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11

第11章 操纵国王:放贷者掌控英格兰(1)

“你要明白,奥兹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家,他能够随心所欲地变成任何样子。但是真正的奥兹,他自身的样子,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出来。”

——《绿野仙踪》“守卫城门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木偶师和木偶的形象都是个著名的暗喻,用来描绘操纵政府的经济势力。本杰明·迪斯雷利于1868—1880年间任英国首相。他曾说过:“世界与看不到幕后的人的想象不同。掌握世界的另有其人。”据说,1820年后掌管英格兰银行的内森·罗斯柴尔德曾经说过:

我根本不在乎在日不落帝国王座上坐着哪个傀儡。控制了英国货币供应的人,控制了大英帝国。那个人就是我。

帕特里克·卡马克是纪录片《金钱之主》的合作者,他讲述了权力从英国斯图尔特王室转移到德国汉诺王室的过程,并用上了木偶这个比喻:

英国换了主子:威廉三世取代了不受欢迎的詹姆斯二世。篡位者是幕后钱商阴谋集团操纵的傀儡。时至今日,钱商和英国上层贵族依然保持着共生关系。王室毫无实权,只是块有用的盾牌,属于掌控城市的那些钱商们。

1934年6月20日,伦敦的《新不列颠》杂志刊登了前首相戴维·劳埃德·乔治的惊人言论。劳埃德声称“英国是某个跨国金融集团的奴隶”。

这些金融业者从哪儿来,又是怎样得到这巨大的权力的?英国驱逐了放贷人,欧洲其他国家也一样。放贷人聚集到了荷兰,在那里策划着重返江湖;然而,欧洲的君主们坚定地挡住了他们的进犯。君主坐拥国土,可以自己发行货币,根本不需要借钱。16世纪,亨利八世与天主教会决裂后,很快就放松了高利贷法;但在玛丽女王登基后,法令又被收紧,使得货币供应量严重减少。玛丽女王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女王决心躲开高利贷的陷阱。她让国库发行金属硬币,补充货币供应,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硬币是金属做的,但其价值来自硬币上的国家印鉴。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在爱尔兰用比较便宜的金属发行货币、价值由铭文规定的做法就被确立为判例。女王下令其他的硬币一概作废,随后这些硬币被回收到造币厂。有人在英国最高法院质疑这一举动。最后,法庭的判决如下:创造王国货币是君主独有的特权,君主宣称为货币的物品就是货币,其余任何人等创造货币均属叛国。扎伦格在《失落的货币科学》里说,商人、金匠以及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都十分憎恶这个判决,所以他们一直努力摧毁它。扎伦格引用了亚历山大·德马尔1895年写的话:

他们用损害君主的手段达到了目的。1666年,《自由硬币法案》通过,为外国人拥立新君扫清了障碍,把发行货币的特权交回金融业者手里——他们未经选举,也不代表国家,甚至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是英国人。

英国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符木和硬币)时经济一直很繁荣,直到17世纪中期,克伦威尔的反叛侵蚀了王权。中产阶级(商人、企业家和小农场主)站在清教徒克伦威尔治下的议会一边;而贵族和士绅则站在国王查尔斯一世这边。查尔斯一世是詹姆斯一世的儿子,信奉亨利八世创建的英国国教。亨利八世虽然与天主教教会决裂了,但他一直鼓吹天主教信条,积极地反对新教。比起天主教,新教对高利贷更加宽容,对荷兰放贷人也更宽容。这些放贷人同意给议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他们要求重返英国,而且要求议会为贷款提供担保。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除掉查尔斯一世。假如他重登王位,肯定会拒付贷款。于是,在这群人的精心策划下,查尔斯一世被逮捕、审判,最终被斩首。这样,贷款就得到了保障。

克伦威尔死后,查尔斯一世的儿子查尔斯二世被请回英国。查尔斯二世的祖先们有权控制货币供应,议会却不打算把这项君权交给他;国王需要常备军,议会却拒绝投票提供资金,逼着他以极高的利率从英国金匠那里借款。1666年,《自由硬币法案》又给了这项君权以致命的一击:该法案规定,任何人都能携带金银到铸币厂铸造硬币。几百年来,发行货币都是君主的权利,如今这项权利进入了私人手里。只要银行业者们发行金币或者捂紧金币,就能随意发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早年的英国君主们不可能同意授权给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然后再从银行那里借回货币。他们自己就有发行货币的权力。然而,詹姆斯二世的继任者威廉三世是个荷兰人,也是强大的阿姆斯特丹威瑟尔银行的一个“工具”……

国王帮了放贷者大忙

当威廉三世还是荷兰贵族的时候,就在放贷人的支持下,被任命为荷兰陆军总司令,随后成为奥兰治的威廉亲王。他的妻子是英国约克公爵的女儿玛丽公主,而约克公爵就是后来的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于1685—1688年统治英国,随后被废黜。1689年,威廉与玛丽开始共同统治英国。

威廉在登基后不久,就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开战。为了筹措战争资金,他向一群要求为其姓名保密的放贷人借了价值120万英镑的黄金。这笔钱的筹集方法很奇特,至今仍为政府所用:贷款人借出的是永久性贷款,借款人只能偿付利息,不能偿付本金。此外,这笔借款还附带了很多控制手段,其中包括:

1.借款人同意授权建立英格兰银行,该行发行的银行纸币作为国家纸质货币流通。

2.该银行可自行发行纸币,而且只需部分的硬币担保。这些被创造出来借给政府的银行纸币主要由政府欠条支撑,同时,这些欠条本身也可以作为发行额外贷款的“储备金”。

3.政府为贷款付出8%的利息。这标志着国家债务的诞生。

4.贷款人有权通过向人民征税来保证从国家债务中获得款项。很快,为了归还银行利息,税收就被强加到了许多商品上。

英格兰银行被称作“中央银行之母”。1694年,苏格兰人威廉·帕特森拿到了建立该银行的特许令,而他之前一直生活在阿姆斯特朗。当时,有人四处分发传单,吸引人们购买该行原始股。他们散发的传单上写着:“银行可以从凭空造出的货币中获取利息并以此赢利。”后来,国家和放贷人之间就附加贷款问题进行了协商,结果使得英格兰的国家债务从1694年的120万英镑暴涨到了1698年的1600万英镑。截至1815年,由于复利作祟,英国的国家债务达到了8.85亿英镑。贷款人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利润,而且通过债权得到了极大的政治力量。

银行的特许令给予了“部分准备金”计划以法律的力量,将国家的货币控制权交到了私有公司手上。英格兰银行拥有凭空创造货币的法律权利,还可以把货币附息借给政府。这样做的根据是它用自己发行的纸币购买了政府债券,而债券则是政府向银行归还本息的承诺——如今,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都用着这套伎俩。

符木与女巫的命运

17世纪90年代,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银行纸币。政府也用未来的税收收入作担保,发行了纸质符木。纸质符木便于交易,因此成了银行纸币的强劲对手。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银行纸币和符木都在流通,可以互相兑换,但是它们却没法很好地兼容。当贷款量增加时,银行纸币的发行量会随之增加;当贷款取消或者结清时,银行纸币的发行量就会减少。这便导致因银根紧缩而造成的经济萧条与货币宽松带来的通货膨胀交替出现。虽然这些纸币看起来比政府的符木纸币更健全,因为它们有“黄金的支撑”,但假如银行客户们突然起了疑心,同时要求银行偿付黄金,这种美好的假象就会被捅破。一旦发生银行挤兑,由于没有足够的黄金傍身,银行就只能关门大吉。相反,政府的符木纸币永远是可靠而稳定的货币,这让银行纸币看起来很糟糕,因此符木纸币被迫离开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