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中风景
5604400000018

第18章 随读随写(8)

《诗苑谈片》数十篇文章,每篇都是如此。这些文章中,望“月”看“柳”,雨窗佛影,大体总从一字一词谈起,左顾右盼,谈古论今,相映成趣,最后则归于学术性的结论、给人以审美式的启迪。庞维远是编报的人,日常有许多事要处理,他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试想,要是没有平时的广泛阅读、认真思考,临时如何做得这样的文章?况且,这些文章不是一篇,而是数十篇,几十个题目!我读了他的这本著作,深感他过人的勤学和才识。显然,他是从诗入手,而及于社会、文化,以至于史。他是一位实际的工作者,但入了学海,便拥有了博大与精深。我们读他的文字,受启发的可能还不止于文字的本身魅力,也不止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丰富与深远,更可能是他的求学和治学的方法和这些方法所已达到的成果。

唐诗与我从事的专业相距甚运,对于我所不熟悉的专业,我是怯于谈论的。我以上这些话,只能是我阅读庞维远文章之后的读后感,不是专业性的评论。我只想强调一点,即这本《诗苑谈片》是一本非常友益的书,它对人的启示不仅限于诗歌艺术的欣赏,不仅限于文史知识的传播,甚至涉及了学问的求索和积累,零星资料的触类旁通的梳理和系统化等等更为广泛的意义。我常想,有时我们读一本好书,与其说是学习和掌握该书谈论的内容,不如说是从他的处理和表达中学习他的方法。我相信读到庞维远这本书的读者,不仅是从书“中”,而且会从书“外”得到更多的启迪。

20.中国现代散文待的集锦——评介《六十年散文诗选》

经过了长久的坎坷,这几年散文诗算是交了好运。这种好运原也非散文诗所独有,中国整个文学艺术蒙受开放时代的恩惠而拥有的复兴,自然包括了散文诗。但散文诗在长时期里的遭际却是特殊的。人们也许因其属于“袖珍”型的文学品类而自然地“轻视”了它;也许因其属于介乎诗与散文之间“两栖”型的文学品类又自然地“无视”于它。总之,它在文艺诸品类之间确乎感到受冷落的寂寞。幸而有一批热情坚定的维护者与追求者,他们对于散文诗的执着令人感动。这几年若干种散文诗丛书的出版、散文诗学会的成立、散文诗研究的开展及其深入,乃至这本完备的《六十年散文诗选》的出版,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本书的两位编者(孙玉石、王光明)虽系中、青年两代人,但均以治学严谨着称。孙玉石是《野草》研究的专家,他长达三十万言的《(野草)研究》早已引人注目。王光明近年倾心于散文诗的研究,是当代对散文诗发表意见最多的青年评论家。他们的工作奥基于他们多年对散文诗的悉心研究,特别受惠于他们对这一文体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他们的最大贡献在于确认散文诗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种,而把它从诗和散文中区分出来。他们认为散文诗的特殊性质在于诗的表现性与散文描写性的“化合”。他们特别强调散文诗以“小感触”概括和象征时代、社会、人生的经验与理想的特性。因而这个选本所选作品都是经过他们科学“鉴定”的结果。所收文章,既不是“诗意的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诗”,而是一种取诗的内涵、散文的外形建造的文学新品类。

基于上述认识,他们对入选作品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如取朱自清的《匆匆》诸作,而不收他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又如丰子恺、萧红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但不录他们的作品。散文与散文诗形态神采相近,从来的划分都较模糊,本书编者对此予以科学区分,这无疑将对散文诗发展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散文诗作为新的独立的文学品种,正式出现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编选者把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思考,纳入了他们对于五四以来新的文学运动的总体把握之中。他们在《散文诗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追溯了散文诗在中国历史上的沿革,特别论述了它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发生、发展和占有的地位。因此本书有突出的史的观念。选本收录了自有散文诗以来的名篇,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次集锦式的展出。它因没有重大的遗漏而给人以史料的可信赖感。鲁迅的作品除选入脍炙人口的《秋夜》、《雪》、《风筝》等外,还在“神飞”的名下收入近年发现的诗文。其余如刘半农的《雨》,沈尹默的《三弦》、朱自清的《绿》都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名篇。特别是标志着中国新文学散文诗的第一篇成熟的作品——刘半农写于1918年的《晓》,在若明若暗的曙色之中火车的疾驶,传达出“五四”前后那个吋代的特殊气氛,一个小女孩的苹果般的脸庞,预告了伟大时代的新生命。一些按照旧有标准不易入选的作者如徐雉、李金发、髙长虹等的入选,造成这一选本引人注目的包容性,从而更为有力地展现了散文诗草创期的丰富和繁盛。

编者以兼容并包的宽广的审美趣味,使本书成为一本充分体现了“五四”开放而多样的诸种艺术自由竞争局面的选本。冰心的清丽、鲁迅的冷峻、徐志摩的浓郁、李金发的诡谲,直至后起之秀丽尼、何其芳、陆蠡三大家的作品,都没有被选家精当而赅备的眼光所遗漏。至于下编,以郭风的“叶笛”为代表,更是吹出了新时代欢悦的音响。郛风的作品无疑传达了新社会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欢乐气氛。柯蓝的作品体现了创造新生活的激情。邵燕祥的《麻雀篇》是一篇“破格”的散文诗,它以较长的篇幅精到地以“小感触”写“大时代”的悲怆。流沙河的《草木篇》的特殊遭遇给人以深长的慨叹。下篇所录诸作,概括展示出散文诗后三十年发展中既有新生活的喜悦气氛以及解放的幸福感、又深蕴着社会、人生艰难、痛苦、以及灾难性的情感的全部深刻性和丰富性。《六十年散文诗选》严肃地面对了它的时代。

编选尚欠严密,有些作者的序列,未曾严格按照入选首篇作品的写作或发表日期编排。个别很有影响的作品未曾入选,如朔望以张志新为题材的《只因》(见诗集《少年心事》)。

21.古代游记文学的荟萃——读《中国古代游记选》

一代人又一代人匆匆地走过去,他们把山川名胜留给了后人。我们如今登临其地,看到的却不仅是那些迷人的风物,还有“历史”。我们仿佛听见那些匆匆的、或是缓缓的脚步声,听见他们因各自的经历而在同一对象面前实现心灵对于客体的“再造”或生发兴亡的慨叹,或寄托品格与操守的追怀。永州那些小小的丘山和小小的石潭,久远地鸣响着柳宗元藏于清淡平和之中的深深的优愤;赤壁夜游前后二赋,于超然放达之中传达着苏轼内心并不平静的清高自恃。我们在山水林泉之间看到了先人的忧患欢乐,别看那是一座座静默的山,一道道无言的水,我们都可以视它们为那些历史上杰出人们的“情感的化石”。

中国的疆土异常辽阔,山川风物之盛世所罕有。要是我们来到一座古寺,望见一片翠岚,我们眼前只有“无生命”的自然界或是建筑物,我们不知道它建于何时,因何得名,历史上曾有哪些名人登临过,他们曾在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怀,尽管我们面对雄关宝刹,我们的所获却与名山胜景的价值极不相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向读者郑重推荐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巨册《中国古代游记选》。

由于本书五位选注者都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专家,因而这个选本的特点是史的观念十分突出。选注者注意到游记文学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他们在叙述这个历史时,把游记这一文体的出现及其成熟,紧紧联系着历史上的文学观念的沿革加以考查。他们信守着一个严格的界定,即从韵文中分离出来作为散文的游记文学,是伴随着文学观念的日趋完善的历史性产物。但他们也还是从最初的不纯粹的文章中发掘出并选录了有着纯粹的文学性质的游记文学。

选本的首篇是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选自《后汉书·祭祀志》的注引。该文作者系跟随汉光武帝刘秀登泰山行封禅仪并预为登山检查道路的虎贲郎将,他以实录体文字生动有趣地记录了二千年前人们登泰山的情景。二千年后的我们登泰山,要是首先了解了这段文字,一定会使我们的旅游活动充满了历史意识。本书的选注者从非文学的著作中发掘出文学的结晶体,由此可以说明选家渊溥的学识和他们严肃的冶学精神。这方面的实例甚多,如他们注意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经提及的谢灵运佚失的《山居记》,由《山居记》而推及尚存的《山居赋》。因为前者属于应用文字,后者属于辞赋骈文,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散文体文学游记,但编者依然注意到了《山居赋》的注文,认为是“近似游记的片段”。现在看看那些选注者援引的片段文宇,确是极优美的游记作品。由此可见选注者开阔的视野以及缜密的治学态度。据此可以判断:《中国古代游记选》充分地体现了文学史学者的编选风格。

前已述及,这个选本的选目是在严格的散文的游记文学的概念下确定的。故选目的严格精当不失为选本的另一重要特色。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游记文学之精髄的作者的选目,每人多达五或三篇。对未必能概括一个时代,但确能体现作者的艺术个性者则择其一二精品。把这些文章连贯起来,我们便可以得到这一多采多姿的古代文学支派的发展的脉络。

随着人类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的深入,古代游记创作的发展也经历着观念的变化。从先秦两汉对于自然的神化和随后的把山水君子化,经过魏晋的玄虚化,南朝的隐逸化,唐宋的志士、仁人的作品体现了游记文学的学者化,到自晚明小品开始而迄于清的把山水作为艺术的欣赏,而呈现的旅游的特点,至晚清、近代的政论化,历代游记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各自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从另一侧面看,随着文学语言的变化,古代游记又经历着由骈而散的发展过程。中唐以后,真正的游记散文作品大量出现,经过历代文人的艺术实践,终于形成了古代游记散文的优良传统。

全书共选入八十多人的一百余篇作品,内容有前述东汉《封禅仪记》的片段和六朝骈文中的记,而以唐宋以后的文学游记为主,读者手执一卷,既可以精要地欣赏古代优秀游记作品,又可从中大体了解作为文学的游记发生发展的轮廓,从而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注释,为了适应更多读者的阅读要求,本书注释详尽而简明不作繁琐的考证和征引,以切实有利于读者为目的。如郦道元《三峡》最后一句“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并无典故,但为了方便于广大的读者,还是加了注文:“意谓如果三峡山水有灵性的话,则也应当因为远古以来遇到一位知己而吃惊了。‘千古’,久远的年代。”不熟悉古文的人,遇到困难不仅在于文中用典,有时在于文意不能贯通,编选者的精心,建立于对读者的体谅之上。

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构成了独特的时空,再加上到处可见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物,使它成为东方文明的历史化身。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游记文学的功绩不仅是把这一切文学化了,而且是人格化了。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不仅是一篇简洁优美的游记小品,我们透过作者轻松随意的文笔勾画出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情世态,可以体察到一个身经亡国之痛的士入的愤世嫉俗的心境。至于徐霞客的游记,却不仅是保存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也不仅是笔墨酣畅的旅游文学,而且是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在艰难路途上的坚韧跋涉的形象的震撼。我们得到的不光是艺术的享受,还有勇敢、毅力和顽强坚持的人格教育。即使不是作为旅游者,我们手执一卷《中国古代游记选》,作历时千百年、行程千万里的“神游”,也是一件极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