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5652900000023

第23章 忠疑

原文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沿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同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即听必悖矣。

译文

人世间的毁谤与赞誉、是与非,是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的。以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雄才大略和丞相陈平那样的足智多谋,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都疏远他,而有人赞扬陈平时,汉高祖又亲近信任他。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和云中太守魏尚那样的忠诚,由于呈报战绩时,误报几颗首级,便被绳之以法,就地免职。经冯唐在文帝面前为他辩解后,又被法外施恩,重新重用,建立了大功。由此可知,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往往出错,一出错,结论必然相反。

解读

虽然忠言逆耳,但总会有进忠言的臣子,而听不听忠言关键在皇上。

因为忠言会经常损害奸臣的利益,所以奸臣就会想法设法去诬陷忠臣。

奸臣之所以常常诬陷别人,是因为诬陷的风险很低。而忠臣,却不会去做诬陷别人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忠臣被陷害,而没看到过奸臣被陷害。

奸臣却很难被铲除。因为奸臣很会说好话,迎合皇上的心思,让皇上开心,让皇上高兴,当那些奸臣犯了错误的时候,皇上也舍不得惩罚他们,而对于忠臣,皇上根本没有对奸臣那样强烈的体会。这并不是没人指出,而是因为忠言逆耳,忠诚的话会让皇上听了生气。

活学活用

六月飞雪是因为窦娥有很大的冤屈,而三月的飞雪也与此有类似的原因,回眸中华的历史,冤死者不计其数,但死得轰轰烈烈,又能让我们感触颇深的却不多见……

晁错是西汉初期伟大的政治家,但他却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穿着朝服被腰斩于市的,处死他的不是匈奴人,也不是谋反的吴王刘濞,而是他忠心辅佐的汉景帝——刘启。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段旁白: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青春夭折,与景帝时期晁错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蒙冤而死,成为了文景时代最有名的两大政治悲剧。

晁错之所以蒙冤而死,错在他的《削藩策》,不是说他不应提出《削藩策》,削藩是先帝的遗愿,它是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叛乱发生的最好政策。只是他削得不是时候,并且操之过急。早在高祖刚定天下时,异性诸侯就发动了叛乱,后来高祖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兄弟来管理,以此防止异性诸侯再次叛乱。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过了50年,居然是他刘家的兄弟反了!文帝时期就有削藩的想法,但没有去实践,变成了景帝时期的遗诏。但不削又不行,皇帝总觉得自己好像是躺在一堆干柴之上,下面还有个火把,只是未点着罢了,谁也不知道哪天就会被点燃了。削藩的事情,应慢慢渗透,用文火煮,而不应用烈火烤,以免激怒诸王。谋划叛乱已久的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夺天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为学生的景帝在太后、朝野和叛军的压力下,挥泪处斩了恩师晁错!晁错就这样成了景帝保天下的牺牲品!但是,晁错的死并没有换来天下的安定,晁错冤死后,吴楚反军揭下了伪装,暴露出他们真正的野心。最后,景帝只得下定决心平乱,任命周亚夫为平定叛乱的将领。周亚夫率军在三个月之内,终于平定了叛军。对于这样的结果,想必晁错的在天之灵也会觉得安慰吧!实践证明,晁错并没错,他对当时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他削蕃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他为什么还是不能避免一死呢?只能说还是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晁错是当时代表进步思想和先进理论的开创者、先行者,他提出与推行《削藩策》,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旧势力的巨大压力,朝野上下除了皇帝外,都持有反对意见,然而他却依旧正气凛然,面对固守派咄咄逼人的气势,毫不退缩,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电视剧中,有一句话可以看作是晁错的人生信条:“臣认为,对的,到头来还是对的!错的,到头来它还是错的!”

纵观晁错的一生,不能抿灭他对汉朝的贡献,首先他是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第一人,他充分发动边疆的人民群众,推行家族兵制,即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与其他农民不一样,成绩好的编入汉军,还对他们加以奖励,成绩不好的可以卸甲归田。因为许多士兵都与匈奴有血仇,所以在战场上就很拼命。另外,他鼓励朝廷收纳长城以北的小股匈奴游民,从而获取与匈奴作战的经验、战术以及良种马匹。为后来的武帝刘彻反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晁错对汉朝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智慧金言

在晁错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风气——正气。一个人要向往正气,一个国家要发扬正气。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以“正义、诚信、团结、奉献、友善”为主题,那两千年前晁错的死才不会那么冤屈,才会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