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境探踪
5587800000050

第50章 赶集的俐侎人

赶集,俐侎语称为“支噶”。在俐侎部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支噶”,即“姆提支噶”,汉语意思为“天亮赶集的地方”。这源于一个传说,不仅“朵希”为亡魂指路时会提及该地点,就连民间也流传着有关该地点的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迁徙而来的三个兄弟,他们爬山涉水、披星戴月地一路迁徙而来,来到该地点时,天刚拂晓。兄弟就聚处商量,到此后就各奔东西,但今后要将此地作为一条集市,在既定时间中互相在此会面。随着兄弟们的影响和子后的发展,此街日盛。盛时,据说四方八面的俐侎人都到此赶集。此集市传说在乌木龙乡菖蒲塘村下,名叫“三岔河街”的地方。如今,此街已不复存在。只存在于“朵希”为亡魂指路时的经调中,只存在于乡老的传说中。

另一个“支噶”地点,世人看不到,也只是源于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据说,有这么一个“支噶”地点,是亡魂专门的“支噶”地点。阴阳相隔,两个世界的人,都有相同的喜好,就是赶集。这个地点,就是阴人的赶集地。普通人到该地点,无法在阴人的街天看到其赶集的景象,但有“慧眼”的人,却能看到阴人赶集的热闹和盛大场面。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传说折射出的内涵却很明了。透过传说的窗口,可以窥知俐侎人的内心世界,即喜好赶集。

史上,俐侎人很善于参与经济贸易活动。为了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他们会到集市上购己所需;为了将自家出产的物品变成经济,他们会到市场上出售和交易;为了就近赶集,他们会在聚居区开辟市场。几乎俐侎人密集区,都有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集市。旧时,也有居住在乌木龙境内的“俐侎王”李华普,将今乌木龙乡政府驻地以下,秧琅河以上所在地开辟为集市的事实。

而今,俐侎人喜好赶集之风不减。每遇集日,男女老少都会穿着一新,或背或扛着到集市上出售和交易的物品,或空身前往,或成群结对,或三三两两,前往集市。每逢街天,俐侎人聚居的公路上、小路上,都会看到三五成群前去赶集的俐侎人;在乌木龙、亚练乡等地熙熙攘攘的集市里,只要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半数以上都是身着民族服装的俐侎人。

同去赶集,虽没有严格意义的分工。但出售山货,比如自产的粮食,自种的水果,采拾的蘑菇,大多都是已婚妇女们负责的事。俐侎妇女背物有自己奇特的方式,她们或将物品扎成捆,或将物品装进竹蓝,将背绳缠在头部,负重而行。到街上,她们一般形成一个群体,你挨着我,我近着你,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和售买者讨价还价。背到集市上的山货,可出售的就出售,无法出售的就和他人以物易物。出售或交易完物品,就到商店里走走,到铺面前看看,看到中意的、所需的,只要价格合适,就买上一些,满足所需;犯烟瘾了,就拿出随身带的烟锅,填上自产的烟草,美美地吞云吐雾一番;肚子饿了,餐馆饭馆里无力去任意消费,好在有很多价格低廉却可填饱肚皮的凉粉摊或米线摊,就相互邀约,吃上一碗凉粉或米线。

俐侎人生活的地区多的是草药,俐侎人有“一屁股坐下去就有三棵草药”形容之说。但出售草药一般都是民间医生的活计,其他人一般都不会涉足。而采草药和售草药的人,一般都是已届老年的人,常年行医用药和草药打交道,这些人知道药草的功效和价值,就冒风雨顶烈日地到山上采挖。逢街天,为了到街上换取经济,民间医生们都会到街上去等待买主,或姜太公钓鱼式地等待他人寻医问药。

出售牲畜一般是成年男人的事。街天,他们或赶上一头牛,牵上一匹马,吆着一头猪,栓上一只羊,抱上几只鸡或鸭,到固定地点,等待买主。有买主来,就讨价还价攀谈起买卖来。谈定价格,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袋子鼓了起来,想买点家具,想添点农具,想买几斤肉改善生活,或想买杯酒喝买包烟抽,就看他们高兴,就随他们所欲。

青年男女们通常都不背山货到集上交易,也不牵上牲畜到市场出售。他们一般都背着一个俐侎妇女手工缝制的黑色布包,女的或买点饰物,或买几尺布;男的或买几件中意的服装,或买一双鞋袜。他们或和意中人走在街上,或和三两个同性一起东看看、西望望,眼中充满好奇,脸上漾满喜悦。看到眼馋口馋的东西,只要价格适中,就尝尝鲜、解解馋。

集市散场了,喜欢赶集的俐侎人就往家赶。路途远的,就用拖拉机代劳。路途近的,或路途远却想省几个钱的,就徒步而返。男的或空身而回,或背着布包;妇女们依然将背绳缠在头上,负重而归。一路上,或谈着交易情况,或谈着街上的见闻,有说有笑,影子在路的转弯或转峰出逐渐隐没。

喜欢赶集的俐侎人,走出家门,又走回家门。历时不长,却收获着喜悦,收获着甜蜜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