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体验自卑——韩小蕙随笔
5559200000024

第24章 君子情怀

刚刚出了一次差。回京的火车上,连卧铺车厢的边座也卖了票。人多,行李乱,孩子哭,大人叫,其混乱可想而知。偏偏在这浑浊之中,不少男士纷纷点起烟--虽然车厢的四壁都挂着“严禁吸烟”的警示牌。

当我眼巴巴地盼着对面的男士抽完了烟,刚想喘上一口气时,谁知他马上又摸出一支。我实在忍无可忍,就对他说:

“您能不能到门外去抽?您看,车门离您也就4步远。”

他不耐烦地把头扭过去,继续抽他的。这态度激怒了我,就很严肃地对他说:

“有修养的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车厢里有这么多妇女和孩子……”

他坐不住了,站起身跨出了那4步。等他回来时,我非常真诚地向他道了谢。

回到北京之后,我把这件事讲给朋友们听。他们一个个却都嘲笑我,说是你还没有碰上浑人,要是人家说“我就没有修养”,你怎么办?

于是我庆幸自己还算碰上了一个君子。

“君子”这个词,过去我们并不陌生。在平常的说话中,常常不经意就脱口说出“君子协定”、“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可是近年来,好像不怎么提到“君子”了,是大家对“君子”缺乏要求了?还是不知怎样界定“君子”的现代内涵了呢?

回到家里我就翻书。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据《弟子规》、《朱子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等的规定,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整洁、俭约、戒贪、施善、缄言、自持、自尊、省躬、规矩、节义、廉退……均是做君子的内容。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我看,大部分还都可当作我们今日做人处世的准则。

可是也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比如那天听广播,是一个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听众抢答节目,当主持人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是正确还是错误?”时,只听答题者应声答道:

“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人人为我,这根本就不可能,那么我怎么还能为人人呢?”

听声音,答题者是一位小伙子。在他的断然口气下,主持人也一时语塞,只好说不判断他的答案是对是错,因为人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主持人的临场处理还算妥当,却引起我的疑问:是什么样的生活道路,使这小伙子变得这样自我和冷漠呢?如果他今年25岁的话,那么拨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他才9岁,按说还很来得及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呀?

而我9岁时,可正是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学雷锋之时,那时全社会差不多人人都是君子,走到哪儿都会得到帮助。因此在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的脑海里,是刻下了永久的“助人为乐情结”的。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这一点,责任恐怕还在我们--是不是这些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太忽视了呢?

目前,改革开放的大跨步前进,已使思想的质量得到空前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心灵能够再获得进一步的升华--比如人人都有意识地修炼一下自己的君子情怀;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忠于朋友,执着于事业……那么明天我们再上街时,一定会发现太阳更红更温暖,天空和大地更明净。

“学习”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相当生疏,除了用以教导我们的子女,似乎已太少有人在敲这个警钟。

这个问题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显得更加严重。当我们从学校大门迈出来以后,工作的年头越长,似乎就越获得了不再敲钟的安心感。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甚难治愈的惰性病,人一旦得了这种病,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的智能不断萎缩,最终变成知识的低能儿,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