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盗王的管理哲学
5638500000006

第6章 严格盗 ——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1)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海盗是要天天抢劫的,其实不然。在茫茫大海中,海盗遇到商船或对手的机率是十分小的,在没遇到敌人或商船时,海盗们过的是在海上“看风景”的日子。用现代的语言说,海盗们“创业”的日子是有限的,而“守成”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

在任何时候,“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是任何一个组织或团队都面临的难题。当一个企业在商海中异军突起的时候,会令许多人刮目相看。但是,企业在维持了几年后,又销声匿迹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轨迹。在创业时期,创业者凭借着冒险和机遇获得了成功,而在守成期,胆大和机遇就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了。海盗船做为一个组织也是这样,在太平无事的日子若真是出了事情,那就一定是大事情。想要在这段时间内不出事,那就要看海盗王的管理工夫了。海盗王通过自己独有的智慧制定了种种使海盗们安分的制度,这些制度是海盗王实行管理的唯一有效手段。

1.管理只靠制度

在每个海盗船上,海盗王都会根据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对于海盗王而言,管理这些异常残忍和凶狠的海盗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用“人性”来管理是毫无成效的,海盗王只能靠铁一般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因此,海盗船上任何人都不讲人性,以情感人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会存在。

在某些时候,海盗王可能会根据个人的好恶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而采用各种管理技巧或利益来拉拢海盗们,但是绝对是在不影响大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

制度是管理海盗的唯一有效方式

海盗船上有铁一般的制度,这种制度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一方面,海盗们只要一上海盗船,他们的天性就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船上,他们是不受任何东西所束缚的,他们是无比的自由的。于是,他们开始蔑视任何人和任何事,而且他们又会对那些想用某种工具或思想束缚自己的行为深恶痛绝。在任何海盗船上,没有人可以说服其他任何一个海盗要跟着自己打拼一辈子。他们那种傲慢无羁、叛逆的个性让海盗王伤透了脑筋。靠人性,通过讲人性的方式对这种禀性的海盗们进行约束力是毫无任何意义的。所以,靠死的而且能代表大家共同意愿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他们是每一个海盗王必须要做的事情。

海盗船上的规章制度是代表大多数海盗的意愿的,因此,在这些制度面前,任何一个孤立的海盗是无任何反驳余地的。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在船上已经成为一个“法”,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效力。除非是所有的海盗联合起来一起违反才有可能会推翻这些制度。但是,每个海盗都是自私的,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谁都不愿意为自己并没有违反的制度去质疑它的合理性。更何况,在利益分配方面,那些规章制度是的确对他们有利的。

另一方面,海盗王从成为王的那一天起,许多海盗都以为海盗王的权力是无限大的。而这些规章制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海盗王的许多行为,这就让海盗们可以放下心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海盗的一切行动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海盗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以确保海盗王权力的正确行使。

在以往的海盗船上,管理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与之相近的概念就是管人。海盗王的管人经验从海盗船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

海盗的产生可以追塑到16世纪初,在当时的加勒比海上有个外号称“黑萨姆”的水手,他带领的船称号为“维达号”,而当时的“黑萨姆”就是最早的海盗王,历史称其为“海盗王子”。自“黑萨姆”成为船长的那刻起就对如何管理船上的海盗,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为自己效力而劳费心力。

在16世纪初的时候,加勒比海上起了一场百年罕见的飓风,当时在海域上至少有十几艘载满黄金珠宝的西班牙大商船葬身海底。而任何一艘船上的珠宝都可以使一个穷光蛋一夜暴富,因此,加勒比海海域周围的无数双眼睛都盯准了这个发财的机会,当然,英勇无比的“黑萨姆”也不例外。

为了寻找失落的珠宝,“黑萨姆”费尽周折,说服了当地的一个金匠,为他出资筹备了一条探险船。出海后,“黑萨姆”并没那么幸运,几经周折,却没有结果。在百般无奈之下,“黑萨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其耗费精力在寻找沉没的财宝上,不如追踪海面上现成的珠宝。他还对船上的水手们说,这是探险事业的延续。而事实上,“黑萨姆”已经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海盗。

为了实现目标,他招募了许多水手来为他效劳,这些水手都是海上四处漂流的无赖。船是“黑萨姆”的,再加上他天生的领导才能,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海盗王。

据传,“黑萨姆”船长长得十分英俊,而且总是以一袭深色天鹅绒外套裹身,留有一头长发束成一把留在脑后,腰间别着的四把手枪从不离身。“黑萨姆”天生富有冒险精神,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加勒比海域劫掠的船只就达到了50多艘。他的领队船——“维达号”装备精良,称之为“海上无敌”。

“黑萨姆”的海盗船队在加勒比海域上畅通无阻,就在“黑萨姆”的事业达到高峰期的时候,船上的海盗们也出现了问题,“黑萨姆”觉得船上的海盗越来越难管理了。

这时候,“黑萨姆”就必须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来管理这些猖狂的无赖们。“黑萨姆”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最先采取的方式是用软性的文化来管理那些海盗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企业文化管理。

在海盗王子“黑萨姆”看来,用软性文化对海盗进行约束,是管理者管理人所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它是以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精髓的。它提倡管理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爱护人为基础,它推崇的是用人性来管理海盗,不讲求对海盗的外在约束和硬性规定,强调海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理想状态来看,如果海盗船上建立起这种文化自觉约束,许多海盗就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纪律”变成了“无律”,由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上升到内在层面上的自我约束,如果海盗们是一群有着极高文化素养的绅士,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对于没有任何文化素养的海盗们来说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这种管理方式在试行了几个月后,海盗王“黑萨姆”彻底地绝望了。对此,有人指出,在海盗们理解层面极其低端的情况下,海盗王实行文化管理无疑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文化管理能够实施的前提应该是在全体海盗都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而且全体海盗首先要获得某种理念的认同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这种理念认同作为支撑,文化管理只能是囿于管理层面的一种形式,没有实质的意义。

因此,一个企业组织在实施内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明白企业中多数员工的认知程度,并根据员工的认知程度及特性来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制度的实际有效性。

总结了一系列教训后,“黑萨姆”决定以“人管人”,就是以船长的身份和权威来管理这些猖狂且凶残的海盗们。

“人管人”的管理方式不仅原始而且低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海盗王的权利去监督人,管住人,它强调海盗要无条件地听从海盗王的话,并且顺从海盗王的权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超越一切。但是,这些无赖至极而且猖狂成性的海盗们并不因为海盗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改变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船上仍旧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无为”状态。

“人管人”的管理方式如果运用得当,而且海盗王本人能够以身作则,这种管理方式还是有可能实施的。但是,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当然海盗王本为也不例外。他本人有个人的好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果海盗王不能以身作则时,就会给海盗们留下“不把人当人看”感觉。

两次的尝试都失败了,海盗王“黑萨姆”只能实行最后一个管理方式了。他决定在船上先定一些条文规定放在那里,如果谁做了错事情,就去相应的条文规定里面找出相应的条文进行对照,应得什么样的惩罚,海盗王就会对他们例行什么样的惩罚。同时,做了好事,应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海盗王就给予其什么样的奖赏。

用条文规定来管理人,在当今社会我们叫它“法治”。这种管理方法能够实施的前提就是海盗王要根据海盗们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性质制定出足够全面的条文规章,以供海盗王来约束和规范别人。

为了确保规章条文的全面,海盗王几乎绞尽脑汁,他制定的规章的详细程度几乎囊括了所有能在船上发生或者是在战斗中发生的海盗失误事件。当一个海盗的行为触犯了海盗们的共同利益的时候,海盗王会及时地将这一条处罚条例补充上去,以警示其他海盗不再犯此类错误。

海盗王为了表明规章制度的民主,他还特意制定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惩罚制度,这就让海盗们觉得,大家在规章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在一条条规章制度面前,任何海盗都不会想到里面有海盗王本人的意志在里面。在他们看来,这些规章制度就是上天的条文。他们遵守的只是上天的旨意,上天希望他们对这个船队负责任,对船上的王忠诚不二,遵守这些意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对活的有意志的条文,人人都会有微词,但是对死的制度,任何人都毫无成见。所以,海盗王用死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海盗正是适合了海盗们的这种心态。

海盗王“黑萨姆”最后终于明白了,在海盗船上,没有任何工具和方式可以把海盗团队治理好,只有靠规章制度,而且要靠死的规章制度。尽管“黑萨姆”认为,靠规章制度来管理海盗并非是他管理的最佳境界。但是,在海盗船上,面对这些无赖至极的家伙,只能用这种方式。

制度是每个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海盗船上,制度是对海盗的一种约束,也是对海盗生命的一种保障。而在一个企业之中,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何尝不是企业生命的筋骨,它可以使企业内部的权责明确地划分开来,让员工有据可循,做起工作不会东跌西撞,摸不着边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中国有古语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说明了规矩的重要性。海盗的战斗力来源于铁一般的制度,企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则来源于企业内部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如果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员工的工作就会产生混乱,也会造成无序的浪费。

在一个企业中,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利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它是促进企业有序发展和凸显企业特点所必备的标尺,也是企业实现自身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但是,在现实之中,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管理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管理制度的混乱和落后。

许多企业在创立之初在拟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大多都不是按照先将管理体系规划好、各种制度制定好后,再来应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步骤进行的,而经常是等到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棘手的问题时,管理者才要去安排相关人员来制定制度。这种现象,就犹如我国的“轻预防,重看病”的现象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对企业造成的伤害可能就是致命的。

因此,企业制订制度就如医生看病,只有进行“问、闻、观、切”后再对症下药,才能使企业内部的病症“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体现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企业在创立初期,制定制度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第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现状。

充分了解企业的现状是任何一个企业制定制度的前提的基础,在制度的具体的某份制度前管理者应该了解的范围有:企业在这之前有没有相关的规定或者文件等;要调查以往涉及到本制度方面的问题,都是如何处理的;调查与本制度相关的其它制度是否存在及内容规定等等。总之,在动笔将制度真正写成条文前,要充分地考虑该制度颁布后,对企业的覆盖性以及与以往相关政策和与今后企业续订其他制度的衔接性、对企业当前状况的适用性,制度所主要针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彻底性等等。

第二,把握企业制度张弛的尺度。

首先,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充分地考虑本制度的张弛尺度。如果企业内部以往没有这方面的规定,那么,在制定这种制度时,就不能要求过于严格,否则,就会使内部多数人无法接受而造成一定的混乱;如果所制定的制度涉及到过多的事务性,就要考虑企业内部员工的惯性能否及时调整过来;当然,如果新出台的一些制度约束力太小的话,会失去制度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甚至会因为这一条管理松懈的缺口而让原来靠自觉守纪的员工变成了按新的制度去放松自己的要求,这就会失不偿失了。因此,制度的张弛程度应该具体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所制定的制度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拥护,就可以确认为这条制度适合在内部实施了。

另外,如果企业所要制定的是决策方面性的制度,这种制度是带有强制性的,那就要听从专业人士和领导的具体意见就可以了,如果再去征求内部多数员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在制定具体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制度中共性与个性的相容性。共性是指制度要求的最起码的底线,是所有这种制度范本中都有相同规定的东西,是一种公共性通用性的准则;而制度个性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发展背景,规模大小、基础强弱,企业所处的具体的行业、内部人员的素质的高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只有企业个性化的制度,才能解决企业内部个性化的问题和基础性的问题。

此外,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使企业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要有详尽且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符合企业本身的实际特点,并对各种制度进行细化,具体化,以便于员工在实际中有“规”可依。

同时,企业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要经过民主程序并且制度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民主性,才能使员工信服,并发挥其实际的效力。如果制度只是企业几个主要领导者讨论决定的或者制度内容只是某个领导者意志的体现,那么,制度只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制度也就无从执行。

要打造一流的企业,规矩和制度是必需的,企业是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约束体制来实现发展的,这种约束就是制度。所以,企业之树要常青,就必须要有制度,一个没制度的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制度并使全体员工能够遵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