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这个灯红酒绿繁华热闹的世界名城,一下子展现在苏小明的面前,一切都那么新鲜。然而,她并不激动。她只隐隐约约地觉得,一切的一切,命运似乎早就安排好了。
出国前,每每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出现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香榭利大街、凯旋门等等举世闻名的各种美丽建筑,顿时会有一种向往的心情。可现在亲眼看到了,却觉得也不过如此。其实那是因为她无心欣赏这些名胜古迹。她的心思全投放在“如何在巴黎生活下去”这个最迫切的问题上。
她暂时客居在小姐姐的家里。小姐姐有两个孩子,这对年轻的妈妈来说,负担已经甚为沉重;姐夫是做激光摄像工作的,自然也十分忙碌。总之,姐姐姐夫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照、陪伴苏小明。生活的路子必须由她自己去走,去闯。
首先要解决的是过“语言关”。
小姐姐为她找了一所“法语学校”,带着小妹妹去报名。小明学的是初级法语,每学季为3—4个月。需交学费2000法郎(相当于2000人民币)。这笔费用,由小姐姐负责支付。
苏小明急于学成法语,希望多上课,多听课。但是法国人的假期多、节日多,上课的时间常时断时续,使她难以如愿。
她学语言学得极为刻苦,每天晚上朗读、书写、查字典,经常要熬到深夜。在家里,姐姐、姐夫,甚至孩子们都是她的老师。有空就同他们讲法语,学法语。有时,一边帮姐姐做点家务活,也要学几句法语,任何机会都不放过。
这个法语学校的教室可能比较紧张。上课时没有固定的教室,今天在这个教室,明天又换另外一个教室。上这一堂课时通知下一堂课的上课地点,如同打游击战一般。这就苦了苏小明了。因为她的法语水平低,听讲能力更差,老师讲的法语,她时常听不明白,而同学中又没有懂得中国话的可询问帮忙。因此,她经常听不懂或者听错了,到第二天去上课时,往往找不到教室,在学校里急得团团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东询问西打听的,等找到了教室,人家已经上了半个多小时的课了。为此,她十分焦急苦恼。她向小姐姐诉说此事,可小姐姐也不能每天都陪她去上课呀。
小姐姐为她介绍了一位熟人曾先生。他在中国时曾为中央首长开过专机,为人热情。
“小明你学法语心切,但千万不要着急,学语言得有个过程。”曾先生对小明说,“我介绍一位女朋友给你,让她抽空帮助你。”
“她是准呀?会不会太麻烦人家?”
“这位小姐叫严洁,她是沈醉先生的侄女儿。她是个孤儿,热心助人。她是从台湾来的,已经一年多了,她的法语比你强。有她陪你,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了。”
“那就太谢谢你了。”
严洁很快也转到这个学校来了。她天天带着小明去上课。她们俩成了好朋友。
严洁大苏小明7岁,她如同姐姐一样关照着小明,课上课下辅导小明,从不惜时间和精力。每每两人在一起,便找一些话题用法语对话。小明学习上很虚心用功,进步飞快。不久后,小明便能比较流利地同别人讲法语,听力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严洁在巴黎的生活是自立的。她的表姐也在西欧,是一位修女。但她并不接受表姐的资助,而是靠自己挣钱,自食其力。她半工半读,课余时间为人家裁剪缝做衣服、洗熨衣服,是个不错的裁缝。她的收入还可以,足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日子过得挺自在。
“严姐,我很羡慕你能自食其力。”小明说。
“你也可以试一试,找份工作做。”严洁说。
“可是我能做什么呀?”
“你可以发挥你的特长嘛。”
“我的特长是唱歌。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吗?”
“会有的。不过,不要着急。我来帮你找找路子。说实在的,在西方世界,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以自立为荣。尤其是从我们国家和东方各国来的年轻人,全都要打工,自己养活自己,才能长久立住脚跟,才能闯出自己的前途……”
“你说得很对。我总不能老是让姐姐为我操心。我也要自立,我也得赶快找份活儿做才是。”
“不不。你还是要找份合适的工作。例如,到电台电视台演唱,参加什么演出队,或者录制唱片什么的。”
“有这样的工作当然好。可哪有这么容易呀?”
“我的朋友很多,总会有机会的。在法国的中国人很多,做各行各业的都有。你耐心等待。”
“小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一天,严洁兴奋地给苏小明来了个电话,“我的一位朋友林老板要请你吃饭。”
“请吃饭?”小明感到奇怪,“请我吃饭,是什么好消息呀?找也不是没有见过宴席?”
“这不是一般的吃饭。这位林老板答应帮助你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太棒了!”严洁把林老板带来见苏小明。他们在一起用餐聊天。林老板告诉小明说,他正在考虑如何同她合作,做点事情。小明十分感激。
林老板也是个年轻人,是从柬埔寨来的华侨。他小时候在香港呆过,后来到台湾上学。他父亲在巴黎开了一家当地最大、最豪华的中国饭店。他自己也开了个较小的饭店,在巴黎还做各种生意,自立谋生,是个年轻有为的实业家。
“我打算创办一个唱片公司,希望你能合作?”过了几天,林老板给苏小明来了个电话。
“当然。我很愿意。”小明回答,“你有什么具体打算?”
“我想在新加坡为你制作一盒带子,在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发行。通过这盒录音带,可以让中国的听众知道你在巴黎的学习和艺术生活。我也可以借此与大陆建立联络,为我以后的事业打基础。”
“你的想法很好。我会努力做好一切准备,和你合作好。”小明明白,林先生想通过她作为纽带,与大陆建立贸易合作关系。
经过双方协商,林先生为地上学支付学费,每月还付给她5000法郎作为报酬,为她租了有三间卧室又有一个大厅的一套公寓住房,还负责提供演出服装。为期一年半,条件相当优厚。
姐夫带着小明到巴黎的律师事务所和林先生签了合作协议。
但是,合作的开始就遇到了一些难题。林先生拟在新加坡制作录音带的计划未能实现,因为新加坡有规定,持有中国护照的人在新加坡只能停留两三天,根本无法做完所有的合作业务。
“你能不能改变制作录音带的地点?”苏小明主动建议道,“例如,与大陆的音像公司合作?”
“可以考虑。我与大陆不熟悉,你有什么路子?”林老板问。
“广州的太平洋音像公司行吗?”
“可以。”
“那我给他们打电话。”
苏小明很快为林老板与太平洋音像公司的合作打通了渠道。双方商定,利润对半分红。
林老板很快从台湾请来了一支乐队,与苏小明合作。所有歌曲的配乐,由太平洋音像公司负责。主持这个带子的导演制作业务的是著名的歌唱家任桂珍的妹妹任桂琴。她对苏小明极为关注、热情,因此,各方面的合作相当顺利。
林老板选择了一支优美的美国曲子,请太平洋音像公司根据苏小明的要求,填写了一首反映小明在巴黎生活学习情况和思乡心情的歌词。为此,小明甚为高兴。这个作法十分切合她的心意。
这首歌的歌名叫《我在巴黎》。
经过配乐,排练,正式录音开始了。
柔美、轻快、抒情的歌声在录音棚里回荡。
当我漫步在秀丽的塞纳河畔;
仰望着巴黎的美丽风光;
眼前仿佛出现了;
家乡那潺潺歌唱的小溪;
林老板又从台湾拿来了《三百六十五里路》、《我找到了我自己》和《梅兰,梅兰我爱你》等校园歌曲。太平洋音像公司也提供了《让我再看你一眼》等抒情歌曲。
录音工作的筹备,从1986年春节前后开始。苏小明拿到所有的歌曲时,已经是这一年的夏天。这期间,她数次往返于法国与中国之间,其辛苦与劳累,自不必多说。但她毫无怨言,她认真地投入了精力和心血,决心把这个出国后的第一盒录音带唱好,制作好,不辜负祖国的期望,不辜负听众和林老板的期望。
她时刻怀念着故乡和亲人、朋友和听众。这一年的春节之前,她主动给中国广播文工团的好友姜昆打了个长途电话,希望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活动。姜昆马上向领导请示汇报。晚会的负责人立即表示同意,很快给苏小明安排了独唱节目,为小明与祖国亲人及听众重新见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与林老板合作过程中,苏小明正在巴黎的音乐学院读书。因为学习方式十分自由,所以,苏小明只要向老师打个招呼,请个假,便可以不去上课。1986年初的春节前夕,小明刚上了几节课,便请假回到中国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林老板为人不错,为苏小明在巴黎的事业能够较顺利地打开局面提供了首要的方便条件。对此,苏小明很是感激。她是个知恩报恩的人。后来,在林老板与中国大陆的一些生意交往中,苏小明主动地为他做了不少联络工作,为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帮了他不少忙。
由林老板投资,由太平洋音像公司制作的苏小明的这盒录音带,于1987年春天制作完毕,正式投向市场,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好评。
继第一盒录音带出版之后,苏小明又陆续演唱录制了一些唱片和录音带。1992年由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苏小明——为你献上一片真情》的录音带,在听众中引起了颇大的反响。
艰辛的音乐学院生活
“你应该去考音乐学院了。”在法语学校上学时,有人劝苏小明说,“你再不能拖时间了,不管从年龄上来说,还是从你出来的目的来说,都应该抓紧。”
“你说得有理。”小明点点头,心里却极为为难,“可是,我的法语水平现在还不大行呀?”
“这不怕,一边上音乐学院,一边继续学语言,互不影响。”
“那么就去试试。”
苏小明过去在海政文工团时,在《军港之夜》唱响之前,一直被定为女中音,在合唱队的低音部当个普通演员。的确,她的音域并不宽广,但是她的音色很美,很有特色,这就是她能够成为独唱演员的基本素质。可是她从来很少练过美声唱法。在中国时,主要时间和精力均放在训练通俗唱法上。要考音乐学院,首先得过美声唱法这一关。
她开始做准备,练习美声唱法,向从中国去巴黎留学的音乐学院学生学习,请他们指点;听录音带和唱片,从中模仿,吸取营养。她进步很快。
正式考试的那天,是两位朋友陪苏小明去的。她演唱的歌曲是冼星海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难度很大。由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亲自弹钢琴伴奏。小明演唱得很成功,很出色。高个子、白头发的老院长高兴慈祥地对小明说:“你的乐感很好,音色不错,可以说属于次女高音。”
基本过了“语言关”后,1986年1月,苏小明较为轻松地考上了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她考的是个插班生,一进学院的门便上二年级的课程。
音乐学院里有不少中国学生,他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时常一起聚会,也不时组织松散性的演出团队到处去演出。不少同学是半工半读的,一边上课,一边做生意,尤其是已经结婚成家的同学,更是以社会职业为主,学音乐艺术为辅,靠当职员、打工或做生意来养艺术。
“听说在歌剧院当普通演员,工资不高,可住得不错。他们主要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呀?”有一回聚会时,苏小明问同学道。
“也做生意呗。”同学答道。
“做什么生意呀?”
“白天贩卖大白菜和其他青菜蔬菜。晚上演出。”
“大约能有多少收入呀?”
“月工资一万法郎左右。但要租一套好一些的公寓住房,便得花去六七千法郎。其他的生活费用,就得靠做生意或打工的收入了。”
“实在不容易呀!”
“可不是。”
苏小明的声乐老师加利斯先生,法国人,中等个头,性格开朗爽快,直言快语,从不做任何掩饰。他已经收了两个中国学生。一个是来自南京音乐学院的刘新更,另一个是来自北京音乐学院的陈苏。
“欢迎你!”加利斯先生热情地同苏小明握了握手,“希望我们能合作好。”
“我的法语还讲得不好。”苏小明有些担心地说。
“不要紧,你慢慢地说。”
“我会努力的。”
“很好。”
钢琴老师叫格兰特,是一位善良的法国中年女人。
苏小明和两位老师相处十分和谐,前后共事达四年之久。老师教得认真、耐心、细致;苏小明学得虚心、刻苦、勤奋。当然,有时免不了有些矛盾冲突和误解。
有一次上课时,苏小明正在演唱练习曲。加利斯教授指点她时,说的一句法语,小明没有听懂,而旁边的几位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同学却笑了起来。小明一时甚为尴尬,她以为老师说她没有唱好,笑话她了。
“去你的一边去吧。”小明火冒三丈,抓起书包,把教室门一摔,冲出门外去,“我不上了。”
“苏!你怎么啦?”钢琴老师格兰特急忙追了出来。
“老师和那些同学干嘛捉弄我?笑话我?”
“不,不。你误解了。老师没有取笑你。”
“那为什么同学们取笑我时,老师没事似的?”
“不不,你想错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你没有恶意。快回去,回去继续上课。”
苏小明个性强,自尊心强,像一个要强的男孩子那样,很不愿意听别人说她不行的话。她样样事情都要做得很好,自己才满意,她也总是相信自己能做好,并努力去做好。在人们面前,她也从不示弱。即使内心很痛苦,她也不轻易流露出来,还时常会装出一副欢快轻松的笑脸。
完成四年级学业后,要升五年级时,必须经过一次严格的考试。合格了,才能继续升学。这是高等音乐师范学院的规定。
不料,面临考试时,苏小明得了一场病,整整一个星期躺在床上起不来,更是没有好好吃过东西。她精神恍惚,睡眠极差。
“能不能不考试呀?”小明有些灰心地说,“算了,不上了,学到四年级就得。”
“怎么可以呢!”她的一位女友劝说她道,“不管怎么样,你都应该参加考试。不继续升学,太可惜了。”
她的女友陪她硬挺着疲乏孱弱的身子来到学院。没想到,刚到学院的大门口,一反胃,吐出了好些酸水。她头晕眼花的,几乎支持不住了。
钢琴老师格兰特见她的学生病成这个样子,心疼得不得了,便急忙跑去向学院求情,希望免去苏小明的考试。校方明确地回答:“那怎么行呢?”
老师和同学们都过来问候苏小明,给予关注和慰藉。
见小明非考不可,加利斯教授便走过来为她打气。
“他妈的(法语中骂人的话,相当于中国话‘他妈的’,但这是好意的)!”加利斯教授高高抬起大手往下猛一劈,“祝你好运!”
每每在他的学生临考之前,加利斯教授总是习惯性地骂这句话和做这一手势,以示他的关切和祝福。
苏小明坐在教室里歇了歇。她心里极为紧张。尽管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对这次考试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身体条件这么差,她担心她会支撑不下去。
“上帝呀!你无所不在,你救救我吧。”到巴黎几年的苏小明已经开始信奉天主教,她虔诚地祷告,轻易不流泪的她,这时也情不自禁地抹起泪水来,“我实在太苦了。你睁睁眼看一看吧……”
考试开始了。毕竟上帝是不存在的。苏小明陷入了极端的困境。
第一支歌是一个新歌剧的唱段。她刚唱了头两句,下面的歌词便忘了。一时,脑子里全是空白,怎么也唱不下去。
“苏,别紧张,别着急。”坐在监考席上的老院长竭力安慰苏小明,“歇一会儿,重新来。”
钢琴老师更为小明着急。她一边轻声嘱咐小明冷静些,一边用琴声不时提醒她。
“歌词原来背得滚瓜烂熟的,怎么就全忘了?”小明越在心里责怪自己,便越紧张着急。结果,重新启唱时,连第一句也忘了,再也唱不出来了。
考场上冷落了大半天。人们把目光都投向老院长,为苏小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