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24

第24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原文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释讲

老师说:患趺蹶病,病人只能向前行走,不能往后退,可取小腿肚的穴位用针灸来治疗,针刺2寸深,这是因为太阳经遭受损伤的缘故。

原文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藜芦甘草汤方

未见。

释讲

病人经常出现手指与臂部肿胀抽动,并且身体筋肉跳动的,应当服用黎芦甘草汤治疗。

临症意义

手指臂肿多为风痰在膈,攻走于肢体所致。本条用藜芦甘草汤涌吐痰涎为治。而近人多用导痰汤(胆星、枳实、半夏、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或《指迷》茯苓丸(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姜汁)治疗,药性较缓和,效果亦较好。

原文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释讲

患转筋病,症状表现为:病人的四肢强直,脉象直上直下、微弦,转筋牵引到腹部的,应当服用鸡屎白散治疗。

将药物捣为散剂,取方寸匕,用水6合,调和温服。

临症意义

转筋病,在临床上常见。其病有因风燥而致者;有因寒湿而致者;有因霍乱失津而致者。本方鸡屎白散为治风燥转筋而设。其余原因所致转筋则均未论及。

原文

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释讲

患阴狐疝气病,两侧阴囊一边大,一边小,有时在上面,有时在下面,应当服用蜘蛛散治疗。

将以上2味药,捣为散剂,取8分1匕,加水调和服用,1日2次。也可以做成蜜丸。

临症意义

狐疝乃前阴疾患,而寒疝则绕脐腹痛,二者虽同称“疝”,但实际上却是两种不同疾病,不得混淆。治疗本病,今人多用疏肝理气药,如川楝子、延胡索、木香、茴香、荔枝核、橘核仁、槟榔、乌药之类,有一定疗效。

原文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

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释讲

有人问:患腹痛病,如何根据脉象来分辨是一般的腹痛,还是由寄生虫所引起的腹痛?

老师回答:一般性腹痛应当出现沉弦的脉象,如果反而出现洪大的脉象,表示由蛔虫所引起。

临症意义

辨认蛔虫病,除本条论述的“腹痛”、“脉洪大”外,临床上还可见心腹疼痛不安、时时吐涎,眼有蛔虫斑点、睡中齿介齿、鼻痒等等。

原文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释讲

患蛔虫病,口吐清水,心窝部疼痛,发作有一定的时间,用杀虫药治疗而无效的,应当服用甘草粉蜜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3升,先煮甘草取2升,去药渣,加入粉、蜜,搅和均匀,煎如薄粥,温服1升,病情痊愈后则应当停药。

临症意义

1.甘草粉蜜汤方中之“粉”的理解:长期以来,对于甘草粉蜜汤方中的“粉”,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方中的“粉”是“铅粉”;一种见解认为方中的“粉”是“米粉”。前者所持的理由是:米粉没有杀蛔的作用,只有铅粉才有毒蛔的作用;后者所据的理由是:古单称“粉”,多指米粉而不指铅粉。

其实,“甘草粉蜜汤”中之“粉”,是米粉。第一,古代之“米粉”多单称为“粉”,日人丹波氏已指出;第二,方后有“煎如薄粥”一句,只有米粉可以“煎如薄粥”,而铅粉却不可能;第三,在《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有此方,所载之“粉”均作“粱米粉”或“白粱粉”,粱米粉、白粱粉即是米粉,可证。

2.关于本条读法:根据《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等古医籍所载,“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等文为一条,而“药毒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温服一升,差即止”为另一条,这是两条不同内容的文字被误混在一起了。其“毒药不止”一句,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之文校之,应为“药毒不止”,而《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所载本方均见于“解毒门”中,方上亦无“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等文。以上理由为据,则可明确看出,“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等文,是论述蛔虫病的临床证候的;而“药毒不止……差即止”等文,是论述一个解毒药方。

原文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释讲

患蛔厥病的人,应当吐出蛔虫,如今病人安静而又时常烦躁,表示内脏虚寒,蛔虫上入于胸膈,因此烦躁;等过一会儿则烦躁就会停止:如果进食后就呕吐,又发烦的,这是因为蛔虫闻到饮食的气味后上窜,导致病人自行吐出蛔虫。

原文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今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臭等食。

释讲

患蛔厥病,应当服刚乌梅丸治疗。

将以上10味药,分别捣细末过筛,混合均匀,用醋泡乌梅一夜,去核,蒸5升米,饭熟捣为泥,与药混合,放入臼中,与蜜兆捣2000下,做成丸如梧子大小,饭前饮服10丸,1日3次,再逐渐增加到20丸。

禁忌:禁生、冷、滑、臭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