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走近北京
5644200000028

第28章 强硬的“立法院长”(3)

现在因为增额委员人数增加,许多民进党委员也进入立法院,朝野两党在议事抗争上非常激烈,有人说我不中立,但事实上,我是依法中立。前几天林委员正杰、谢委员长廷在聚会上向我表示,大家都已决议之事,且党部也都决定了,你为何不同意呢?我说,违背法律之事,本席很难为。比如说,资深、侨选委员不得参加宪政改革委员会或不得在会中发言一事,大家已协调好,为何本席不同意?因为我认为大法官会议已解释,资深中央民意代表行使职权至明年年底才终止,如果我们现在就将这些人排除于法律之外,开此先例,则日后立法院议事将如何运作?所以我认为此事是违背法律。虽然如此,我不敢讲,因为我是院务会的主席,依法我要保持中立。

如果我要是敷衍不负责任的院长,今后立法院会变成什么样?大家无法知道。至于林委员正杰说我动辄行使警察权,是环境使然,记得在本会期报到第一天就有侨选委员被打断六根肋骨,我可以忍受各位骂老委员、侨选委员,但他们一发言,你们就拉扯他们,阻止其发言,我怎能不维持秩序,这点苦心,各位应该谅解,你们认为我做得不对,可也有很多人打电话给我,称赞我维持了立法院的法律和秩序。

我诚恳地希望,此问题勿再在院会中发展下去,有些问题应如何改善,另外再谈。不能就造成不能审查民生法案的结果。此种结果,相信立法院同仁及老百姓都无法谅解。”这篇声明是梁肃戎在当天上午面对全院一百多名“立委”针对录影带事件的发言。

录影带的事件起始是这样的:

1990年10月17日上午十一时,民进党籍“立委”张俊雄登上主席台要求“行政院长”郝柏村解释劳基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大方向”,记者室的《联合报》记者游其昌说从闭路电视中听到梁肃戎说:“敷衍两句好了。”他将这句话录下来,次日发表出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以此为据,指责梁肃戎让郝柏村应付张俊雄,丧失“院长”原则。在十八日的会议开始登上发言台,要梁肃戎说清楚。事实上,录影带子十一时四分十七八秒发出梁肃戎那句话的声音,而张俊雄是此后八分钟才提出请郝柏村作有关解释,胡涛据此来请示梁肃戎。为此,梁肃戎反驳道:

“报纸造谣!张俊雄当天十一点多发言,你们所说的我讲‘敷衍几句好了的’那句话时,他还有八分钟才讲完,完了时,他才提出让郝柏村做解释,在他还没有提出让郝柏村解释前,我怎么能无的放矢地给郝院长下话呢?胡涛秘书长事先也不知道张俊雄要郝柏村就有关问题作说明,那么,他又怎能会抢在张俊雄委员前问‘要不要答覆呢?矛盾!岂有此理?”谢长廷携同几位记者到录影室重新播放录影带,真的没发现梁肃戎讲那句话。谢长廷请“立法院”秘书长胡涛交出秘书处录制的带子。

梁肃戎立即下令:

“封存,不准外借”。

这样,双方僵持。事件恶化。27日,“立法院”和民进党团分别放了各自持有的带子,民进党的录影带子:上午十一时四分十七八秒时,梁肃戎说了那句话;而立法院的带子从头到尾没有梁肃戎的那句话。

两个带,影同音异,斗势顿起,都怀疑对方捣了鬼,互不相让。

秘书长胡涛召开记者会表示梁肃戎没有说这句话。

梁肃戎也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

“立法院日常有很多事要处理,如人事案、卖杂志等,我对这些事的吩咐常有,但是当天绝对没有针对张俊雄的质谰说过这句话,民进党团不可以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来整我。”谢长廷则在稍后的记者会表示:

“到底谁在说谎,明显可以分辨,记者也可以判断这卷录影带是否动过手脚”。

29日,梁肃戎在秘书长胡涛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说:

“在正式院务会录影带及纪录中,都没有这句话,谢长廷惯干阴谋、专搞‘台独’,是民族的罪人,我向真理低头,不向暴力屈服”。

当天,党籍立委王志雄等“立委”连署提案,要求成立专案小组调查真相,梁肃戎则主张交付“院”会公决,绝不向谢长廷低头。

30日下午,王志雄打算在“院”会结束前提议组织专案小组调查真相,当他站上发言台准备讲话时,梁肃戎以总质询占太多时间,迳自敲槌宣布质询结束即散会;根本不给他机会提出调查动议。事后,梁肃戎曾对此加以解释说:

“调查院长发言乃是违宪之举,宪法六十三条规定:立法院有议决法律、预算、戒严、大赦、宣战、讲和、条约案等七项议权,……另外七十三条规定:立委在院内的发言,对外不负责。

而且立委什么权都有,就是没有调查权,所以要调查孰真孰伪,除了调查权的机关,立委没有资格调查我。”谢长廷也大动肝火,指天指地起誓发愿地说:

假如民进党的录影带有移花接木,或者粱院长未曾说过这句话,那么他愿意公开谢罪、辞去立法委员,并退出政坛,希望梁院长也共同具名。

梁肃戎针锋相对地说;“我是立法院长,立法院的合法纪录确实没有‘敷衍两句’,因此我没有任何名义要签名。”5日,民进党团提出一份由《新闻杂志社》邀五位音频专家所完成的非正式调查结果,证实“立法院”录影带经过变造,并希望梁肃戎能接受调查,以澄清疑虑。

梁肃戎当即表示:

“民进党团如果要我下台,就依法提罢免案,让全院委员来决定我的去留。因为立法院的录影带绝对没有问题,根本不需要调查”。粱肃戎以1961年的“当年黄豆案”为例说:“当时的地检处来函要求调阅立法院发言纪录,立法院曾以院务会决议予以否决,而当时本人就是强烈主张立法院发言纪录不能外阕”。

11月“敷衍两句”风波再度引起激烈抗争,争执中虚修一步上主席台,梁肃戎以主席身份动用警察权维持秩序。稍后,戴振耀亦跳上议事桌上喊叫,全场一片混乱,此时旁听席上的老兵深恐影响《战士授田凭据处理预算案》的审查进度,也着急地大声鼓噪,使得议事陷入瘫痪。

11月7日,国民党“立委”党部副书记长黄正一和无党籍立委高资敏来到梁肃戎办公室,高资敏向梁肃戎说:

“你和谢长廷双都都没错。因为你所谓的没有说过‘敷衍’两句,是指‘就劳基法覆议案,未向郝院长下过这话,而谢长廷指你说‘敷衍两句’,是录影带下的你与胡涛关于别的事的私下谈话”。

梁肃戎当场表示:

“可以接受这种说法,我能够按受‘未在院会中说敷衍两句,私下有说’的说法;并且愿意与谢长廷见面,商谈以何种方式做公开的澄清,谢长廷委员的带子不能说错,我也要相信我立法院的职员,不能同意他们调查或对立法院录影带鉴定。至于两卷带子为何不同,我已命令胡涛秘书长查明原委,如有任何违法,我会依法处理。”9日上午,梁肃戎再度举行记者会,表示:

“立委的发言,宪法明文保障,任何人无权调查,我和立院职员皆不能接受调查,而关于立法院录影带,目前已经封存,不准备接受鉴定或调查”。

梁肃戎抵制住“院”书记饶颖奇跨党派七人调查小组的调查。

梁肃戎说没说:“敷衍两句好了”的话?一个录影带,两种声音,哪个真,哪个假,谁能认定?民进党要对郝柏村的劳基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的大方向”听审,即使梁肃戎真讲了那句话,它对民进党的听审有何妨呢,郝柏村“敷衍了”,民进党不答应郝柏村,也就体现了民进党的认真态度了,怎么能脱离主题去计较那一字一词呢?

为了使这事平息,11月12日晚上,梁肃戎邀请“立法院”有关团体的主要领导人在台北新同乐鱼翅餐厅聚叙,座谈会派系的汪渔洋,朱家骅系的张鸿学,cc系的张子扬,新会会长黄河清协和会会长廖福本,建研会会长张平沼,国民党政策会副主委李宗仁、洪玉钦,“立法院”党部副书记长黄正一,“立法院”秘书长胡涛等人应邀而至。

梁肃戎开门见山地说:

“邀请各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敷衍两句’风波,已经使立法院议事瘫痪,希各位能够协助本院长平息争议,以免影响工作运作,使民生法案的审议顺利进行。”在座立委认为这件事不足以闹成这个样子,纷纷指问国民党的组织,为什么不出面调停呢?

这种疑问,不无道理。10月18日事件发生,国民党“立法院”党部没有表态,26日,事件恶化,梁肃戎私下找到“院”党部书记长饶颖奇,建议他以党的身份出面找谢长廷谈话:不要扩大事态。11月5日,鉴于已和谢长廷发生吵骂,梁肃戎正式要求党部介入。

许多党部立委抱着看热闹态度,不表态,饶颖奇毫无表情地说:

“你的要求,不能满足;在党没有了解真相之前,不能介入!”七日,国民党召开中常会,梁肃戎又向中央党部秘书长宋楚瑜提出请党介入的要求。

民进党对梁肃戎的非难,是向国民党进攻的突破口,由于他的位置才使他成为挡弹的墙;宋楚瑜清楚这一点,为了政治的稳定,他既不能一刀见血地指出民进党的发难实质,又不能看着梁肃戎这座掩体被迅速摧毁,指示立法院国民党秘书长高铭辉和书记长饶颖奇:

“不能把‘敷衍两句’风波上升到党对党的抗争,把事件限定在‘个人恩怨’范畴,‘私下化解,”随之,成立了以“立法院”党部书书记长黄正·为首的跨党派七人协调小组。小组的原则是:“只关切,不介入;只协调,不作战士”。

这种措施,最终必将导致梁肃戎成为政治牺牲品。

于是,梁肃戎在抵制这七人小组的同时,筹划了这次餐叙。

张鸿学说:

“敷衍案是一件小事,立法院里要成立调查委员会一案也已经被否决,根本上说这是院长与长廷委员个人的事,由当事人在院外去解决就可以,不要浪费院务会的时间。”张子扬也说。

“这件事根本就是件小事,不必非要闹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不可,法案都审查不完,已经对不起老百姓”。

听到三位资深立委皆以此言词的支持,其他人也纷纷发表看法,他们一致认为“立法院”的当务之急是“审理民生法案”。

希望平息事件的声浪日高,11月14日,国民党“立委”郁慕明邀国民党籍的黄正一、廖福本和梁肃戎,民进党的邱连辉、陈水扁,以及无党籍的蔡胜邦、林宗等人进行协商,达成三点共识。并允诺在翌日的“立法院”院会上由梁肃戎发表带有“歉意”的声明。

当天上午院会一开始,梁肃戎在院会报告说:

经本院朝野及无党籍同仁协商,均希望立法院能团结和谐正常运作,决定声明如下:

一、有关肃戎所说“敷衍两句”之言,绝非针对张俊雄委员质询,而要郝院长“敷衍”。

二、有关10月17日录影带,同意永久保存之,并依职权公布有无变造之真相。

至此,录影带风波才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