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12

第12章 操纵国王:放贷者掌控英格兰(2)

符木纸币的退出还有别的原因。当时,威廉国王的王位继承权受到了质疑。假如天主教徒重新掌权,就会禁止放贷,那么支持威廉的荷兰放贷人们就会被驱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放贷人运用他们的影响力,贬低符木纸币作为货币的价值,还把银行纸币定为国家法定货币。符木纸币被叫作“未备基金的”债务,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则被婉转地称为“已备基金”的债务。现代经济历史学家们把这次转变叫作“金融革命”。2002年,一篇在哈佛大学发表的学术文章说:“符木纸币和其他部门向债权人发行的纸币,都用未来的年税收入预期作担保,但是却没有捆绑任何特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它们是‘未备’的。”另一方面,当债务“已备”时,“议会拨出专款偿付利息,这增添了向政府提供贷款的信心”。

“符木没有担保”这个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在17世纪中期以前,符木并不需要通过税收“已备”,因为它们不是债务。符木是为货物或劳务开出的收条,持有者可以用它交税。因为交税时可以使用符木,甚至必须使用符木,它才有了稳定的货币价值。在克伦威尔发起革命前,国王不需要借债。他可以随意发行金属币和符木,用于偿付账单。哈佛大学的作者们展示了一张图表:1693年,政府所有的债务都是“未备”(也就是说使用政府符木支付)的。“到了18世纪20年代,”他们写道,“90%的政府债务都是长期债务,准备了基金。简单地说,这就是金融革命。”“金融革命”就是把政府的货币发行权交到了私有银行业者手里。

结果,符木遭遇了和女巫一样的命运——被烧死在火里。中世纪的“女巫”大多是乡村医生,用天然的草药和药剂与男性主宰的医学界、教会竞争。据估计,因为使用天然草药治疗、信奉“超自然的”宗教,中世纪有4万至900万名女性被当作女巫处以死刑。与此相仿,符木是人民的货币,与放高利贷的银行业者的货币竞争。1834年,《货币改革法案》通过后,符木棍被扔到上议院的一个炉子里的火堆中付之一炬。不过,这个故事还发生了一个讽刺性的大转折:火势很快就变得无法控制,直到把威斯敏斯特宫和议会大厦夷为平地。这是公正交易时代结束的象征,政府的权力就这样被银行夺走了。

国家货币供应的新方法

公众接受了银行业者私人发行的纸币,这得归功于苏格兰金匠的儿子,“金融之父”约翰·罗。1705年,罗出版了一系列交易手册、货币手册和银行手册。他在手册中说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哲人之石”,这是中世纪炼金学家用来点铁成金的神秘设备。罗说,通过纸币炼金术,纸张就能变成金子。他建议用一种可赎回的银行纸币创造国家货币供给,即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拿着纸币去银行兑换硬币(以金银硬币形式存在的硬通货)。比起硬币,纸币很容易增发,其发行费用也低得多。为了保证公众对纸币的信心,罗还建议银行手头要预留一定数量的黄金,以拿来支付给那些真的想兑现的人。事实上,金匠们早就通过实践掌握了其中的奥秘,知道硬币能支撑自身价值10倍金额的纸钞。所以,一家拥有10美元黄金的银行可以安全地发行并借出100美元纸币。这就是金匠发现的“秘密”,也是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说出的“秘密”:银行可以借出10倍于自己货币价值的钱。只要大众相信银行,认为自己的钱是安全的,就不会一次性提取超过10%的钱。

罗准备仿照英格兰银行的模式在苏格兰开设一家中央银行。但是威廉·帕特森掌握着英格兰银行的特许令,授意苏格兰议会中止罗的计划。罗随后便移民到了法国。不过,他的离开还有其他的原因:私生活不检点,臭名远扬,为女人卷入了决斗并战胜了对手。在英格兰,这种行为会被定为谋杀。1716年,罗被任命为法国的兴业银行行长,这让他得到了实现自己的银行理论的机会。兴业银行和英格兰银行一样,都是为了发行纸币而获得政府特许的私有银行。

罗到法国之后还实施了臭名昭著的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一种金字塔式营销方式,参与者要先付一笔钱作为入会代价,而所赚的钱是来自其他新加入的参加者。查尔斯·庞齐生活在波士顿,有犯罪前科,十分迷人。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取了600万美元。他许诺投资者,赎回回邮券就能得到400%的利润回报。刚开始,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后来他就只收钱,不付回报。最终庞氏因这个骗局被判刑10年。——“密西西比泡沫”。当时,他用大量法国政府债券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垄断着法国与法属路易斯安那之间的交易。这场交易之所以被称作“泡沫”,是因为买股票的钱大部分都来源于贷款。整个投机过程可谓跌宕起伏:1719年,该公司股价为500里弗;1720年2月,公司股价就猛涨到了1万里弗;随后,在1721年9月,股价又跌回了500里弗。投资的狂热退去,投资者们彻底破了产,罗则又一次溜之大吉。

投资者纷纷要求回报,当回报数额超过了公司预备的资金时,骗局就会被揭穿,所以“密西西比泡沫”撑不了多久。但是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另一个庞氏骗局,那就是“哲人之石”。使用“哲人之石”,就可以用“货币化”的政府债务创造国家货币供应,或者用它发行私有银行纸币。中央银行从来没有要求政府归还本金,所以这个戏法从未被察觉。如果银行业者要政府归还本金,政府就只好强征税款,惹怒民众,从而让大家发现魔术师藏在袖子里的东西。因此,狡猾的银行业者从不要求政府归还本金,而只是继续增加政府债务,吃掉大笔的利息。这笔买卖像赢了老虎机一样划算,它年复一年地为银行提供着(还将继续提供)源源不断的回报。

这种骗局成为所谓的“央行银行系统”的基础,今天的银行系统仍然是这样。私有银行获得特许令,就能成为国家第一银行,向政府提供贷款。它借出银行纸币(印刷出来的纸币),而政府用债券(还款的承诺)交换银行纸币。政府的债务永远不会还清,只会一年一年地滚下去,成为国家货币供应的基础。

直到20世纪,银行都在效仿金匠,用一丁点儿黄金储备作担保提供印刷的纸币。在“部分准备金”系统中,黄金储备的数额被一再放大。银行把自己的名字印在钞票上,再把钞票借给政府和公众。如今,尽管联邦政府接过了印刷权,但是许多国家的钞票还是私有银行发行的。在美国,雕版印刷局按照美联储的要求印制纸币,美联储只需付清印刷费用即可“购得”这些纸币。它们被称作“联邦储备券”,但其背后根本没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供人们兑换。如今的美元代表的只是一笔子虚乌有的欠债,一个影子,就像迪士尼乐园鬼屋里的那些鬼魂一样虚幻。

符木的烙印

尽管符木被从书中抹去,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它们还是在现代金融系统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股票”一词指的是某种金融证明书,来源于中古英语里符木棒的名称。最初,人们用符木购买了许多英格兰银行的股份。持有股票的人叫作“股东”——拿着符木的人,他们拥有“银行股份”——银行的符木。当年曾有位股东用一根价值2.5万英镑的符木购买股票,这笔钱在当时可是个了不得的数目。这笔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银行的大股份,就这样被一根木头买走了!根据传说,纽约金融区华尔街选址于此,就是因为当年的华尔街曾有棵硕大无朋的栗子树,能为新生的美国证券市场提供符木棒。

股票起源于中世纪,是在禁止高利贷和附息贷款时筹措商业资金的一种方法。在中世纪的欧洲,银行由市政府或者当地政府经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为风险事业提供资金。这些市政府的银行机构规模大、力量强、效率高,用尽全力与放贷者的私人银行作斗争。欧洲的贷款银行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法国革命政府被迫向国际银行业者借款,为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提供资金,让法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在美国,各银行为了争夺控制权争斗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起了一家垄断私有银行为止。今天,美国的银行系统并不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是在19世纪时,支持和反对美国银行的斗争决定了美国政局。这将把我们带回杰斐逊的时代,当时杰斐逊怀疑外国势力想对美国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