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周末文荟”版的编辑,我每天都能收到不少来信来稿。昨天拆开一封,立即忍俊不禁。同仁问我缘何而笑,我将来信者的名片展示给他们看,只见其上部中央,首先映入服帘的,是赫然8个正楷字:“着名编辑、着名作家”。
糟糕的是,我们几位十多二十多年的老文学编辑,谁都没听说过这位着名人士的尊姓大名。
心中就无限感慨。我首先很佩服此公的自信及勇气。中国人历来讲究过分自谦,不大能做到实事求是,凶此凡能勇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我历来都持赞成的态度。这回的毛病只是出在技术问题上,也许在他所在的地区或市县,此公真的是人人皆知的着名人士,只不过他仓促之下,拿错了名片,把仅限于在当地使用的这种名片寄来了。
由这张名片,引发了办公室里一场关于名片的话题。我们大家都见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名片。
比如某张这样印着:“副处长(没有正处长)”。
又一张印着:“副研究员(待批)”。
还有一张更有趣,由一张加长到三张,折叠过来,正面反面印满了各种委员、理事、会员之职,可是看了半天,眼都花了,却不知此君的正牌身份到底是什么?
当然,绝大多数都还好。尤其是某些大人物,真正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着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学者等等,反而大都简简单单。还有些显示性格的、展示抱负的、宣称追求的、诗人气质的等等,也很可爱。一般都是在名片背后印着他们心里珍藏的话。
比如;
“斗风车的堂·吉诃德,可笑的理想主义者。”
“人生准则:积善行德,敬老爱幼,苦游学海,走向深邃!”
“其人性格粗野,于事无求,观念超前,意识悖常。假如你是一个处处谨慎、事事小心的人,切奠与他交朋友。”
这几段话我都很喜欢。你看,既介绍了他们白己,也缩短了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那种令人反感的炫耀、自负和老子天下第一的霸气。那种人我们大家都见过,大都是一些水平较低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得世界之大、学海之袤,因此稍有一些小小的成绩,就自认为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尾巴立刻翘到天上,再也不恩进取;可是他们又已承受不了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冷遇,其中境界不高者,就要借助别的手段,像千朝万代的奸佞小人抵毁忠良一样,打击贬损才高八斗者,以图抬高和维持自己。这种人其实也是可怜,往往是瞎忙活半天,别人偏不认可,正应了托尔斯泰的那句话: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话好像扯远了,其实并未,一张小小的名片,的确蕴藏着做人的大道理。这几年商品经济大发展,为不少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宏图大展的机会,这是极大的好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虚己者进德之基”等优秀传统。真正的自信应当是对自负进行了深思之后的产物。如果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因素”(爱默生语),那么,自负则是走向失败的开始。
第1章予子以德日,小女儿的裤腿上挂了一个洞,我找来同样颜色的线,用小针脚,细细密密地织补上了。殊不料,此后她就不愿再穿这条裤子。问之,答日:“有补丁,穿上不雅观!”
这回答使我吃惊不小。女儿才10岁,望着她那还充满稚气的小脸,我半晌才说:“你说得不对。第一,这不叫补定,补丁是用另外一块布,补在衣服上的。第二,我们小时候,谁都穿过补丁衣服,连周总理都穿。”
女儿却飞快地回敬了一句:“你们那时候不是没钱嘛--”言下之意,现在有的是钱,不但不必勤俭节约,简直就应该尽情享受。而每次我带她出去买东西,她总是喜欢挑档次最高、价钱最贵的,一见我摇头,她就把小脑袋一拨愣,不耐烦地说:“别老说你们小时候了,现在不是我们的好日子吗?”
女儿不知什么是补丁,却熟悉“肯德基”、“汉堡包”、“米奇”(一种高档香港童装)、“力派”(一种售价数百元的儿童书包)等等。这固然与社会繁荣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关;另方面,也与这些年来社会上流行的尚奢之风有关。我的父母都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知识分子干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相结合,形成了他们的革命文化观,经常教育我们下两代人要勤俭、朴素,所以在我们家里,连一滴水都不能浪费。但在科技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视、广播、报纸的威力简直是尤可匹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也根本不可等闲视之。女儿回家来经常对我们说,班上谁谁谁用的文具多么高档,谁谁谁每天都带着百十元零用钱……好在女儿所在的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等正面教育,有时学校组织外出游玩,老师还强行规定最多只可带10元零花钱,等等。
我将永远感激女儿的学校,这是北京市极着名的一所好小学,已被联合习科教文组织接纳为成员,该校一直遵循其退休老校长梁文老师的思想,坚持平民化教育,尤其注重对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每学期都要召开专题家长会。我曾有意识地问过女儿,她班上各位同学的家长是做什么的,她对此毫无所知,也就是说,他们班上没有炫耀家庭之风,一切全靠孩子们自己的努力。
可是,我也见过有一所小学,情形却大为不同,那校舍修得像豪华大饭店,上下学时,接送孩子的小轿车一辆又一辆,有时必须由警察出面维持秩序;孩子之间互相攀比,比谁家的官大、钱多,小小年纪就要承受由钱、权带来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再联系到现在社会上贵族学校一座接一座兴办起来,只要花钱,就可以得意洋洋地当“贵族”,这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反对提高学校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也不是想再让孩子们去过父辈和我们少年时的艰苦生活。但是我觉得不能忘记古人的一句话:“自古家贫出孝子”。我还想提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注意,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当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的现代化,学校与学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比的应该是德,智、体,而不是车子、票子、房子。
普天之下,何者为重?非金,非银,乃是德行。予子以德,才是造福子孙的根本,切不可怠懈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