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识人,人就能亲贤远不肖,可以安身立命保家;不识人,就使贤否倒置,亲疏相反,就会身危命败家。
识人辨奸是领导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奸佞之人欺上瞒下,结党营私甚至犯上作乱,是领导者最贴近和最危险的敌人。可见识人就是做领导的要道。
下属的能与不能、贤与不贤,则不是君主独自一眼就能识别出的。韩非子因此提出“参验”之说,向领导者捧出一套辨奸、防奸之道。
听言观行,识人之道
【经典语录】
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
——《韩非子·主道》
【释义】
作为领导者在知道下属的言论之后,不要改变更动什么,而要用验证的方法检验其言论是否和行动相吻合。解读通过言谈来判断人的品性和能力,历来就被视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法。孟子有过“听其言也,视其眸子,人焉瘦哉”的说法,意思就是通过察言观色来准确地判断别人。
【活学活用】
韩非子把这一点发展为一种“术”,称之为“听言术”。
汉高祖病危时,吕后问他身后谁当丞相合适,刘邦说:“曹参可以。”
又问他曹参以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人有些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人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当大任。周勃宽厚稳重,但文化修养不足,然而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当太尉,掌握兵权。”
后来,周勃果然一举剪灭当权的吕氏家族,挽救了汉室。由此可见,刘邦可谓有知人之明。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言谈中会有所侧重。如果一个人喜欢谈论权力、机变等事情,那他一定喜欢说服别人,而如果言谈自然,崇尚虚静无为,那么他十之八九淡泊名利,如果一开口就是天下大势,追求公正,那么他一定期望建功立业等。这些大体方向,就是从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要素。
著名的寓言“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让人吹竽给他听,每次必得三百人合吹。有个姓南郭的先生请求为齐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发给他的薪水跟那几百人的一样。后来齐宣王死了,滑王即位,他喜欢吹竽者一个个地为他吹奏,本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便逃掉了。
这个寓言是意味深长的。没有能力而想混饭吃的人,自古以来,比比皆是,做上司的必须设法分辨出这些滥竽充数之人,并将其清除。
韩非子提供了一种方法,他在讲这个故事时指出:“君主逐一听取臣下的意见,是愚蠢还是聪明就会分得清楚;善于任用臣下,群臣中有能还是无能就无法混杂在一起。”
上司在听属下讲话时,故意装成醉倒的样子,先是只听不说,即使说话,也故意颠三倒四、糊里糊涂,待听出了音,抓到其把柄,再作计议。这种听言方法实有了些诡诈的味道,但却是“听言术”最主要的内容。
《战国策》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国夺走了应侯范雄的汝南封地。秦昭王问范雄说:“您失去了封地是否忧愁啊?”
“不忧愁。”
“为什么?”
“封地原本就不是我的,失去了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秦昭王认为这不是心里话,便对大将蒙傲说:“现在,我若有一个城被围困,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现在应侯丢失了封地却说不愁,这难道是真话吗?”
蒙傲说:“请让我试探一下他的真情。”
蒙傲于是去见应侯说:“我想死。”
“你说的是什么话啊?”
“秦王尊您为师长,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更何况秦国呢?如今我作为秦王的将领率领秦兵,我原以为韩国这样小,没料到竟敢违逆秦国的命令,夺走了您的封地,我还活个什么意思!不如死了好!”
于是,范雄向蒙傲下拜说:“希望把这事拜托给您。”
蒙傲回报给昭王。从此以后,范雄每谈到韩国的事情,秦昭王都不相信,总认为他是在为夺回汝水之南的封地说话。
昭王通过蒙傲,探清了范雄的本来意图,蒙傲所使用的方法即是屑于韩非子的“听言术”。
【智慧金言】
“要知心腹事,且听口中言。”有些人在一种场合会把自己伪装得很巧妙,包裹得很严实,让人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意,但换一种场合也许就会扯掉伪装,现出本来面目。说话也是一样,有些人在会议上冠冕堂皇,会后可能就牢骚满腹;人前是正人君子,人后却是势利小人。所以,运用“听言术”,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探知虚实;对人的品格性格、对事的来龙去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明烛远奸,不被蒙蔽
【经典语录】
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
——《韩非子·难三》
【释义】
君主的明察不能洞悉远处的坏人和隐蔽的坏事,却要根据看到的伪装行为去对待臣下,决定赏罚,不也是弊病吗?解读韩非子认为,人都有伪善的本性,君主要明察臣子的奸行。君昏则臣佞,奸臣思小利而忘法律道义,进则掩蔽贤良以蒙蔽君主,退则扰乱百官制造祸乱,最终是君主受害。奸臣被用,是君主没有明察,昏庸的君主不必说,贤明的君主用了奸臣,至少是一时的糊涂。
【活学活用】
诚如韩非子所言,领导者如果只根据看到的情况来判定好坏,属下就会掩饰自己不良的行为来欺瞒领导者,这是必然的。
然而在现实中,现象有时并不是真实的,还有很多人心口不一,喜欢制造假象迷惑别人。比如说,有人引经据典,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根据;有人标榜自己如何如何正直,实际上却是看风使舵,八面玲珑;有人满口清正廉洁,实际上却贪得无厌;有人说自己多么仁慈,实际上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等等。凡此种种都足可以假乱真,这就要求人们能正确辨别。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郈成子为与晋国通好而访问晋国。他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大夫右宰谷臣将他挽留并设家宴招待,宴会上,虽然有家乐助兴,可右宰谷臣的脸上却没有一点儿喜色,喝到最后,右宰谷臣还送给郈成子一块璧玉。
等到郈成子从晋国回来,路过卫国时,却没有向右宰谷臣辞行,随从问他:“来的时候,右宰谷臣那样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来你为何不去向他辞行呢?”
郈成子说:“他设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乐;排出家乐而自己没有笑容,是告诉我他有忧愁;酒到浓时送给我璧玉,是对我有所寄托。这样看来,卫国难道不是要有变乱吗?”等到他们离开卫国有三十里以后,听说卫国发生了“宁喜之难”,卫献公发动其他大夫,擒杀宁喜并陈尸于朝。右宰谷臣也因受牵连而被杀。
听到这个消息后,郈成子立即调转车头,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灵前哭吊一回,然后才返回。
回到鲁国后,郈成子又让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来,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让他们住,每月拿出一部分俸禄供养他们。等到右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还把那块璧玉还给了他们。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这件事情,从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筹谋的细微,其仁能够对之托孤寄财,只能是郈成子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在识人方面的精细微妙啊!
一天,秦昭王问身边臣僚们说:“在诸位看来,如今的韩、魏两国跟他们过去相比,强弱如何?”
大臣们说:“今不如昔,现在比过去弱多了!”
秦昭王又问:“那你们看,今天的韩相如耳与魏相魏齐这两个人,跟当年的孟尝、芒卯二君相比,又如何?”
大臣们说:“不能相提并论,差远啦!”
于是秦昭王很得意地说:“当年孟尝、芒卯二君率领强大的韩、魏两国军队,尚且不能把寡人怎么样,更不要说今天了,哈哈哈!”
大臣们都连声响应道:“是啊是啊,的确如此,大王现在是无敌于天下啊!”
这时,秦王的琴师中期先生,却把琴推到一旁,严肃地说:“大王对天下形势的看法未免不妥!想当年,晋国六卿执政的时候,六家大夫中势力最强的要数智氏。后来智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韩氏和魏氏去讨伐赵氏,放水淹没赵氏所在的晋阳城,城墙被淹得只剩下五、六尺露在外面。当时智伯好不得意啊!他带着魏宣子、韩康子一起乘车到现场察看,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还不知道水可以用来攻破敌人的都城,现在知道了。以后汾水可以用来灌安邑,绛水可以用来灌平阳。哈哈哈哈!’那安邑是魏宣子的封邑,平阳是韩康子的封邑。二人在车上听到智伯这番话,魏宣子就用胳臂肘捅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就用脚在魏宣子的脚上踏了一下。两人肘足相接,心照不宣。后来韩、魏两家就与赵氏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智伯,最后三家终于灭了智伯,就在晋阳城下,把智伯的领地一分为三。如今大王力量虽然强大,但恐怕还比不上当年的智伯;韩、魏两国虽弱小,但还没有落到当年在晋阳城下时那种地步。这个时候,正是天下人可以肘足相接,图谋联合抗秦的时候,大王切不可盲目轻敌、掉以轻心啊!”
韩非子评论说: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主要靠权势。只要他在国内的权势没有受到损害,天下再强大的国家也拿他没办法,更不要说什么孟尝、芒卯,韩国、魏国。如果君主的权势不稳,那么,即使是如耳、魏齐那样的平庸之辈,率领衰弱的韩、魏两国,也能来加害!所以,会不会遭到别国的侵害,主要看自身,靠自己。因而,这个问题应当问自己,怎么去问别人呢?如果依靠自己的固若金汤,势不可犯,那么,韩、魏强也罢,弱也罢,又有什么关系?自己靠不住,却问别人能把他怎么样,这样的君主不被别人侵害,那算是侥幸的了。申不害说过:“法度不健全,留下了纰漏,想靠人们的诚信来补救,这是十分糊涂的。”这话用来批评秦昭王正合适。
秦昭王身边其他人的回答说韩、魏今不如昔,说如耳、魏齐不如当年的孟尝、芒卯,还是实事求是的;至于后来又顺着秦昭王的意思说“是啊是啊,的确如此”,那就是不负责任乱拍马屁了。所以说:秦昭王问话有错误,他身边的人包括中期的回答也都不对。
身为一位领导者,应该拿什么来当作衡量的标准来考核属下的好坏?有些领导仅仅凭印象,以他所看到的情况,作为衡量属下的标准,这样未免也太过偏颇了!
【智慧金言】
如果身为领导者的角色,就不能只是看到属下包装过的表面而下判断,应该要多方面去了解探查。而至于该怎么做?这也许就因人而异了,但是最大的原则就是,靠着客观的一套标准去衡量,这是最基本的却也是最重要的。
揭开伪装,看透真面
【经典语录】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释义】
领导者观察和听取下属的言行,若不加以验证,那实情仍无法了解,如果有门户之见的话,那就可能被下属蒙蔽。解读识别人可以用相马和鉴定宝剑来做比喻。
相马时,如果只看口齿,观毛色,即使伯乐也不一定能看出哪一匹是千里马,让马驾车奔驰,不善相马的人也能辨别好马和驽马。从一把宝剑表面的颜色和铸锻的纹理去鉴定,就是善观剑的欧冶子也未必知道好坏,只要在地上宰狗杀马,水里斩截蛟龙,即使是从来没见过好剑的人也能分辨剑的优劣。
【活学活用】
不同的人表面现象相似但实质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
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行;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奸人;有的外貌圆滑而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迟迟慢慢,可他的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目空一切的人看样子很聪明;愚蠢得可爱的人看上去像个正人君子;鲁莽的人看上去往往好像很勇敢。
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人的印象为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很少有什么信用;什么事都要插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锐意进取的人似乎精诚专一,可是这种人的热情不会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实际上只能添麻烦;动不动答应给人这样那样的好处的人好像乐于施惠,但是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
普通人不善于洞察其中的奥妙,往往会因为形象而做出最后判断,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对方当作伟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相。
有一天晚上,齐王在宫殿里举行宴会。
参加宴会的有一位中大夫名叫夷射,席间酒喝多了,就独自一人走到门外,倚在廊门边透透新鲜空气。
门房里有一位受过断足之刑的看门人,名叫刖跪,就走过来对夷射说:“中大夫的酒看来喝得不少,能不能把喝剩下的酒赏一点给我喝呢?”
夷射喷着满嘴酒气,呵斥道:“去,滚开!你算什么东西?一个受过刑的看门人,居然也敢向中大夫讨酒喝?!”
刖跪讨了个没趣,退了下去。等到夷射走了,刖跪就弄了一点水倒在廊门屋檐下接雨水的凹塘里,好像是有人撒了一摊尿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齐王出门看见那一摊水迹,心想:这几天也没下雨,这里怎么会有一摊水?肯定是哪个家伙撒的尿。太不像话了,居然敢在王宫门前撒尿!他越想越气,就冲着门房厉声问道:“是什么人敢在此撒尿的?”
刖跪说:“回大王,刖跪该死,没有亲眼看见撒尿的人。但是,昨天晚上中大夫夷射好像在这里站了好长时间……”
齐王听了,也不去调查,就认定是夷射干的,于是把夷射抓起来杀掉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楚臣费无极的。
费无极是楚国令尹(相当于国相)身边的大红人。后来鄙宛来到令尹手下做事,也非常得令尹的欢心。
费无极生怕郄宛抢了自己的权位,决意谋害他。一天,费无极对令尹说:“您既然这么喜欢郄宛,怎么不到他家去一起喝喝酒啊?”
令尹说:“好,你去安排一下。”
于是费无极就到郄宛家去,对郄宛说:“令尹要到你家来喝酒,他这个人踞傲尚武喜欢兵器,你一定要精心准备,先赶快在厅堂和庭院里陈列好兵器。”
等到令尹来喝酒的时候,只见厅堂里和院子里到处陈列着兵器,不禁大吃一惊:“摆放这些兵器是干什么用的?”
费无极在一旁小声说:“情况不妙,恐有不测,大人还是快走吧!”
令尹勃然大怒,酒也不喝了,匆忙回去调动军队,就来讨伐郄宛,没过多久,就把郄宛杀掉了。
韩非子认为,似是而非的现象,往往会干扰、混淆君主的视听;小人也经常会制造似是而非的假象来迷惑君主,使君主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对下属赏罚的失误。故君主对此必须特别留心,不要上小人的当。
身为一位领导者,的确很难与每一位下属都有接触,而且因为各司其职的缘故,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皆不相同,自然有些人的工作会比较与主管接触,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因为较亲近的关系,主管会较信任他们,而关于一些工作上的流言蜚语,也许会从这些人口中听到。
假如主管不去证实就听信这些话时,那是很不明智的。或许听闻的事件是真的,或许是假的,身为主管若不亲自证实而乱下判断的话,那就是被蒙蔽了。
【智慧金言】
在尚未有任何验证之前,可别信以为真!况且管理者本身就要对下属一视同仁,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才算是公正。
一面之词,不可听信
【经典语录】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韩非子》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