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小灯
5593300000009

第9章 是历史也是现实

尤凤伟

《小灯》写的是土改运动当中的事,半个世纪以前的事,老皇历了。写作中我也时常自问:大家都在“与时俱进”,你怎么却老是与时俱退呢?翻弄那些陈年老账,又有多大的意思?

也许真是没多大意思。特别是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许多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很陌生。经历过的人也大都淡忘了。太遥远。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要干的事很多,该管的事还顾不过来,还有心思管那些老辈子的事?

我本人没有经历过土改。对土改的初始认识来自后来读到的一些写土改的书,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这些作品被视为反映土改的“经典”。经典总是会被人找来读的。开始我全盘接受,认为土改就是书描写的那么回事,也认同“革命专政万岁”。因为书上写得“有理有据”。但后来接触到社会,特别是农村,才发现许多事原本不是书中所写的那样,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有些基本的东西甚至南辕北辙。书写“历史”的作品却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其价值自然大打折扣,而对读者的误导,又会造成很深的危害。这么说并非是责难那类“红色经典”作品,那是时代的产物,没有办法。别人写也难脱窠臼。

时代变迁,当代作家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成为一种可能。如新时期大量涌现的“反思文学”,便是对诸多历史时期(事件)的重新梳理。这当间,我也积极投人,写过抗战,写过反右,写过“文革”,关于土改方面,前后写了中篇小说《诺言》,短篇小说《合欢》、《辞岁》等。我将这些作品称之为“历史反思小说”,我的写作要求是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历史。

《小灯》是偶然所得。一次与朋友聊天中,朋友谈到他在土改中的亲身经历,可以说是虎口逃生,我听了很受触动。恰这时《长城》的刘建东为他们的“历史题材专号”索要稿件,就匆促成篇。

其实无论是土改、反右、肃反还是“文革”,我更愿将其归于现实题材。因为“历史”与“现实”最重要的概念不是时间,而是社会之本质,如果从古到今社会的“精白”仍一脉相承,如果往日的梦愿仍将今人缠绕,那么我们便不能说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现实只是历史的延续,换句话说,历史便是另一种现实,从而关注历史也就是关注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新审视历史不仅有些“意思”,也有意义。

《小灯》写了土改运动当中的一个例外,人性之光在瞬间的微弱的一闪。如果不是“来自生活”,如果仅凭理念廉价地抛撒“光环”,我便自己不能说服自己,没有勇气为之。

应该打住。创作谈与创作原本便是个悖论。作品是作家设的一个“局”(说骗局也成),创作谈是自己把“局底”戳穿。自是一忌。

再退一步说,有一类作品谈谈倒也无妨,无伤大雅;而有些作品则谈不得,一谈便会露出“马脚”,比如这篇《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