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郊夜话
5589900000015

第15章 文艺随想(4)

“批评家周末”一次开场白“批评家周末”自1989年开始建立,迄今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在以往,我们也曾就文学以外的诸如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过一些讨论。但那些只是偶然涉及,并没有系统地组织。自本期开始,我们有意识地把周末讨论的内容予以扩展,希望把我们的话题引申到包括影视以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这些举措的动因,是基于对文学和艺术关系的强调,考虑到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虽有区别,但又有很大的共同性的“近亲”关系的特点。

文学批评近来变得越来越泛化了,这种向着文化批评的展延,固然给文学批评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却也因其缺乏节制,造成了对文学审美品质的疏离。我们期望由于艺术批评的介入(这种介入当然是初步的,也可能是非常幼稚的),能够加深并强化文艺的具象性,以及它在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方面的特性,以挽回文学批评泛化带来的缺失。

文学研究者不了解自己那些具有亲缘关系的友邻,是极人的缺憾。有的人终生以文学为业,而并不能参得文学的真谛,也对各种艺术品类唤不起兴趣,当然更说不上了解了。这是文学研究者的悲哀。对于以文学为生的人,上述缺憾亟待补偿。我相信由于我们头上那一片艺术天空的开展,我们的文学拥有将更为丰富。

艺术和文学是近亲我曾向北大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们说过,希望学文学的人也懂点艺术。现在,在这里,我要向美术系的同学们说,希望学美术的人,也要学点文学。我想我这话不仅适用于学美术的学生,应该也适用于学音乐的、学戏剧的、学戏曲的、学电影的、学雕塑的、学舞蹈的、乃至学建筑的学生。这原因很简单,因为文学和艺术是近亲的关系。

从道理上讲,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部门,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共同作用于人类的精神和灵魂。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如文学和艺术各部门的关系来得亲密。打个比方说,前者是亲戚,而后者则是血缘。文学和艺术都用形象说话(尽管它们说话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它们都以审美的方式面对世界,而且最终均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灵魂为指归。

文学和艺术尽管面貌各异,但它们的血脉相通则为人所共识。我对画事所知不多,不敢妄谈。但我却知道在郑板桥、那里,他的诗、文、书、画是齐名而互补的,他是画家,又是诗人和散文家,还是名满天下的书法家。我在李可染的水墨画中读到了韵味深长的山水诗。我在齐白石的画幅中发现了中国文人的情趣和品格。

学习艺术的人在掌握了这门艺术的基本技艺之后一这对所有学艺的人都是基础和起点一文学知识的拥有对于他未来的发展就是决定性的。一个艺术家的文学修养的高低深浅不仅影响着他的作品的风格和韵致,而且影响着他的作品的境界和品位。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不能只是娴熟的技巧家。当他的创作涉及到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全面展示时,艺术家的学养和阅历的积淀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时,文学便会悄悄地施展它的魔力。举例说,张艺谋电影的成功,当然与他对电影艺术的创造性把握有关,我却更为肯定他受益于熟知当代文学创作的事实。

当然,艺术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它们的渗透和融汇是双向的。在这里,由于我的职业的习惯,只是特别强调了文学对艺术各门类的影响而已。

我寄望于各位的是,在努力同着神圣的艺术殿堂攀登的时候,别忘了从缪斯那里获得爱与美的滋润与神启。

让人深思的书我要向读者推荐新蕾出版社这一套讲动物故事的书:方敏的《大拼搏》、牧铃的《狗的天堂》、沈石溪的《红奶羊》和《混血豺王》、金曾豪的《独狼》、朱新望的《狮王退位以后》。它们属于文学中的小说类,有的是长篇,有的是中篇,有的是短篇。但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动物,大自狮子和豹,小至螃蟹。写动物的名篇文学史上有过,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宗扑的《鲁鲁》,但在那里是作家在说话,而现在,却多半是作家退隐在背后、让那些动物“讲话”。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写动物的作品有过,但像新蕾这样成批而系统地推出的,则不多见。

因为它们讲的都是很有趣味的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书都是品位很高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有趣味,而且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那些故事,不仅会感动小读者,而且也会感动成年人。至于像我这样的“老读者”,从中得到的,就不仅是“有趣”了。

例如《大迁徙》,它讲的是印度洋有个叫蟹岛的小岛,那里的红蟹每当雨季来临便要举行一次从热带雨林向着海洋的大迁徙。成千上万的红蟹在大进军的号令下,汇成一片红色的浪潮不顾一切地、前赴后继地向着海洋挺进。在进军的路途上,它们要横越一条公路,拥挤的蟹群以每分钟六米的速度前进,大量的红蟹被人类的各种车轮所压死。但红蟹们还是在同伴的尸体上毫不犹豫地挺进。此时,“大地间只存在一件事,就是不顾一切地穿越公路

在这条充满艰险的征途上,还横梗着一条无情的铁路!热带的烈阳暴晒下的铁轨,红蟹们的身躯一接触,就冒起一缕青烟。但那些视死如归的红蟹们,也还是义无返顾地翻越同伴的尸首,勇敢地向着遥远的目标前进。那些九死一生的红蟹,终于来到了它们的目的地。在那里,它们举行7庄严的繁衍生命的仪典:寻偶、交配、产卵。最后,爬上几米高的悬崖,甩子入汹涌的海洋:它们“化作一片纷纷扬扬的红色细雨,于是,阴霾的天空因之灿烂,磅礴的大海因之逊色”。作者禁不住发出慨叹:“世界上真有这样勇敢的生命,刚刚离开母腹,未曾睁开眼睛,甚至还没有发育成形,就毅然从八米高的危崖跳下去,接受海的洗礼。”

强。但是,对于成年的读者而言,他们从这些故事中得到的就远不止这些了。他们从这些生命的执着而坚毅中,也许会得到深深的震撼;他们也许会感悟到存在于宇宙之中的那种生命的崇高感各种生命为自己的繁衍而进行的不计一切的搏斗。也许,人们还会为人类感到负疚,人类为自己的发展是否表现了暴力的自私?那些阻梗着红蟹们前进而以亿万红蟹的生命为代价的公路和铁路,就是人类的“杰作”,人类肆无忌惮地、任意地切割着优美的大自然!那么,读到这里,《大迁徙》给人的,就不只是生命的礼赞,而且是一种故事之外的深思与反省了。

这一套书的作者,向着我们讲述着一篇又一篇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动物之中,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自己。我们和它们之间原来是互通的、有关连的。发现这些作者虽标榜“为禽兽立言”(见朱新望《狮王退位以后》后记),却旨在启发人类的良知。沈石溪的《红奶羊》写一只公狼为失去母亲的小狼黑球,“抢”了一只母羊茜露儿做它的“奶娘”的故事。尽管那只公狼的习惯刁滑而凶狠,而它为狼孩寻找母亲的行动,却闪射着“母”性的光辉。随后发生的一切竟是那样的让人震惊:在狼与羊这个历来对立的动物之间,展开了异常复杂的“内心”矛盾。母羊对她的狼孩从嫌恶到有了母子之“情”,但她还是意识到二者之间的不可调和。在弃取之间,母羊茜露儿表现了真正的母性的光辉及苦痛。狼孩终于独立之后,对自己的养母也真的知恩图报。

在狼羊之间发生的这一切,对于作为人类的我们,真是一个既陌生又亲切的情感世界。它对于我们产生的作用,则不仅是审美上的,而且是认知上的。如果说,《红奶羊》讲述的故事,是在母羊茜露儿的“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一缕温情在感动着我们的话,那么,金曾豪的《荒园狐影》所写的故事,便是让人惊心动魄的震撼了。一对美丽的红狐遇上了一些善良而又不能理解动物的人们。这一对红狐夫妇尽管已是相当的机智聪慧,但还是在人类的面前几度历险。最后一次是母狐的被囚,公狐几次拼死营救无效。而三只小狐又嗷嗷待哺,走投无路的公狐最后杀死主人的猫兔以示抗议。这只勇敢的公狐把那三只小狐送到了母狐的囚笼前,让母狐隔着囚笼为小狐哺乳。这场足以使所有看到这情景的人为之震惊!当然,小说的结局是美好的。因为这一对红狐夫妇遇到了一老一少怀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们,小说暗示了它们终将获得自由。

这些故事,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还在感动着我。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太少。我们为了发展自己,肆意地占领和切割动物的栖息地,我们甚至无端虐杀那些原是我们朋友的物种。我在读这些美丽的故事的时候,在被这些故事所震动的同时,感到了内心的负疚和沉重。

当然,这些作品展开的动物世界也使我们联想到人类,动物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矛盾和纠葛,都使我们想到了自己。或是激励,或是启悟,或是感兴。《狮王退位以后》给予人的,既有暮年的沉痛,更有律己的警戒,以及对于未来的瞩望。而这样层面的内涵,则是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所能涵盖的了。

但文学毕竟是文学,这些作品不论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它首先给予人的是它的艺术感染力,是它在审美上所造出的让人愉悦和感奋的力量。牧铃的《狗的天堂》写牧羊犬阿洪的故事,就首先是一连串非常有趣的故事。阿洪的机智聪慧,它和斜眼的友谊,以及它和瘦狗飞狼的较量,都是非常的有趣和富有传奇性的。所以我说,这一套书,既是有趣的书,又是有意义的书,更是发人深省的书。

状元卷”序考试对于考生而言,总意味着紧张和严重。平日积下的功夫,顷刻间面临着严格的检验,成败在此一举!此时,那些胸有成竹的人,细心审题,敏锐地作出判断,临阵不乱,沉着应对,往往表现出游刃有余而举重若轻。而有些人则反之。这里有很多经验可供总结:有平日学习的方法态度的问题,也有临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这还仅就一般学科而言,轮到作文,情况则颇为不同,首先是考官命题,总要避去平常,虽然不宜怪题、偏题,但总要选择那些能够“难”住考生的“题”,以免有些学生把事先准备的内容,顺利地往上“套”。此外,也好从一般中突出并筛选那些优胜者。这样,命题者和应答者之间,自然地就构成了“智斗”的关系。对考生来说,临场审题,展纸临墨,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一篇运思独到、立意精新、文采焕然的锦绣文章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须知这是高考,这是一个文化大国一年一度向着千万进军高等学府的考生的语文大会试,也是国家对应试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大检阅。这种会试本身就预设了一个高度和难度。它的目标非常确定,即要通过这种考试选拔那些语文及格者,以应将来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成千上万的应试学生的作文中,那些被称为“状元卷”的,则是其中的特别优秀者。无庸赘言,这些“状元卷”,在语文水平上理应是第一流的,当然不能排斥偶有的瑕疵。这些卷子之所以“特别”,当然是指一般水平之外所具有的突出的优点。我没有做过中学老师,对语文教学和中学作文也缺少经验,不敢枉谈。但就通常的作文而言,这些所谓特出之处,当然有别于、并超越一般所谓的完整、严密、生动、文通字顺之类。我们评定一篇文章的出类拔萃,我以为主要不在技巧,而在立意。立意的精新往往能够展现作者不一般的、甚至是非凡的精神境界。这些立意,通过精密的运思,佐以有效的修辞,会造出出人不意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一个时期以来各种出版部门都在积极编辑出版髙考辅导读物。这本高考优秀作文的汇编,大概也是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但此番被称为“状元卷”的汇集出版,也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是在给学生提供“范文”。从我的经验看,初学为文,参考他人或前人的作品无可厚非,这时候阅读一些“范文”是正常的和必须的。范文有好处,因为它是别人成功的经验,对自己有借鉴作用。但范文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即易于造成模仿,甚至形成模式。为文最忌千篇一律,一旦陷入套套,就会断绝了活泼的文思。一篇好的文字,总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感受,展示作者人格的力量,这只能求助于自己,是它处学不到的。

话说回来,这毕竟是一次天下好文章的大展示,是智慧、才气和文采的大展示,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学到为文的道理,也许更可以学到为人的道理。第一等的文字,不仅在于技巧,而且在于精神。要说这些“状元卷”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以为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意义和技巧的统一,作文和做人的统一。

写作要突出特点孙丁玲同学的这篇文章是写北京大学的,因为写到了我现在工作的学校,所以读起来很亲切。文中所写北大诸景,如李大钊像、蔡元培像、图书馆、未名湖的湖水和湖畔的塔,都写得真切生动。特别是写那一座博雅塔,说它最初并没有特别象征的意义,它很朴实一“而朴实的东西常常因为它的朴实而获得超凡脱俗的美感,从而保持一种持重的潇洒”,这笔墨,已超出一般状物写景的范围,而具有一些哲理的思考了。

孙丁玲的文笔不错,有些描写在用词遣字上很考究。如文中写参观李大钊像后,“先是绿草如茵,而后树林扑面而来”一树林原先是静止地站立在那里的,现在却自己迎面扑来了。接着写沿小径前行,“便看见一泓湖水突然就铺在眼前”,这里的“铺”字用得很传神,仍然是让本来静止的事物充满动感。还有一段文字更为精彩:“北大有许多的水面,一大片一大片荷叶挤满整个池子,又有毯子一样的绿萍衬在底下,热闹得没有一点水的空隙”。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所有的景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的自然景色都在充满活力地行走着、甚至互相拥挤着。这种描写的背。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感知和热爱,是无言之言。

文章的后半,从北大如诗如画的自然景物,转向北大丰硕奇伟的人文景观。由“北大是…首诗,很复杂的诗”,说到“北大也是一部历史,一部丰厚的近代史”,文章的转折显得自然顺畅。联系到作者本身,她谦虚地说,“对于这里,我不敢奢求什么,也许对于我是遥不可及的。然而我会深深地记住它,很恬静地回忆它,而它在我记忆中所散发的芬芳是永不褪色(评者注:芬芳不会“褪色”,改为“消失”较妥)的”。这些文字,也质朴真诚,读之令人欣悦。

《北大印象》是从雨中游览北大开始的:“雨下得不大,可是很细很密”,“没有伞,但我一样地冲了进去”。应该说,写雨中的湖水、草坪、茂密的树丛,树的枝叶间的晶莹的水珠,以及若有若无的塔影,是很有特点的。可惜的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把雨中的种种景色给忘了。在她随后的描写中几乎都与雨景无关。这样一来,这篇《北大印象》

也只是一篇一般的印象记,而不是一篇独特的印象记。不妨想象一下,要是作者紧紧围绕雨中访问的所见所闻来写,会造成多么独特的一篇文字!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人物风景是大家都看到并体会到的。而有些经历则未必,是我们的独有。例如大家都访问北大,而雨中的访问则可能仅仅为我所有。而雨中的访问,当日的同行者中也会有共同的感受,我则抓住我的“独有”,再辅以必要的写作技巧,就会造出一篇独特的文字来。请记住,写文章一定要突出你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