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5558100000028

第28章 答曾绍义先生十五问(4)

(12)你认为中国散文美学的核心是什么?你现在意识到的散文美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散文创作具体谈谈?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得是专门的研究者写一部书才能说清楚,我真无力说清。我只说说我自己对散文美学的思考吧:

散文是个很特殊的文体,有点儿像双面绣,或双刃剑。它是最大众的,从识字初始的小学生到巨擘文豪,从知识分子到其他民众,人人都能写;但它又是最贵族的,只有少数优秀分子,才能最终走进散文的高雅殿堂。

为什么呢?因为散文太难写了,它对人的要求太高了。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悬念吸引读者,评论可以借助客体的作品作为发挥议论的载体,诗歌可以借助文字排列的游戏性来释放激情,那么散文呢?散文借助什么?

要写好散文,我过去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叫做《好散文的因素》(见本书《散文六记》,此处不赘)。

(13)你认为中国散文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予以解决?

答:恕我直言,我认为目前散文的最大问题,还是脱离人民大众。换言之,我们的作家、作品,还没有深入和融合到社会生活的血脉中去。

这也是让我苦恼的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的热度已经最大幅度地辐射到社会体系的各个层面,散文的作者从来没有这么多过,散文的读者也从来没有这么广泛过。但是你仔细考察一下,会发现社会生活的壁垒依然高耸着,散文并没有突破进去。

而且比较让人忧虑的是,许多散文作家对此没有认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当前散文的最大问题。还有如前所述,有一部分年轻一代的作者、编辑,更是举起散文的旗帜,主张要剔除散文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只是为艺术而散文。

我想不好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因为涉及观念和文学信仰,是很难彼此说服的,此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也。

我想,切实可行的只是两个方面:其一,自己努力身体力行地做--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解决,一是没认识清楚,二是没找到方向,三是尚在摸索切实可行的路。

其二,需要不断呼吁,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向同行们请教和探讨。真理越辨越明,希望大家互相启发,能多达到一分共识也好。

(14)你觉得目前的散文研究(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拓展视野、深入开掘?

答:前些年散文的研究和评论的确比较薄弱。我觉得近年来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一是老一辈研究者的成果陆续出来了,比如一部又一部散文史的问世;二是中青年研究者越来越壮大,力量越来越强,他们不光从导师那里学到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还因了外语的优势,得世界文学研究方法之利,用融通的新鲜视角做学问,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新成果,很令人振奋。

如果硬要我说,我就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提出我的希望吧:

1立场:特别希望研究家们从推动创作的角度,对作家作品予以分析批评,进行理论指导;而不要只是从他们自己主观的研究思路出发,从个人做学问的角度出发。

过去大家都感到,我国的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是两张皮,老是贴不到一起去。有时即使坐在一起开会,也是各吹各的喇叭各唱各的调,其话语、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隔得很。

评论家的情况要稍好一些,因为直接接触作品,有些观点对作家是及时的点拨,学院派的研究就隔得更远一些,也比较置后。因此建议把理论和评论打通,互为补充,学者也写一些作家作品评论,会非常有助于对创作实际的了解--就像曾老师您做的一样,多年来,您自己、您指导学生,写了不少单篇单人的评论,还编辑了《中国散文百家谭》,可以说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品、人品、德品,都在您心中,这样是不是对您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啊12文本:还特别希望理论家们能从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人手。目前出版的当代中国散文史已经有近十种了,每部都有各自的优点,作者们呕心沥血,惨淡经营,都掌握了大量资料,读了大量作品,还占有理论的高度,殊为不易,贡献巨大。

但我还是觉得对作家、作品读得不够。因为创作像行云、像流水,不是平面重复的,好的作家更是非常强调创新,总在逼迫自己不断寻求新的路子,突破轻车熟路的旧框框。一个作家一生的作品确实是会有很大很大变化的,有的简直判若两人,或者三人、四人。但是有的研究者用不变的眼光评述他们,只强调他(她)的一个方面,就容易失去准确性。特别是有时不是从他们的作品出发,而是为了把他们归入一个类型,就片面强调他(她)这方面的作品,哪怕这些作品并不是他(她)的主体创作。

这就引出研究个性的问题了。作家们各有不同的创作背景,创作个性千差万别,作品五光十色,还不断变换着。目前的分类法却多是随大流的分类,每部都差不多,比较容易忽视创作的个性。我知道这是个难题,很难突破,我也想不好应该怎样去架构。

3语言:我是做记者的,大家知道,新闻是一种很浅的文体,只求一时把事情讲清楚明白,不求长久保留。但新闻也有一个优点值得学习,就是它的通俗性,好接近,容易让人读进去。我希望评论和理论研究的语言也在保持深度的前提下,尽量畅晓明白,把灰色和绿色编织在一块美丽的挂毯上。现在有的理论文章太难读了,不光套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概念和名词,连句子也不消化一下就直接搬过来j有的大句子里面装着几个小句子,主、谓、宾、定、状、补、倒装句什么的,乱用、绕着用,弄得人一头雾水,连看几遍也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还有的文章太理论了,语言涩得拉都拉不开,吓都把人吓跑了。

我建议不妨加点润滑剂。试想,现在电影、电视、网络、MP3、MP4、手机、游戏机……都在拼命争夺眼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分流走了,还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读一点文字的东西呢?在这么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如果你不能在第一时间里抓住他的眼球,他就会把你抛弃在一边--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今天已经没有人像读唐诗宋词和马列主义那样啃书了。要想争取读者,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15)你到过美国,又编选过有关散文集,你认为世界华文散文能成为21世纪世界文学的一大主流吗?

答:我读得还太少,而且只是接触了美国的一部分作者,不好妄下断语。

以美国为例。据我了解,现在美国的华人文学写作方兴未艾,场面火热,主要是由这么三部分人构成的:1)台湾移民,他们一般赴美较早,物质生活的基础已经打下了,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写作的心境比较气定平和。2)1949年从中国大陆赴美的一批人,他们经过艰苦奋斗,现在在美国也算是生活安定了,而且年龄都比较大了,写作多是一种心境的调剂。3)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陆续赴美的留学人员,这些人是目前散文写作的主力。他们都还处在奋斗打拼阶段,激烈的竞争和艰苦备至的生活累积在心中,使他们不吐不快,散文便成为他们解心中块垒的知音。4)至于最早登陆美国的华人,第一代都是苦力,第二代开餐馆,现在是第三代、第四代,他们被称为ABC(AmercaBornChnese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有许多人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也辐射到其他行业去工作,但绝大多数人基本不会用中文写作了。

这些散文作者中,除了王鼎均、赵淑侠、董鼎山等几位大家比较着名之外,近年来也有几位中青年呈现出不错的态势,有刘荒田、程宝林、陈瑞琳等。其他,大多数作品还处于初创层面,即停留在平面化记录生活的层面,离文学意义的散文创作尚有一段距离。

除了美国,我知道在加拿大、欧洲各国,也有一些华人作家在奋斗。

近年来他们频频回国,逐渐取得了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的认可,但其主要成就都在小说创作方面,且发表园地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尚不能构成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格局。

要硬说华文文学怎么怎么样,我现在还不能随声附和。是的,随着海外华人越来越多,文学写作(散文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作品也确实越来越多、越好,春来江水绿如蓝。但文学创作是荜路蓝缕的事业,没有捷径可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且要想成为主流,我觉得有一大障碍横亘在他们面前,不克服是根本绕不过去的,这就是: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还只生活在华人世界中,文化范畴也停留在唐人街域内,没能进入主流社会。美国现有华人300万,只是一个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文学。所以,要达到世界文学的主流层面,不单只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恐怕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我这话可能已经得罪人了,因为我知道有些海外华文作家自视很高,曾说诺贝尔奖将最先在他们之中获得。我当然祝福他们早拿诺奖。但从我的本意来说,我是回避这种思维方式的,也包括回避您提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有好几个原因:

1今年早些时候,我采访了中国卓越的外交家吴建民先生。他有一段话对我特有启发,我愿借此机会,把它说给散文界的同仁听。他说,中国一百多年被踩在脚下,形成了弱国心态,人穷,现在刚慢慢富起来,就口出狂言。2004年世界杯预选赛,从头嘘到尾,骂声一片,国际上都说太可怕了;2005年中国大学生冲击日本大使馆,动手打人,又把韩国人吓坏了,说我们表达愤怒的方式可以自残,你们却是打别人。

说到这里,吴先生非常恳切地跟我说:你看中国有些人已经变得多么浮躁啊,急功近利,争强好胜,老是急于到世界上去排老几老几。这都是弱国心态造成的--长期穷惯了,老子今天有钱了,马上就要赶上你徒有虚名,招灾惹祸啊,希望中国知识界帮助克服这些毛病。而我们知识界、我们散文界,难道不该认真严肃地想一想:我们自身呢?

2文学写作,包括一部分艺术学术,跟工、农、科技不一样,不管大国小国还是穷国富国,都可能出现世界顶尖级作品;那些大师巨匠也不一定出现在什么国度,很可能就出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这点大家都应该承认吧?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可是我们的文学家能看上眼的,除了美、英、法、德,还有几个呢?

再说,什么是主流呢?主流的参照系是什么呢?标准是什么呢?由谁说了算呢?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回避不了。

3即使退一步说,就以欧美文学为蓝本,我们也实在差得很远。举个小说的例子说吧:2005年我读了布朗的长篇《达芬奇密码》,心里受到的震动连我自己也没想到--通过这本书,我竟一下子知道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差距!起码让我看出了三个层次:

1)从最浅的层次来说,作者把这个破案故事写得悬念环生,惊心动魄,情节递进一浪冲过一浪,紧紧揪住你的心,让你喘不过气来,像个小孩子一样只有跟着他走的份--似这样的设计情节能力,中国就基本没有作家能做到了,勉强有几位照着这路子走的,比如海岩等,已经算是优秀的了。2)从中间层次来说,布朗在破案过程中,应用了物理学、化学、数列学、星相学、生物学、植物学、医学、法学、电子学、社会学、哲学、rr等等几十个学科的知识,其全方位的知识储备,在中国当今作家之中,无人能做到。3)从最高层次来说,作者把几千年的宗教斗争史作为全书的大背景,通过圣血圣杯的找寻,涉及到基督教、天主教发展史上的几次大流血、大冲突,给我们上了明白深刻的一堂宗教课。恕我才疏学浅,直到《达芬奇密码》,我才明白了中世纪屠杀的三百万女巫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欧洲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夺权斗争,为了谋取权利,必然要流血屠戮。所谓的女巫是谁?基本上全是女知识分子,她们肯定是夺权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安。罪名嘛,比如护士,帮助产妇顺产,是忤逆了上帝叫人痛苦赎原罪的旨意,所以就巫了,杀!再如教师,因为教人认识了字,使他们超越了上帝的真理之光,所以也是巫,也杀!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太血腥太残酷了!仅仅这么三个层次,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差距,还用说透吗?

这部风靡全球的作品目前已经发行了几千万册,今年就要上映好莱坞据此改编的大片,连我这个从不狂热的理性的知识分子,都迫不及待地盼望着这个狂欢节快点到来。对比我们中国的作品,电影也好,小说也好,散文也好,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所以,我更主张深刻检讨自己的差距,埋头苦干,好好写就是了。用不着动不动就想着诺奖,动不动就要人家承认自己。也不要一天到晚就想着中国和世界的这奖那奖--说来也荒诞,现在中国文学界最不值钱的可能就是奖状和证书了,甭管是作家、作者还是文学爱好者,谁家没有几十个上百个证书啊!文学不是荣誉。散文不是名利场。大淡然才有大境界。

2006年3月11日于北京协和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