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5543300000032

第32章

文章在回顾了她奋发进取,在职读研、读硕,并先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通过论文答辩,却因当时的政策问题两次均未能获得相应的学位之后,写道: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很坦然地笑了笑说:“我对学位看得并不重,我认为重要的是人的能力,而不在乎戴多大的‘帽子’。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希望在实践中增能力,长才干。而且系里、教研室的老师都能信任我,敢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很满足了。”确实,她是颇得同事、领导信任的,杨叔子老师曾评价她:“踏实、细致、刻苦。她不是很聪明的那一类人,但她有股子认真劲。交给她的事可以放心。”

尽管学位问题两度皆因非自身的原因搁浅,吴雅仍无怨无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当她最终如愿以偿地拿到硕士学位证书时,她已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已达13篇之多。记者继续写道:

她说:“我在1981年第一次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时,刚刚生下我的女儿,现在我的女儿已经6岁了。”

“很苦吧?这么多年,真不容易呵!”我说。

“要说苦,还真有些苦呢。”说完,她又坦然地笑了。

不管是吴雅的老师还是同学、同事,对她都有一个共同的评语:目光敏锐,头脑清醒,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在事业上始终保持着可贵的进取精神。

“书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知识欠缺,事做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是吴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拿到硕士学位的当天,她便萌生了更为远大的学术抱负和人生追求:报考博士研究生。不久,她如愿以偿,考取了华工机械工程系的博士研究生。与当年在助教进修班读硕不一样的是,这次考博完全是凭她的实力在众多的竟争者中脱颖而出,硬考上的,相同的是,因为教学工作实在离不开,她依然只能在职读博。

吴雅的博士导师是当时担任机床教研室主任的杨叔子。这几年尽管吴雅与杨叔子都同在机械工程系,并且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但并不在一个教研室,现在,她又直接回到了恩师身边。

在华工,想读杨叔子的博士的人可谓比比皆是,而其招收博士生的门槛之高也是人所共知的,杨叔子之所以决定将吴雅收于麾下,绝非只是出自以往的师生之谊,事实上,如前面已提及的,在吴雅尚未读杨叔子的博士时,就已经与之共同做过一些科研课题并联名发表过不少学术论文了,正是在这当中,杨叔子更清楚地看到了这位女弟子的潜力和发展前途。

在吴雅的学业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的几年间,吴稚在各方面的进步也步入了快车道,其情形已远非当年可比。因为不是在职读研,他在吴雅之前即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由于成绩优异,又能热心为大家服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三好学生标兵,并被推举担任华工学生会副主席、代主席。吴稚拿到硕士学位后,华工曾有意让他留校,但因困扰一家子的住房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于是在妻子和曾是军人的岳父母的支持下,来到与妻子工作单位邻近的武汉空军雷达学院任教,并如愿分配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

吴稚到雷达学院后改行在计算机教研室工作。在吴雅考取博士生后一年,在姐姐的指点和妻子的鼓励下,他又漂亮地杀了一个回马枪,考取了华工机械工程系余俊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直接带他的则是CAD中心主任周济教授。

周济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1978年由新疆工学院考取华工机械工程系研究生,与吴雅在职读研基本上同时,从那时起彼此就认识并有所交往。1980年,周济由华工公派赴美留学深造,1984年以16门功课全优的成绩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返回华工,先后担任机械工程系CAD中心主任,CIMS中心主任,数控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与李培根、周祖德、陈卓宁、丁汉、吴雅等各有专长的同代新秀,形成了机械工程系最富生气的青年学者群体。吴雅对这位学养深厚,胸怀坦荡的学长十分敬重,对弟弟能够跟他做学问倍感欣慰。后来学校重新安排宿舍时,两家又成为楼下楼上的邻居。在学校撤系建院时,周济被提为机械学院院长,不久又出任华工副校长、校长。

1991年9月,吴稚在华工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周济教授和北航邓家裼教授的帮助下,从雷达学院转业并进入北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不久,小英也调到北航校医院工作,夫妻俩将儿子吴川和妈妈一并接到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吴雅后来面临出国发展的重要时刻,周济也采取开明态度,予以大力支持。吴雅姐弟对于这位当年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将全部津贴结余买成实验仪器带回学校,在工作中以“拼命三郎”着称,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在行政管理上也很在行的学长和导师一直心存敬佩和感激。

65

考上博士研究生不久,吴雅就在杨叔子的直接指导下,作为重要成员参加了“时间序列分析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这一具有开创性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时间序列分析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随机过程的重要数学工具。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若干实际问题的某种信息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随机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具有某种统计规律,在这些情况下,不可能或者难以应用一般确定的解析方法描述其过程,而时间序列分析则是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窥测其规律,探明其特征,并据此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时序分析已逐渐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中,从地震预测到气象预报,从市场预测和流行病学统计,从桥梁故障诊断到机械运转工况监视等等,其应用范围之广、类型之多,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很有限,运用时序分析解决工程技术特别是机械制造的重大问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1982年,杨叔子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机械工程系工作期间,在着名美籍华人学者吴贤铭教授的指导下,比较深入地接触到时序分析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问题,并在与吴教授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动态数据的系统处理”讲义初稿。同年底杨叔子返国后,在他的学生王治藩的协助下,对讲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作为讲稿于1983年上半年为机械工程系研究生开设了“时序分析及其工程应用”课程。当时正在职读研的吴雅敏感到这一研究对于机械制造领域发展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钻研学习。

1983年,全国第一届“时间序列分析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在华工举行,吴雅认真聆听到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并参与资料整理工作,对这一领域的内涵和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领悟。

研讨会后,杨叔子和王治藩在吸取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讲稿进行了再修改。此后,杨叔子每年都根据国内的研究成果和国际上有关研究的进展对讲稿进行修改补充,吴雅协助老师收集资料,密切关注着这一工作的进展。

1985年3月,杨叔子受天津大学彭泽民教授之邀,赴天津为该校机械工程系研究生讲授相关课程,受到欢迎。事后彭泽民教授和国内同行皆建议杨叔子能在讲稿的基础上再行完善,正式出版一部专着,以填补我国机械学科发展的这一亟待填写补的空白。其实早在此前,华工出版社就拟安排出版《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一书,但杨叔子一来感到书稿内容尚欠成熟,且缺乏中国特色;二来感到还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在确定其体系和内容取向上有一定困难;加之他实在太忙,根本无暇投入这项工作量极大的工程,此事便搁置下来。

到了1988年,国内相关的发展需要越来越迫切,成书的条件也渐趋成熟,在华工出版社的再三催促下,杨叔子也感到此事不宜再拖了。但以他当时的情况,真正要进行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一位基础知识扎实,对这项研究又有相当认识和理解的得力助手。他最终选定了吴雅。

受到恩师信任的吴雅以空前的热情和超常的精力投入了这项难度极大的攻坚工程。她以杨老师的讲稿为基础,参照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自己对时序分析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经过反复推敲对比,与杨老师一起首先确定了这一专着的最后体系和内容,然后夜以继日,奋力拼搏,在杨叔子的直接指导和参与下,于当年拿出了初稿。为慎重起见,初稿先作为作为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用书在内部发行,同时寄赠国内近百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同年暑期,吴雅在杨叔子的指导下,承担起全书的统稿工作,经过不辞辛劳的连续奋战,终于在年底拿出了专着的成稿,他们又接受黄逸云和马孝江两教授的建议,在成稿中增加了两章新的内容,由杨叔子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