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40

第40章 散福

到亚练乡章太村采访,意外得知这里的俐侎人有一个接待贵宾的奇特礼节,即散福。散福,顾名思义就是要将“福”散给贵宾,让贵宾得到“福”。“福”散与对象,必是他们心怀敬爱和祝福者。如此礼遇,非贵宾不可得。

银子可以说是俐侎人的“福”物,俐侎人喜欢银器,他们认为银和“赢”同音,身上佩带银物,能避邪。故常将银器作为衣服纽扣,或女人耳垂上挂的耳环手腕上戴的手镯等。但俐侎人散福并非散发银子,贵宾虽然尊贵,他们不可能送银子给贵宾也没有多余的银子可送;他们散的也不可能是金钱,一分钱恨不能掰作两半用的他们,不会视金钱如粪土。那她们究竟散什么“福”给贵宾呢?你可能想也想不到,让我先从一个亲历的场景将俐侎人“散福”的镜头推近。

当我陪着“春茶中国·中央媒体记者聚焦永德”的采访团记者一行,来到纯俐侎人的章太村,村上已经聚满了迎接我们到来的身着民族服装的俐侎人。按照村上安排,我们先是在村上听取情况汇报。刚在凳子上落座,腼腆、美丽的俐侎阿朵们有的托盘,有的端盆,有的提箩,盘里、盆里、箩里,尽是一些食品。有包谷面蒸熟的“面果饭”,有刚从蜂箱里割出的蜂蜜,有自酿的包谷酒,有自产的酸木瓜,还有从田地里取回并晒干的观音土,有从野生古茶树上采摘的鲜嫩茶叶,有辣椒。阿朵们在碧绿的芭蕉叶里装上一陀用手捏成圆形的“面果饭”、一块四方形的蜂蜜、一小块观音土、几片切好的酸木瓜、几叶嫩茶、一小盅竹筒酒、两包辣椒,一一送到来宾的手里,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请来宾逐一进行品尝。

阿朵们在分送这些食品之际,村领导开始介绍:“各位尊贵的客人,你们是俐侎山寨的好朋友,请接受俐侎人接待贵宾的最高礼节,这个礼节叫‘散福’,祝你们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这就是章太俐侎人的“散福”礼节,那些食品,就是淳朴善良的俐侎人给贵宾所散的“福”。只要你走进俐侎人家,只要他们将你当贵客,将你当作他们的好朋友,你都不难享受到这样的礼遇。我们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没有分散进入俐侎人家,因此也就都集体领略到“散福”了。

为什么面果饭、观音土、蜂蜜、酸木瓜、野生古茶树茶叶、包谷酒和辣椒会作为章太俐侎人招待贵宾的“福”食品呢?照理说,他们既然给贵宾散发这些“福”,这些食品就是他们认为的“福”了。他们为什么将这些食品作为“福”呢?

据了解,在章太俐侎人的传统观念里,这些食品就是“福”,他们因“福”而繁衍生息,他们因“福”而健康成长。他们为贵宾举行“散福”礼节,就是要贵宾品“福”。消受这些“福”,有其顺序,要先吃观音土,而后是面果饭,其次是酸木瓜、蜂蜜、茶叶、辣椒,最后是包谷酒。

俐侎人自古以来都有吃观音土的习惯,尤其在国家贫困时期,缺衣少食的俐侎人没有人不吃过观音土。今天,俐侎人到田地中做农活,只要见到纯净的观音土,都会取一块回家,在簸箕上晾晒干后,有事没事都会吃一块观音土。尤其是孕妇,在妊娠期里,食欲不振时,就以观音土充饥。据说,观音土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还有帮助人体消化的功效。勤劳朴实的俐侎人,在和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知道了观音土能吃,就一代传一代,传留至今。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人都是享受着土地的恩德,土地养育了人;只要有土地,就不会饿死。他们感恩土地,认为土地就是人生至“福”。因此,“散福”,首推观音土。

生活在山区地带,这不仅是章太俐侎人,整个俐侎部落都如此。由于海拔高,气候冷,俐侎人的生存状态很艰难。赖以生存的庄稼投入多、产出少,播种早、收成晚,加上庄稼生长的田地都是山田山地,一时还难以改变靠雨插秧靠天吃饭的状况。而包谷,尽管至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部分俐侎人的主粮了;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前,都是俐侎人的主食,在国家贫穷时期,甚至连吃包谷饭都很奢侈。现今,很多俐侎人都是吃包谷饭长大的,他们对包谷饭满怀深情,认为包谷饭营养好,有生之年能吃包谷饭是人生的福分。因此,包谷饭自然成为了“散福”食品之一。

而酸木瓜、蜂蜜、茶叶、辣椒,分别代表了酸甜苦辣。酸甜苦辣这是人生的滋味,只有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才充实。他们认为,酸甜苦辣都是福。所以,酸木瓜、蜂蜜、茶叶、辣椒就成为了酸甜苦辣的替代品,就成为了“散福”的食品内容。

品尝过以上的“福”,最后就要品包谷酒了。酒是五谷的精华,醇香、甘甜也猛烈,这也是人生的味道。俐侎人都喜欢喝酒,不仅是因为香,而且酒还代表了一种性格。香让人享受,性格让人顶天立地。一个人能像酒,人生又有何憾?因为有这些寓意,酒也代表了一种“福”,成为了“散福”的组成部分。

品尝“散福”,各种滋味,难以道明,这就是生活;回味“散福”,各种滋味,回味悠长,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