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断裂层
5557800000017

第17章 心中的千山风光无限:记鞍山印染厂厂长郭国盛(2)

1989年,郭国盛提出创建毛染车间。有人担忧道:现在全国毛染厂那么多,竞争剧烈,毛织品市场也不景气,原料也不足,这一步棋下得合适吗?

可郭厂长认为,事在人为,只要你的产品好,质量高,有竞争能力,便有出路;增加一条新的出路,便为企业扩大营业范围,增强了生命力。

这个毛染车间1991年年底投产,1992年上半年便为铁路部门提供了近100万米的专业面料,创收利润十分可观。这一年的利润目标,现在提前半年完成了。因此,他们有望在今年年底突破更大的利润创收数目。这个车间的利润创收速度,令人震惊,敬佩。

郭厂长随时随地都有一种开创新产品的敏感意识。有一、回,他出访中,在新加坡看到当地的印染厂设备与鞍山印染厂设备差不多。他们生产的一种能够“以假乱真”的中长纤维面料,如同真的毛料一样。他仔细观察学习,回国后,着手组织试制这种面料,很快获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推向国际市场,受到外商好评,又开僻了一条新的途径。

郭厂长的一位在“国防军需研究所”工作的染整专家朋友,有一回来厂拜访郭厂长时,说起南美的“马岛战争”中,英国士兵穿的“迷彩服”掩护性好,为打胜战起了很大作用。于是,郭厂长便决定与这个“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迷彩服”。

不久后,海洋型、丛林型、荒漠型、沙漠型等五种新型迷彩服面料问世了。其防红外线等方面的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1年11月,在化工部开了鉴定会,批准批量生产。这种产品是鞍山印染厂的首创。现在,已有新加坡及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客商前来订货。

平时,郭厂长不时派人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和会议,重视搜集国内外的有关信息和情报。几年来,鞍山印染厂不惜重金派遣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达数百人次,效益十分显着。这也是他们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此,在全国,在省内外,多数印染厂亏损,不景气之际,而鞍山印染厂却一直兴旺发达,也就不奇怪了。郭厂长的高瞻远瞩,“超前意识”,开拓精神,时时为鞍山印染厂描绘出美好的蓝图,创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获取了实际效益……

抓好设备能源,当好开路先锋先进设备出高水平产品。鞍山印染厂现有的八套现代化设备,进口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国产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达到100%的设备完好率,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全省的“设备先进单位”,被誉为省“设备样板”。

但是,郭厂长和设备动力系统的领导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提出了“向设备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口号。

郭厂长提出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指导进行设备安装和维修工作。他与专家技术人员工人一起讨论研究,采取同步维修的办法,大大缩短了设备的维修时间。一条生产线的维修,正常做法,需要一星期,采用“网络技术”,三天多便完成了,缩少了近三天时间。

“我们厂购进那么多的进口设备,能不能好好研究研究人家的设备,把他们的先进技术移植到我们的国产设备上?”郭厂长给厂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你们来打个攻坚战,让国产设备微机化,也用电脑控制……”

工程师技术员积极响应郭厂长的号召,采用“小修小改、大修大改、逢修必改”的做法,对国产设备不断进行“手术”。他们对进口的温控系统、湿度系统、同步运行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进行剖析,消化,先后对热熔机、润滑系统、染色同步系统等四台国产的设备进行了技术改进,全都实现了微机化,基本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提高产量和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厂里的技术人员还仿制了一套西德产的定型机润滑系统,用到国产设备上,实现了自动化,不再用人力去注油润滑,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润滑油。

进口设备好是好,但是配件损坏进行维修时,常发生配件供不上或外购价格昂贵的困难。

为此,郭厂长和各位副厂长、总工等共同研究,提出了“进口设备国产化,国内设备本厂化”的目标。也就是说,进口设备的配件在国内解决生产;国内设备的配件,在本厂生产解决。

西德进口的高速定型机的传送带,向国外购买;每条要支付1万美元,还要等八个月才能发货。印染厂立即派人与上海用呢厂合作,于两个月内研制出一条国产传送带,价值3500元人民币,比进口的可节省5万多人民币;使用寿命达6个月左右,比进口的不过少两个月左右。现在,他们正在不断改进,提高质量,以便延长寿命。从香港进口的溢流染色机的石墨密封件等配件,也逐渐由本厂研制配用了。其水平达到了进口标准。

进口设备绝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时也会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大敢动手去对它进行改造的。但郭厂长认为,只要有把握,完全可以试一试。

西德进口的溢流染色机的传动系统,运转中时常出毛病,影响生产。厂里的技术人员认为,其设计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出现塞布现象。但是,却没人首先动手进行改造。

在一次厂级例会上,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询问技术人员能不能进行一些革新?

“为什么不能?”郭厂长马上接过话茬,“请总工组织专题研究,成立攻关小组。”

于是,经过研究,进行调查,印染厂决定与外厂合作,研制有关设备,以便对西德的染色机做技术改造。他们派出了一个技术小组,前往吉林省的长春无级变速器厂;研制了两台无级变速器,运回来安装到西德制造的染色机的传动系统上,试车后,传动系统运行正常。之后,便很少出现“塞布现象”……

星期天和节假日必定照常到厂里上班,是郭国盛厂长多年来形成的习惯,除出差出国外,几乎没有缺过“勤”。因此,许多设备大修都被他遇上了。自然,对染整技术十分内行的他,便往往成了维修中的主力。

1992年7月初的一个星期天上午。尽管天气炎热,郭厂长照样准时来加班。此时,液压打包机突然发生毛病.因为压力不足,打包打不紧实,只好停工。正好设备部的负责人杨立新和冯宝林均在场,郭厂长现场指挥,他们两个人一起钻到一条狭窄的1.2米深的地沟里,紧张地进行设备抢修。地沟里温度比地面上要高,达40多度。参加维修的同志们,个个汗珠满脸,汗流浃背,透不过气来。经过仔细观察搜索,发现调压装置的一个稳定阀出现故障。他们马上动手排除故障。经过十几分钟的抢拼,修好了设备,打包机进入正常运转。当他们从地沟里钻出来时,已是一副花脸,汗水透湿衣衫……

1992年初的旧年年三十晚上,郭厂长和设备处的负责人到厂里巡视夜班生产,正好遇到高速定型机出现故障,链条掉落了。郭厂长组织杨立新、冯宝林和钳工段长杜福林,飞快进行抢修。这是夜里10时多。他们一边抢修,一边探索新的修理技术,争取提高抢修效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两个多小时便修好了,使机器进入正常运转。这样的故障,以往一般得用六个小时左右才能修复。

能源的供应工作,也是郭厂长时常关注的问题。他一直认为,抓好设备和能源这两个后勤部门的工作,才能保证它们正常地承担起开路先锋的职责,发挥先行官的作用。

郭厂长每天7:30到厂,第一件事便是到各个车间去转转。9:30之前,人们是甭想在厂长办公室见到郭国盛的。傍晚下班时,他也常要到各车间去转转,仔细查看设备和能源供应情况,对水与蒸气“跑冒滴漏”的小毛病,照样重视查抓;同时,也与工人们随便谈心,听取意见。他常对能源处的负责人李长清说:“长清呀,你要当好先行官,抓好能源供应工作。车间时常有跑冒滴漏现象,要及时安排抢修。”

鞍山印染厂每年需用万吨左右的天然气,是由附近的辽河油田供应的。近年来,供应量时不时发生困难,因而影响了正常生产。1991年冬天,天然气的月供应量突然减少,生产上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能源科的同志赶快出面去交涉。此事传到郭厂长耳朵,他坐不住了。

不料,此时郭厂长正好重感冒,发高烧。但他顾不得这些,挺起身子,带着分管能源工作的副厂长邱广升和能源处负责人李长清,直奔盘锦市的辽河油田去求情。他们一连几天跑了三个来回,每个来回要跑几个小时的路途,等于天天去油田上班。郭厂长等恳切地向油田的供应部门谈了印染厂的急切需要和天然气供应不足造成的严重损失情况。郭厂长带病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感动了油田的同志。

“我们多供应几千方气,便可以保证你们千多人的工厂生产正常运行,可以保证你们厂创收五六百万元,那是应该做的事,而且这几千方气对我们这个大油田来说,是件小事,容易办到。”油田的同志说,“现在,我们供气的一些企业,只供气,不创收,实在大大不如你们……”

当时,冰天雪地,气温极低。加上正好遇到大雪,路上能见度极低。小车在路上行走速度极慢,又没有暖气设备,车里冻得很。经过来回几次折腾,郭厂长的病加重了。办妥事后,他连连咳嗽不止,高烧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