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教仁
5553600000005

第5章 建立中部同盟会总会

正当宋教仁在上海积极活动,宣传革命思想的时候,同盟会在香港又一次酝酿举行起义。黄兴和赵声等人按照孙中山的意见,在香港成立了一个统筹部,准备对广东省城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这次他们决定召集各省同盟会同志及敢死之士,编制敢死队,名为选锋,作为起义部队的骨干力量,并通知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党人同时响应。原计划分10路,后改为4路,先攻占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支军队,由湖南进攻湖北;由赵声率领一支军队,经江西进攻南京,与长江流域各省起义部队会师北伐,直取清朝统治者的巢穴北京。

各地同盟会会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个个欢欣鼓舞,纷纷赶往香港及广州。宋教仁也接到黄兴、谭人凤的来信邀请。于右任竭力挽留,说:“就大义而言,何敢阻君;就私交而言,实在不愿意君去也。”宋教仁回答:“事情成功,则为4万万同胞造就幸福,失败,则不过送掉我一颗头颅而已。”

他将报馆笔政暂托方潜代理,嘱他著文时仍用渔父名义,以免引起人们怀疑。自己携带一只大皮箱,假装回武汉,悄悄乘轮南下。4月中旬,他到达香港。香港统筹部下设有5个分部,宋教仁到后,接替陈炯明任编制部部长,负责拟订文告、约法,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各种制度草案,以便在起义胜利后颁布施行。在异常纷扰的环境中,他尽思竭虑,仅仅用了10余天时间,就写成了厚厚的3大本。此后所有的公告、文令也都出于他一人之手。

4月27日,宋教仁与何天炯、陈其美等人乘晚班轮船赴省,准备参加冲锋陷阵的战斗。他们于4月28日凌晨到达广州。但这个时候起义却已经失败,他们在船上只望见火光蔽天,城门紧闭。清军兵痞拥入码头,对过往旅客盘问甚严,他们无法离船上岸,只能返回香港。

这次武装起义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在这次起义中,英勇牺牲与被捕就义的革命党人有近百人,许多优秀的同盟会员英勇地捐躯了,其中有宋教仁的好友,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陈铸三。宋教仁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之情,挥笔写下了两首七律:《哭铸三尽节黄花岗》:

其一

孤月残云了一生,无情天地恨何平!

常山节烈终呼贼,崖海风波失援兵。

特为两间留正气,空教千古说忠名。

伤心汉室终难复,血染杜鹃泪有声。

其二

海天杯酒吊先生,时势如斯感靡平。

不幸文山难救国,多才武穆竟知兵。

卅年片梦成长别,万古千秋得有名。

恨未从军轻一掷,头颅无价哭无声。

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无论在人力或是在财力,都受到惨重的损失,思想上也遭到重大创伤,不少人对革命的胜利丧失了信心,对革命的前途感到渺茫。不久,赵声愤郁而死,正在英国利物浦留学的杨守仁痛不欲生,投海身亡。负伤而归的黄兴,对残酷屠杀同志的清廷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等人恨尽切骨,立誓要杀了他们为死难的同志报仇雪恨。连一向反对采取暗杀手段的胡汉民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附议黄兴的主张。

宋教仁与众不同,默默地咬着牙关,和陈其美一起返回上海,仍然主持《民立报》的笔政。他那支锐利的笔,饱含了比以前更多的郁郁的愤懑,向人民反复揭露清政府的腐败,热切地呼唤国民担负起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依旧坚韧不拔地从事着革命的联络和组织活动,积极地寻找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

7月,经历了黄花岗起义失败的谭人凤本已心灰意懒,想回湖南老家去休养,不再过问党事,但在武汉受到焦达峰等人的劝阻,又沿江东下上海,和宋教仁、陈其美等人再次相聚。三人聚会以后,重又鼓足了组织革命力量的劲头。宋教仁鉴于黄花岗起义的教训,强调下次起义非切实准备不可。于是,他们又重新考虑建立中部同盟会分会的事情。

组织中部同盟会分会的建议,源于宋教仁在1910年提出的著名的“革命三策”。这年,由于同盟会内部的整顿工作没有获得任何进展,东京总部一片涣散,在南方边远省区发动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又无法取得胜利,部分同盟会会员对孙中山的不满情绪不断增长,对以往采取的革命方略的正确性也发生怀疑。这年秋天,谭人凤和赵声商量后,召集了张懋隆、林时爽、李伯中、陈勤宣、周瑟铿、邹永成、刘承烈和张斗枢等人,在宋教仁的寓所寒香园开会,讨论关于革命组织与方略的一些设想。会议推谭人凤为召集人,邀请在日本的11省区同盟会分会会长在陈犹龙寓所召开大会。会上着重讨论了革命中心的转移和革命进行的步骤问题。

宋教仁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总结了外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对以后的斗争方略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建议,即革命三策。他指出,上策为中央革命,联络北方军队,以东三省为后援,一举攻占北京,摧毁清廷心脏,然后号令全国,就像已经获得胜利的葡萄牙和土耳其的革命一样,是三策中最好的上策。中策是在长江流域各省同时大举武装暴动,先建立政府,然后兴兵北伐。下策是在边远的地区设立革命机关,徐图进取。至于地方,可以挑选东三省,或云南,或两广。当时与会者都认为上策运动比较困难,下策则实践已证明为失败,并且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不如取中策。鉴于同盟会东京本部已经不能对国内革命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会议根据同盟会初成立时关于在国内设立5个支部的决议,决定组织中部同盟会,作为沿江地区革命运动的直接领导机关。但当时因为经费缺乏和情况的变化而暂时被搁置起来。

此时旧事重提适是时候,经过几次蹉商,7月31日,同盟会中部总会正式成立。与会者29人。谭人凤在成立宣言中写道:“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说明了它和同盟会的关系。宋毅仁在章程中说:“本会以推覆清政府,建立民主的立宪政体为主义。”揭示了该会宗旨。会议决定设会长一席,暂时虚席以待,将来由选举产生;全会的事务由总务干事集体议决。总务干事设5名: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杨补生、潘祖彝。宋教仁分掌文事部,负责管理参谋、文案、编辑及其他各事,实际上成为中部同盟会的首要人物。

中部同盟会成立以后,宋教仁精心擘画,以为湖北居中国之中部,影响四及,地理重要理当在武昌首义。但武昌属四战之地,周围没有屏障,粮饷也不能接济,所以又计划一等湖北起义,同时即命令湖南、四川同时响应,以解救上游之困,作湖北起义军的后援。又计划于武昌起义之后,即派兵扼断京汉铁路,驻守武胜关,使敌人不能够增兵南下,这样使战火不涉及武汉,避免给帝国主义造成出兵干涉的口实。而山西、陕西后继起义,分散清兵力量,减轻湖北的压力。长江下游地区,则计划在南京同时起义,封锁住江口、海口,使敌人舰队孤立,而乘机袭取。与之同时,保证长江航运的通畅,不影响经济。宋教仁的计划非常周密。

根据宋教仁提出的计划,中部同盟会确定了在湖北省城首先发动,四方各省立即响应的战略方针。为了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在长江沿岸各省进行了周密的布置,曾杰去湖南,与焦达峰等人一起组织湖南分会;范鸿仙、郑赞丞赴安庆,设法筹组安徽分会;谭人凤前往起义的重点区域湖北省,策划具体的行动;居正到武汉,负责调解武汉两大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关系,谋求成立湖北分会。上海总机关统一指挥,运动沿流各新军的活动,也都按宋教仁的计划行事。他又命令刚从东京回沪的吴玉章、张懋龙回四川后即刻建立四川分会,与长江中下游各省分会遥相呼应。井勿幕在陕西宣传革命颇具实效,宋教仁请他与南方各省到时一致行动。此外,江西、南京和长江口地区,也同样作了适当的安排。这样一来,长江一带革命力量首尾呼应,起义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宋教仁又致力筹款、购械,力求谋定而动,一举成功。

山雨欲来风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