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5634200000012

第12章 苏小明在巴黎(4)

这位“小摊主”的中国商品,有各种景泰蓝小艺术品、檀香扇、连串茶色念珠、小首饰和清凉油等等。

“中国特产、中国特产!”苏小明起劲的喊声召来了三五个顾客,“瞧,这景泰蓝小花瓶多精美呀。买一只摆放在家里的客厅或书房,大可增添异国气氛……”

“这清凉油,芳香醒神,消暑治百病……”苏小明一会儿用法语,一会儿用英语不停地解说,同时还打开一小盒清凉油,当场表演给顾客们看,她用食指抹出一层清凉油,往自己脸上又涂又抹的,如同一位老练的小摊贩那样。由于清凉油抹得太多,抹到眼睛四周,热辣辣地,刺激得小明的眼睛又红又涩,直是睁不开,直是淌眼泪。可她仍然活跃地又说又抹地,偶尔甚至还在一些好奇的顾客的额头上和鼻孔前方抹一下,“怎样?凉爽吧?清香吧?买一盒吧?”

“很好!OK!”不少顾客点头称是。

“来一盒。”

“来两盒。”

异国他乡的游客们纷纷掏钱抢购。摊上的清凉油很快便兜售一空……

“小明,你太棒啦!”女友夸奖小明道,“你要是改行专门摆摊经商,准可赚大钱的!”

“这也没有什么难的,拉下脸皮叫卖不就得了。”小明逗趣地说,“没准等什么时候,我的艺术吃不开了,我就专门从我们国家订货运到西欧各国出售,也可以养活自己啦。”

“那时,我们合作,我当你的下手。”女友也凑趣道。

“一言为定。”

苏小明他们这个演出团到诺曼底地区演出时,接待单位的主人极为热情,特地请他们去游览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场——诺曼底海滩。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希特勒的猖狂侵略,走向顶峰后转而陷入困境之际,同盟国的美英法联军在著名的美国军事家巴顿将军的指挥下,从法国西北部面临英吉利海峡的诺曼底半岛海滩突袭登陆,与德军展开了残酷地搏战,成功地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战场。但是这个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多少美英法联军战士在此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辽长的海滩黄沙里,埋下了多少英灵尸骨,也埋藏下英灵的许多遗物。

去诺曼底之前,演员们便听到一些传说,在这片海滩上,经常可以从沙滩上拾到金银首饰、戒指、手表或其他珍贵物品……

“听说有人在这片沙滩上拣到戒指、手表什么的?”有人好奇地问导游小姐。

“有这么回事。”导游小姐微笑着点点头,“不过,也不是像传说的那样,随地可拾到,只是偶然而已……”

导游小姐这么一说,有几位好奇者便没有心思再听导游小姐的解说了……他们散在沙滩的各处,埋头去挖黄沙,挖了一坑又一坑,去寻找那个“偶然”……都想碰个好运气。

“老兄,挖到什么啦?”有人逗乐道。

“你呢?”对方反问道。

“我不是想要挖什么宝物。我是想寻找我们心中的英灵,哪怕是见到他们的一块白骨,我也会带回去作为纪念,为他们烧香拜佛,祝愿他们超世上天堂……表达我们后世人对他们为人类牺牲的崇敬,让他们在天之英灵知道人类永远记住他们!”

“你说得太对了!他们是永生的!”苏小明也很有感触地说。

“其实,也不必非得挖到什么,捧一把这里的黄沙回去,就是很好的纪念物。这片金色黄沙不就到处闪烁着英雄们灵魂的光辉吗?”

“太深沉啦!你简直是一个诗人,应该做一首诗留给英灵们,留给我们自己!”

“我们到了这里,看了这一切,每人的心海里不就已经自己写下一首无言无字的诗了嘛!”

苏小明是中途加入这个巡回演出团的。这个松散式的随时组散的艺术表演队,在法国与西欧各国已有相当的演出历史和影响了。小明进团时,发现团里已有好几位同伴也是从她原来的海政文工团来的。其中,有男高音独唱家和钢琴演奏家等等。她在这异国他乡找到了知音。

他们的团除了在法国各地演出外,还不时到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邻国去巡回演出,均受到西欧观众的赞赏。

一位男高音歌唱家独唱之后,观众群情激昂,他也亢奋异常。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他回到后台,经过一番打扮,重新出现在舞台上。

一时,全场轰动。叫好声、日哨声齐鸣。

一个身穿中国旧朝代的长袍“老先生”,手持一把二胡,端坐在舞台前部,深沉地演奏出一支中国名曲——《二泉映月》。这美丽动听的乐声,这飘飞的音符,犹如一条无形的丝线,把中国人的心和西欧人的心,顿时连结在一起……他的充满激情的琴声激动着每一颗心……

“好!中国好!”

“OK!OK!”

英语和中国话的叫好声,还有此起彼落的热烈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这位男高音歌唱家多才多艺。他不仅有好嗓子,有演奏器乐才华,还有一手精于制作高级眼镜的好手艺。他制作的一副眼镜,在巴黎市面上可以卖到3万法郎,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

一位从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出来的年轻女作曲家,演出时,弹奏二十五根弦的中国古筝,备受观众欢迎。

在巴黎当服装设计师,于1987——1988年度获巴黎时装比赛一等奖的一位中国女高音独唱家,在一次演出中,演唱《血染的风采》时,钢琴伴奏师一时疏忽,起调起低了八度。她一愣,难以拉开嗓门,可脑瓜子一转弯,干脆用低八度演唱,一直唱到结束,效果仍然不错。台下的观众还以为她是女低音歌唱家哩!

“你哪来的这个本事呀?”苏小明在后台问她道。

“佛爷显灵了。”她恳诚地回答。

“真的?”

“不骗你。我信佛好几年了。我是佛教信徒。”她说,“佛爷特灵。每天早上和晚上,我总要烧香拜佛的。我家中的客厅里,摆着一尊佛爷,设着香炉……我心中总有佛神陪伴着,每每遇到什么难处,他便会帮我度过难关!”

“她说的没错。”一对唱歌的年轻夫妻应声接着说,“我们两人也是佛教信徒。以前,我们的嗓音很一般。信佛后,嗓音渐渐地都变好了。你说怪不怪?这不是佛爷显灵?是什么呀?”

“的确如此。”其他艺友们也应和道,“我们团里,现在信佛教的已经不少了。”

“看样子,我也得信佛了。”小明也认真地说。

果然,后来小明也开始信佛教了。当然,她拜佛爷不如他们那样勤快。她信的是天主教……

其实苏小明的歌喉本来就很美,用不着佛爷帮忙。她的歌声,每到一个地方就给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

有一次,在土鲁斯机场候机室等候上飞机时,一位白人老太太走过来与她搭话。

“你是中国歌唱家。”老太太热情地对小明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你的演唱。你的歌声很美,很好听。”

“谢谢!”小明赶快起身和她握手致谢。

“你在法国定居了吗?”

“是的,定居在巴黎。”

“希望你多为我们演唱。法国人喜欢听中国歌曲。东方古国的歌很优美,有余韵,十分耐人寻味。”

苏小明在法国几年,已有很多听众。

1987年,法国电视一台开始特邀苏小明上电视台演出。每星期的一个晚上,总有她的一个节目。她演唱的多半是中国民歌。例如:《康定情歌》、《花飞花》、《花儿与少年》等等为她做钢琴伴奏的是中国在法国音乐学院留学的男生,配合相当默契。后来,法国电视二台、三台、五台也都分别请她去演出。她到土鲁斯、马塞尔等法国城市演出时,当地的电视台和法国国家电视台也总是跟着进行现场直播,观众当然很多了。

她演唱的《我要回到家乡去》、《四季歌》、《牧羊歌》等歌曲,已为法国许多听众所熟悉。她演唱时多半着中国汉族的民族服装——旗袍,因此更是给法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你穿着旗袍演出很美很迷人!”法国老太太不停口地直赞美,“你的身材苗条匀称,穿着旗袍,便更美更美!你是东方最美的女孩子!我们法国找不到像你们中国那样美的女孩子。”

“不过,我们有时很难分清你们中国人和日本人。你们长得都差不多。”候机室里围观的西欧人插话说。

“那有什么不好分别的呀?”小明说,“太好分别啦,中国女孩,腿长,个子高些;日本女孩腿短,个子矮。中国人内涵严峻些,日本人太多礼数,总爱点头哈腰的……”

“哈哈哈!”

小明的一席话,把大家全逗乐了。

在法国,苏小明除了唱歌外,偶尔也到电影圈里串演一些片子。在一部《痛苦的中国》影片中,她出演了一个中国女红卫兵的角色。这部影片描写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种种令人痛心的故事……小明扮演了红色宣传队的小报幕员。她们开着宣传车在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大街小巷到处宣传“造反有理”……她手持大喇叭,喊着各种各样的革命口号……在剧中,她表演的是“红五类”子女,是“造反派”……可在那场令人悲痛的动乱中,她的真实境遇却是完全相反的,她是“黑五类”子女,她受尽了各种耻辱和心理伤害(本文前面已经描述过)……剧中与真实生活的反差,使她更加忘不了那个年代,忘不了她的那些痛苦经历……

生活和艺术,同时在她的心中深探地扎下了根!

融人法国社会

一天,苏小明接到一封来信,这是她的一位年轻的法国朋友寄来的。信上的内容很简单,只说很想念她,希望能约见她一次,与她再深谈…回,以解他的心结……

活跃、单纯、坦诚、真挚、热情的个性,使苏小明在法国生活了没几年,便结识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中,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三教九流”的朋友)。

给她来信的这位法国男青年,是一个青年画家。他极为喜爱苏小明明快真诚好交朋友的脾气,他有什么心事总爱向小明吐露,他把他的爱情经历和挫折全向她倾诉了出来,请她帮他出丰意,帮他融化心中的苦恼…

小明约见了他。

“我在乡间写生时,遇到了一位女孩,长得极为美丽动人。我一见钟情,爱上她了。”青年画家说。

“她爱你吗?”小明问。

“她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可她又没有拒绝我。”

“既然这样,你要有耐心。爱情这玩艺儿,我经历过了,知道其中的苦味……”

“我没有接到她的信,没有接到她的电话时,心里便平静不了,感到很痛苦……”

“你是艺术家,你的感情太丰富了。另外,可能你的人生经历还太少、太短、太单纯了,容易动感情。慢慢的,你会成熟!沉着、冷静起来的……”

“不不,我是真心爱她的。”

“不!你这可能是一时的冲动。你上回不也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C小姐吗?”

“这回与上回不一样。她是个混血儿,太漂亮、太可爱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令人迷恋的女孩子。”

“不见得!再过些日子后,你再好好问一问自已,是否还会那样激动?还那样钟情于她吗?”

青年画家语塞了……

平时,这位年轻朋友的感情温度计升降幅度颇大,小明十分了解他。别人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对他都有影响力;甚至天气的变化都可以左右他的情绪。晴天时,他便来情绪;阴雨天时,他会莫名其妙地郁闷起来,情绪顿时降到了零度……在爱情方面,就小明所知,他已经历过好几次。他总在热恋和失恋中生活,作画,出艺术作品。这也是他的人生特色。他总生活在浪漫王国之中……

“我大你几岁,阅历多些,看事物也全面些。希望你听我的劝告,我是你的好朋友,才这样直言不讳。对这位混血儿小姐,你再也不要太冲动、太感情用事了。单从你一方去热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爱情这东西,和人生中的其他事物似乎也有相似之处,是不能强求的。该能得到的,一定能得到;不该你得到的,那是不能得到的……我极相信命运……爱情,得有缘分,我特别相信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这句老话……把你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到你的作品里去吧!”

“你的话很有道理,我很明白,可是我的心,总难以平衡,难以平静……不过,在痛苦中,我仍然在作画,在创作我的艺术……”

“那也好,失恋也许会给你带来好的艺术作品。有生活才有艺术嘛!”

“对,对。”

在法国一个海滨城市演出时,苏小明住在一个平民之家,与这家主人的女儿成了好朋友。

“你有男朋友吗?”小明问。

“有过。可我都不喜欢他们。”

“为什么?”

“没有味道。”

“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

“我喜欢中国男孩子。可是,我没有机会接触他们,没有机会去中国。你能为我介绍个中国男孩吗?”

“当然可以。但是,中国男孩也不见得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

“是吗?可我奉能地就感到东方男孩信得过。”

“这个想法意念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不清楚。也许是上帝暗示的。”

“太逗了……好,我一定介绍一个给你。但愿那时你能满意。”

“一定会满意的。”

这两个异国朋友闲聊着,逗乐着,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小明还有个十分投机的来自台湾的女朋友。她俩一聚在一起,便可以谈天说地,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生活中工作中,她俩相互关注和帮忙。她俩都说:“我们俩是大陆海岛两岸感情交流的一条小小的渠道,是不?”

每每小明回国探亲回巴黎时,总会为她捎带去她特别喜爱的具有大陆色彩的物品,例如印有长城、天安门等北京风景图案的T恤、汗衫和其他旅游小商品;而她回台湾探亲时,也会为小明带回去一些台湾的土特产……这些小小物品都蕴含着她俩互相疼爱的情意!

苏小明勇敢地投向法国社会生活的海洋,去游泳,去搏击。

1992年的法国国庆时,苏小明前去参加一个宴会。出席宴会的有法国前任总理贺加先生。

“我想去和贺加总理合个影。”小明对她的同伴说。

“你不认识他,你怎么去?”她的同伴问。

“有办法。我先喝两杯酒,壮壮胆。先去和他的夫人搭话。然后再过去和他握手说话。”

“好办法。”

小明刚到法国时,遇到大场面,有时也很胆怯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她的法语水平差些,与对方难以交谈,难以情感交流。但是,她还是面对现实,常常利用参加各种聚会的机会,练习法语对话,勇于实践。她的办法是抽烟和喝酒。在一些鸡尾酒会上,她点起支烟,端起酒杯,喝了两三杯酒之后,便有一种兴奋的情绪,便有一种想和人说话、攀谈的欲望。她主动与先生夫人们搭话,没话找话说,勇敢地去接触不认识的人……慢慢地,习惯了各种交际方法,法语水平也提高了,在各种鸡尾酒会和沙龙聚会中,她应酬自如,常常成了活跃分子,成了聚会的中心……

喝过两杯酒,抽过两支烟,小明便要去和贺加夫人搭腔。

“行吗?”她的同伴担心地问。

“有什么不行呀?”小明说,“法国总统早就邀请过我。与法国总理交个朋友有什么不可以呀?”

“法国总统邀请过你?什么时候呀?”

“1980年,在中国。”

那时,法国总统德斯坦访华,在法国驻华大使馆设宴招待中国朋友。苏小明也是被邀请之列。那时,小明很年轻,才在歌坛上崭露头角,还没见过世面。到了法国大使馆,没见一个熟人,心里总没个着落。在那个鸡尾酒会上,她不知怎么办。突然,她发现总政文化部部长刘白羽也来了,便急忙跑过去找刘部长。紧跟着他,把他当作保护神似的,就差没拉住刘部长的衣角……

“我去一下洗手间。”刘部长说。

“你快点回来。”小明说。

“这是中国海政文工团的独唱演员苏小明小姐。”刘白羽部长把苏小明介绍给法国总统。

“欢迎你到法国去,带去你美好的歌声。”法国总统握着苏小明的手。

“谢谢!我会去的。”

法国总统的这个应酬性的邀请,一直烙刻在年轻的苏小明心上。这也许也是她后来想要到巴黎上音乐学院的潜在原因之一吧。

小明大大方方地端起酒杯前去同贺加夫人碰杯,搭话。

“你好!能见到您,很高兴。”接着,她主动过去同贺加先生握手。

“您是?”贺加先生十分客气礼貌。

“我是中国人,是歌唱演员,在巴黎定居了。”

“欢迎,欢迎。来巴黎多少时间了?”

“六七年了。已经加入法国籍。”

“太好啦。那我们都是法国公民。”

“是的。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可以。您问吧。”

“您还想参加下一届竞选吗?”

“当然。”

“那好,到时我投您一票。”

“太感谢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