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54

第54章 彻底崩溃:银行的暗地破产(2)

3.配售——银行自己的证券的出售,包括国库券、市政债券和欧洲美元存单。

4.交易——大规模做市。

我们曾说过,做市商是主要参与无担保沽空的玩家,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欺诈的行为。(参见第19章。)协助将无担保沽空丑闻公之于众的帕特里克·拜恩曾表示,大型投资银行的利润中多达75%可能来自于其作为“主要经纪商”的角色。他认为这种称谓是股份借贷业务中创造的花哨说法,其实就是将同一份股份租借若干次。股份“被租借”是为了卖空。根据《福布斯》的一篇文章,“主要经纪商”系指“为满足对冲基金提供的业务,特别是为对冲基金借贷证券,从而可以施行其贸易策略”。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冲基金就是一群合谋的投资者联合起来收购公司、榨干公司的资产、在衍生品交易中投资、操纵市场,并以其他方式为他们自己牟利,而付出代价的则是公司的员工和小型投资人士。

开展这些可疑业务的大型货币中心银行,恰恰也是那些必须周期性地获得美联储和政府援救的机构,因为它们“太大了,不能任其崩溃”。而这些银行与我们一般认为的银行业务关系甚微。它们“太大了,不能任其崩溃”仅仅是因为它们掌控着巨型的庞氏骗局,整个经济体都被牢牢囊括其中。它们创造了危险的衍生品泡沫,赚得了数十亿美元的短期收益,但在此过程中摧毁了金融体系。超大型银行间的同谋降低了衍生品交易的风险,但这非但没有让更大层面的群体获益,反而伤害了小型投资者以及“秃鹫资本主义”掠杀的新兴企业。受益的是跳蚤,受害的是跳蚤的寄主——狗。

银行的秘密国有化

2007年3月,在一篇名为《太大了,无法援救》的文章中,资深华尔街交易员戴维·刘易斯发出警示:下一波大型银行援救将超出纳税人的能力范围,私有银行危在旦夕。刘易斯始终记得20世纪80年代银行真的“能够”倒台的情形。他说,“太大了,不能任其崩溃”的观念是20世纪80年代显形的,当时存款与借贷纷纷崩溃,花旗银行股价暴跌50%。1989年,议会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执行法案》,试图用纳税人的钱挽救存款与借贷业务。花旗银行的股价也偿清了其损失。随后,1991年,一家名为所罗门兄弟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在被发现虚假竞标美国国库券且纽约美联储主席宣布其不再可以参加国库券拍卖之后破产。沃伦·巴菲特的公司拥有所罗门兄弟12%的股份,其与时任财政部长的尼古拉斯·布莱迪严正交涉。随后,所罗门兄弟获得了援救。刘易斯说,从那以后,“太大了,不能任其崩溃”变成了标准条款:

如今时隔16年,楔形薄边缘已完成使命,这一轮回已经完成。金融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已被国有化了。信贷评级机构……将默认政府会支援大型金融机构……但就算美国的纳税人再万能,这种支援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导致长线资产管理崩溃的衍生品交易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以同样的方式导致摩根大通倒台的衍生品交易将会是多大的麻烦,要知道,摩根大通涉及衍生品交易的价值高达62.6万亿美元!货币监理署的官员表示……涉及衍生品交易的62.6万亿美元背后作为支撑的,仅仅是价值1.2万亿美元的资产……谁来填补这个鸿沟呢,美国纳税人吗?我们现在是否愿意无视社会和谐(或者仅存的一点社会和谐),不遵循社会保障的承诺和其他“利益”的承诺,只为了让那些对投资组合管理不善的银行得以存续?顺便提一句,在这样的时期,那些社会上流人士正享有着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税收减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价值1500亿美元的经济援救引发了一场经济衰退,也让老布什未能连任。我很难想象,1万亿美元或者5万亿美元的经济援救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如果某些市场干预计划失利从而产生诸多问题,那该怎么办?是不是寄希望于美国纳税人援救一项暗地里进行的计划从而让金价维持低位?或者是油价?更切中要害的是,美国纳税人有没有能力伸出这个援手?……如果需要支援且这种支援能在这些条件下获得,那为什么有人想要买美国国债呢?

如果金融业确实被国有化了,如果我们纳税人正在买单,我们可以并且应该要求有一个为纳税人利益而服务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与纳税人意愿相悖的体系。

银行的系统性破产

被认定为“太大了,不能任其崩溃”的银行只是少数。虽然只有这些少数的银行有权获得纳税人的援助,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运营的银行都在步入破产。我们曾提到过“破产”的定义:“没有能力偿还债务;资不抵债;负债的金额超过所持有资产的合理市价。”穆瑞·罗斯巴德在一篇名为《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的文章中是这样阐释这个问题的:

存款者认为其存款账户跟仓库收据是同样性质的。如果他们在旅行之前将一把椅子寄放在仓库里了,他们就预期在出具收据时随时能拿回这把椅子。不幸的是,虽然银行确实可以与仓库相类比,但存款者被这个体制欺骗了。他们的钱根本不在那里。

诚实的仓库确保交付给他们的物品存放在那里,在储藏室或者地下室里。但银行的运作方式大相径庭……银行赚钱的方式是真的凭空造出钱来,如今是专门存款而非银行票据。这种欺骗或伪造被冠冕堂皇地称为“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即银行存款仅以一小部分其承诺持有并赎回的现金作支撑。

在1913年以前,如果一家银行的众多存款人同时提现,银行将会资金短缺随后不得不歇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美联储出台法案维系银行体系,允许陷入困境的银行向美联储“借”款。美联储可以当场通过向一批精选的银行发售政府债券的形式创造资金并计入其账簿。罗斯巴德认为,按理银行应该破产,而银行家应以盗用罪入狱,就像他们在成功通过掩饰其欺诈的法律之前一样。但与这种常理相反的是,大型银行确定其失误会获得挽救,因而它们放心地承担着过大的风险。反正一旦出错,自然会有政府援救。这种“道德危害”现已融入了决策的过程之中。但是,小型的企业一旦犯错失足是不会获得政府援助的。为何大型银行享有这等殊荣?在“自由的”市场中,大型银行应该和其他企业一样任其倒闭。如果它们真的是像其宣称的那样对经济不可或缺则另当别论;但这些国际性的超大型银行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和资源为其自身牟利,小型客户、小型投资者和小国家为此付出了代价。

相比现在供养并维系寄生虫般的银行体系,我们有更为有效的方式获得我们所需的银行服务。也许是时候把大型银行从美联储的围裙带上解下来,让它们自己去应付其宣称坚信的自由市场力量了。在没有“救火队”、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政策小组和美联储联手的情况下,一些大型银行将会很快步入破产境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破产的银行划入破产管理,这是一种破产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法院指定的托管人的重组避免遭到清算。当一家银行被划入破产管理,托管人就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这个联邦政府机构。作为援救破产银行的回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权选择将银行资产视为公有。为何这可能不会如预测的那样成为更大群体的灾难,而且甚至可能会对公众有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六部分进行探讨。

金融风暴前的未雨绸缪

我们怎样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以及我们的资产?与艾玛阿姨一样,市场“熊市”的信徒警告人们快速躲进地下室。他们认为躲避即将到来的金融风暴的方法是抽离美国股市、货币市场和多余的住宅房市,转而投资金、银、稀有金属股、石油股、外股和外汇。关于这一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不错的书籍和金融通讯稿。

那些末日情结严重的人甚至有更过激的看法。他们主张囤积罐头食品、干货、饮用水和用来培育和播种的有机种子;投资于水质净化、光源以及不用借助功能插座的火炉和加热器;在家里的保险箱里多放点现金以免银行突然关门大吉;储存点金币和银币以免纸币变得分文不值。他们建议在屋后开垦个花园,水培的花园(把植物种在水里)或是窗槛花箱式的花园,或者参与当地社区农场工程。他们注意到其他国家面临金融崩溃的民众要比美国民众更为有备无患,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小花园,他们以物物交换的经济形式生存了几百年。美国人需要学习、形成群体并勤加练习从而为金融崩溃作好准备。同样,关于这一话题我们能找到许多不错的网站。我们将在第36章中探讨社区货币的选择。

上述均为金融崩溃发生时审慎的选择;但我们的金融童话会迎来更为愉快的结局——金融体系会在崩溃之前获得拯救。我们可以把地下室准备好,以备台风来袭时可以有地方躲避,但屈服于对稀缺性的恐惧就等于是让邪恶的巫师得逞,让垄断联盟再一次卷走所有的房产和股票交易。那么我们的美国梦,在《独立宣言》和宪法中所承诺的在这片机会均等的土地上所有人享有的自由与公正将会怎样?讽刺的是,我们的经济梦魇实际上是建筑在完全的幻想之上的。我们被欺骗着相信我们已债务缠身,其实“债务”早已被“信贷”预支,它们始终都是属于我们的财产。当从华尔街巫师的魔法罐中开始不断有麻烦冒出来时,善良的女巫已盛装以待,期待我们回想起自己的魔法拖鞋并得到其中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