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53

第53章 彻底崩溃:银行的暗地破产(1)

巫师尖叫道:“看看你做了什么!我马上就要化为乌有了。”……话音未落,巫师便化为一滩棕色的物体,落在厨房地板上。

——《绿野仙踪》“找寻邪恶巫师”

债务泡沫破裂的迹象日趋明显,而一旦它真的破裂,建于其上的私有银行帝国也将随之倒塌。为了避免这场金融灾难,华尔街的巫师们和他们的欧洲同僚将希望寄托在了孤注一掷的方法上,其中包括规模巨大的衍生品泡沫。这一泡沫撼动着本已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2004年2月,伦敦《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名为《暴雨欲来》的文章中发出警示:全球顶级的银行正深陷于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之中,殃及整个领域的系统崩溃一触即发。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1998年长线资产管理崩溃之前的情况。当时“随着俄罗斯的违约,金融赌注一发不可收拾;金融市场陷入疯狂,而规模甚大的对冲基金——长线资产管理必须在美联储的命令下由银行家出手挽救”。

从那之后,美联储就持续地在暗地里援助银行。约翰·赫弗在2002年的一部著作中写道:银行体系其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便步入破产了。存款与借贷产业与几乎所有大型的得克萨斯州银行一起步入崩溃,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1989年,美联储默默接手花旗银行;其他大型银行被安排强制并购;暗箱援救借助美联储的借贷机构施行;而银行的审查者被要求无视不良贷款。这些措施加上鲁莽冲进衍生品市场及其他投机形式的举措,让银行勉强维持着具有清偿能力的表象,而实际则正摧毁着美国金融体系中残存的一线希望。

大型银行因为大型赌局的失利陷入困境——第三世界国家债务纷纷违约,大型企业宣布破产,而大型衍生品交易则押错了赌注。就像安然公司破产时那样,根深蒂固的经济疲软被虚假的会计账目掩盖,制造出了“具有清偿能力的表象”。赫弗在其著作中写道:

美国银行——特别是衍生品交易的巨头们,是这场赌局中的主要玩家。他们手握面值数万亿美元,但其实分文不值的欠条——衍生品、估价虚浮的资产和收不回的债务。这些都以面值计入其账簿,因此看起来仍具清偿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僵尸”这个词被用来指那些有着生命迹象但其实已经没有生命力的银行。

1984—2002年,银行破产伴随着一波合并与收购浪潮,从而使银行数量减少了45%。最大的七家银行合并为三家:花旗、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赫弗在其著作中写道:

这些银行合并的结果是诞生了一系列更为大型且破产困境更为严重的银行……全球金融体系都曾上演过类似的戏码……全球名册里还包括两大专门吹大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都擅长将抵押品转化为有抵押品支持的证券;而美国房产泡沫一旦爆裂,这些证券都将化为乌有。

“僵尸”已占领了其庇护场所。2002年,有传闻说美国第一银行将收购大型“僵尸银行”摩根大通。(这场合并实际发生在2004年。)赫弗在其著作中写道,“这场并购非常可笑”,因为从账面来看,摩根大通的资产是第一银行的两倍,“但是让摩根大通不可避免地倒台,白宫/美联储救火队显然无法接受”。

2004年2月,在一篇名为《账簿串烧:美国银行是大赌场》的文章中,迈克尔·爱德华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写道:

美国银行正深陷“烟幕和镜子会计”之中,它们互相合并从而掩盖其“纸资产”簿记的衍生品损失。

……公众受到欺骗,他们认为美国银行仍有偿债能力,因为他们的股票“纸”值仍有“进账”。如果美国市场当初没有被操纵,美元将会与整个美国经济一起在一夜之间崩溃。

……美国银行(以及大部分世界银行)的巨额亏损被价格错定的衍生品掩盖了。从中产生的问题是,这些亏损不必向股东汇报。所以,从现实来看,众多美国银行实际均已破产。这意味着美国银行现在完全就是一出庞氏骗局,它们将一家账户持有人的资产或存款支付给另一家账户持有人。

……将甲的钱夺来付给乙最终不会奏效。每一出庞氏骗局(非法“金三角”骗局)通常都会因投资者全部蒙受了巨额亏损而瞬间崩溃。美国银行账户持有人即将认识到这一点。

私有商业银行业业已过气?

根据这些评论人士的看法,银行的纷纷破产不仅是个人管理不妥及不自量力的结果,也标志着庞氏骗局无可避免的终结。在美元还在金本位体制中时,银行必须面对周期性的银行“挤兑”,因为银行没有足够的黄金来完成其所有交易。20世纪初期,美联储的组建是为了提供后备资金,从而避免挤兑。而这项举措在施行20年之后迎来了近代史上最为惨烈的大萧条。金本位随之被弃,越来越大的债务泡沫开始席卷整个体系,导致了如今面临的衍生品和房产危机。这些泡沫一旦爆裂,唯一的出路可能是再一次改变游戏规则,就是廖子光教授所谓的“哥白尼式大转变”。

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格特曼,是另一位认为现在的银行体系早已失去用处的学术人士。他在1994年的一篇名为《信贷资金如何构建经济体》的文章中写道:“现在这种构架的银行可能正日趋淘汰,它们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可以由其他机构更有效地达成。”他还写道:

美国银行在过去的20年里被各种不利的发展趋势冲击着。它们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接收存款并发放贷款,正面临着监管更为宽松的其他机构的挑战。面对它们资产负债表的账目上资产与负债的双重流失,银行必须找到新的盈利机会。……尽管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的浪潮中幸免于难……但它们依然面临着监管宽松的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它们是否能够阻挡退休基金、共同基金、投资银行和其他从我们的金融体系“市场化”中获益的机构进军市场的步伐,这点很让人怀疑……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改革让其他人也能以低成本获得并处理数据。贷款人和借款人都已不再需要银行。双方都发现,直接合作更具吸引力。

他写这篇文章时,数百家银行在取消对发展中国家、农场主、石油钻井商、房地产开发商和“艺术家”的巨额不良贷款的收购之后纷纷破产。面对激增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被迫清算其资产并收紧信用条件,从而导致了信用紧缩进而限制了经济发展。银行也面临着诸如养老金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日益壮大的投资池的竞争。银行用以应对的方式是从其原先的核心业务——借贷转向易套现的以证券形式出售的大额债权。商业银行业务正受到侵蚀,因为公司不再借助贷款融资而是用证券融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原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人存款者免遭损失,结果却背负上了大相径庭的使命——援助陷入困境的机构。格特曼认为:“这种关注焦点的转变,直接使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1984年开始遵循‘太大了以至于不能让其崩溃’的政策,结果便是政府干预的代价愈来愈大,而现在殃及了整个金融体系。”

投资银行界岌岌可危

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借贷业损失了原先可得的收益,就必须拓展至投资银行业以维持其利润。1999年,禁止同一家机构同时从事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弃,推进了这种业务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包括公司筹资、并购、代理交易及银行自营账户的贸易。然而,尽管银行功能得到拓展,盈利却持续踌躇不前。波士顿咨询集团2002年公开的一份名为《压力之下的利润增长》的出版物中写道:

随着经济下滑的影响继续侵蚀着公司利润,大型商业银行——无论是全球性的还是地区性的银行,都面临着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与日俱增的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的压力……国际性的投资银行正激烈地争夺着商业银行传统上的公司业务。此外,商业银行逐渐发现,其公司客户现在正转变为其对手……如今的公司……更多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银行业务需求……

近年来,许多商业银行收购了投资银行,从而寄希望于获得新客户……但是……商业银行的收入因为合并与收购、资本市场和贸易活动而下滑,而且交易成本总是在攀升。

根据2006年6月《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中的报道,即使银行贸易部门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投资银行的整体股价仍在下滑。显然,这是因为投资人士怀疑银行的收益是凭借借贷资金推升的,而且他们害怕涉及风险。

与此同时,银行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逐渐被不断谋取利益的要求取代了。正如第18章中曾指出的,投资银行的大部分利益来源于自己的贸易收益,而非服务客户。根据威廉·汉默在《货币:是什么,如何运作》一书中的观点,美国前十大银行持有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一半左右。这些被称为“货币市场银行”或“货币中心银行”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它们都是大型的综合性银行,整合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然而,它们所有的业务中,仅有一小部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银行业务——接收存款、提供支票服务以及客户或小型企业贷款。汉默将其主要业务归纳为四大类:

1.投资组合业务——银行自身资产的累积和融资,银行通过低利率借贷资金并收取溢价出售所购得的资产获得。

2.公司融资——公司借贷及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