路并不是十分平坦的,但,他总是坚韧地思索、写作,他的内心随时都在燃烧着,因之他所见到的东西也都是燃烧者的--像凡高的画一样,他在《红叶小札》里有这样两句诗:

不是内心岩浆般炽热,

哪会有火的颜色?

在《火把》里,他说:

满山遍野的高粱;

像火把在闪烁;

土地把它们高高地举起--

看,这就是生活的颜色!

写的是红叶和高粱,其实也是诗人心灵的表露。

他有机会作创作旅行时也并不轻松。一九七九年春天,他和我们一起到海南岛,他努力地吸取着,勤奋地写作着。他赞美“菠萝蜜”和“剑麻”,他歌唱“天涯海角”与“鹿回头之夜”。后来,他又到了青岛,赞美啤酒厂“是又一个海洋”……他的赞美并不是人云亦云,他总是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新鲜的诗意。他登泰山,看见了沿途上的不少石碑,他写道:

大家都来题诗,

大家都去立碑。

为了借着泰山留名,

哪怕把泰山敲碎!

我却思念这山路的开拓者,

他们姓甚?名谁?

石头缝里,

可有他们凝固的血泪?

有谁能想起他们?作者是寄予深情而不平的。他在《十八盘速写》里,用简练、朴实的语言,使泰山在一条石缝中展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

青草长在石缝中,

花朵开在石缝中,

道路劈在石缝中,

云朵飘在石缝中,

游人挤在石缝中,

左右无缘,只能向前,

头上顶着泰山松。

石缝里流出南天门,

石缝里流出太阳红……

他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的信心建立在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奋斗中。他不是一个驯服的人,在《列车,我要跟你到远方》那首诗中,他说:

既然严冬没有能把我冻僵,

我就敢去融化所有的冰霜!

而在写抚顺的露天煤矿时,他还说:

只需拨开地面的冰霜,

就是无数火红的太阳。

在《我要开一次花》里,他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表现得尤为生动。“绿竹也有开花的时候,那是宣告自己将要死去。”“竹子开花只有一次,是最初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它宣告旧的结束,也宣告新的开始。”他细心地观察生活,对竹子生长的过程,作为形象的叙述和抒情是透彻而逼真,思想感情结合得很紧,全诗没有牵强附会的地方:

出土是天性,

剥落一次笋叶,

去掉一层稚气。

……

脱颖而出时,

一身都是秀气;

脱颖而出后,

节节都是骨气!

……

她告诉我--

这就是正直!

从小就勇于向上,

不敢冒尖又何必来到人世?

她告诉我--

这才算争气!

……

只有站着,

才有可能顶天立地!

最后,他恳求乡亲,送给他一根伐下的竹子--

要带着根,要连着皮,

要留着故乡田野的气息。

当我衰老,步履蹒跚时,

我要拄着它,走人生最后的行旅。

我要开一次花,

我要微笑着走向死……

诗写到这里结束了,结尾是耐人寻味的。

其实,徐刚还很年轻,他多么喜欢《早晨》--

绿色的早晨,

明亮的早晨,

宁静了一个夜晚,

积蓄了更多清新,

酒一样的春风里,

花一样的少女们……

所以,他在《天鹅,我听见你在歌唱》一诗中,才这样大声疾呼的:“向往明天吧,虽然明天也有乌云和污浊!”他的爱是属于人民大众的,正如他在《梦》这首诗中所写的:

假如我们都像鲁迅那样--

为小草做梦,

为弱者做梦,

为孩子做梦,

为明天做梦,

那么,即便是,

遥远得无影无踪,

醒来后也不会脸红!

徐刚作为一个孤儿,挣扎着,和母亲一同生活过来,不奋斗是不行的。他的日子很艰难,只是在解放后靠着人民助学金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一九六二年,他高中尚未毕业便投笔从军,也开始了业余创作的生涯。从部队复员后,做过农村扫盲工作,以后又成了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工资很少,要养活年老的母亲,还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女儿。而他又是一个热情的人,乐于助人。他白天上班,晚上写作,生活节奏始终是紧张的。他写了那么多的作品,所依靠的是文思敏捷,依靠的是不知疲倦的勤奋。他不断地和时间赛跑、追赶。

徐刚的诗富有联想。联想是诗的艺术的基础,有了联想,才能产生形象,没有形象的诗只能爬行,却不能飞翔。

徐刚的诗讲究构思。像祖国、母亲、故乡这些很普通的、大家都写了又写的题材,他却能写出新意来。

他在走一条自己的路,他前头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我强调诗要有联想,并不是说可以胡思乱想,要是把许多无关主题的东西都拉扯到一起,诗就要丧失概括力。而诗是最需要概括力的艺术。

我们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临到了一个思考的年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于是发生了许多疑问,我们也就变得爱发议论了。说了一些直率的话,没有模棱两可,不会含糊其辞,有时就不免失去了含蓄性,产生了理胜于情的境界--这是徐刚的有一些诗作的缺点,也是我们很多写诗的人的缺点。但,这只是在一个阶段产生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加以克服的。

新年伊始,愿徐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九八二年元月八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