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10

第10章 大树底下好乘凉借鸡本为快生蛋(3)

不久,湘军将领胡林翼、郭嵩焘、沈葆桢等纷纷致信李鸿章,竭力规劝其返回曾国藩门下。胡林翼是李鸿章的上司,郭嵩焘、沈葆桢是李鸿章的同窗。上司的责问,同窗的规劝更加坚定了李鸿章返回曾国藩门下的想法。人活一张脸,虎争一张皮。在南昌徘徊的李鸿章要想走回头路,还必须等到一个挽回脸面的台阶。

在胡林翼等人的斡旋下,曾国藩原谅了李鸿章,亲自致信南昌。言辞恳切而又软硬兼施,终于扫掉了李鸿章心中的不快,决意回到曾国藩幕下。而随着安庆周围局势的恶化,曾国藩终于采用了李鸿章的建议,从皖南祁门移营东流,从而彻底填平了二人心中的隔阂。得了下台的阶梯,维护了读书人的脸面,李鸿章遂捐弃前嫌,轻装快马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赶赴东流,重入湘军幕府。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争执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在于二人并无实际利益冲突。祁门移军是出于公心,为的是一战之胜负,湘军之安全;李元度之争看似激烈,为的是他人之事,时过境迁,自然烟消云散。

去而复返并没有降低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信任,一次争吵也没有减少李鸿章对曾国藩的忠心。通过这件事,曾国藩了解了李鸿章的性格,李鸿章知道了曾国藩的底线。从此二人配合得更加默契,李鸿章的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

创业者必读

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企业的策略是企业管理者的大忌,在企业发展的大局面前,个人的喜好和感情都是渺小的,这些能够作为管理企业的参考,但决不能成为主导企业决策的唯一。

湘军移营和李元度事件使李鸿章受到了冷落,感到了不平,激发了他的犟脾气。他决定改换门庭,离开湘军大营。冷静之后才意识到负气而走只是一时冲动,无论从政治局势还是从自己的发展前途来看,跟着曾国藩都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他在曾国藩的大度下,在师友的规劝下去而复返重投曾营,这并不是他没有骨气,而是证明了他承认错误、亡羊补牢的勇气。幸亏大错还没铸成,悬崖及时勒马,否则他将因为失去最大的发展机会而后悔终生。

这告诉企业管理者:企业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在每一个路口为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当面对选择时,一定要立足于实际,制定一个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不能在感情上说服自己,就在数据上说服自己,千万不能凭着一时的冲动盲目作出决定。

经管真谛“说”

有企业的地方就会有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和失败。特别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失败几乎不可避免。如何面对失败,是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又要跨过的一道坎。

李鸿章在曾国藩帐下为幕僚,出谋与划策是他的职责,进谏和规劝是他的义务。计策没有被采纳,规劝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他事业上的一次小小失败。面对失败他连续犯了两个错误:率一幕之人往争,争取不成就负气而走。率众而往是对曾国藩权力的挑战,负气而走是对曾国藩的威胁。这两种方法不仅毫无作用,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鸿章犯的错误,也常常是创业者犯的错误。企业刚刚起步时常常在很多方面与同行业的佼佼者有一定的差距,遇到一次两次的失败或者遇到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打压,记住千万别冲动,冲动是魔鬼。要懂得韬光养晦,收敛锋芒,想办法巧妙地绕过疑难之处,慢慢积累资本,寻找扬眉吐气的时机。

4.时来运至,借鸡生蛋:运气、智慧和辛劳三位一体创业更助力

一无所有未必是创业的障碍,没有眼光、没有勇气才是最可怕的事。李鸿章一个山乡的子弟凭借家族的期望,父辈的培养走上了仕途。在翰林院中供职虽说轻松自在、无风无浪,但不甘平凡的李鸿章,渴望能脱离平庸,成为人上之人。

因为阴差阳错的命运之手,李鸿章被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卷了进去。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过人的才能和优秀的天赋让他得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欣赏,成为湘军大营中最受倚重的幕僚。

复杂的时局,高位上的殊死争夺,使得一切的道理都显得无比淡漠,李鸿章明白只有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必须攀附好曾国藩这棵大树,必须把野心和欲望都埋藏在曾国藩的羽翼下。李鸿章知道政治中的云谲波诡,战争局面的变化莫测,会一次又一次地把机遇送到他的面前。

经过湘军的殊死奋战,各个地主武装的配合支持,清军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城外成功地建立起一座江南大营,如同一把枷锁一样,把太平天国的主力牢牢地压缩在江淮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在李鸿章负气出走之际,晚清政府的局势再次恶化。本已龟缩不前的太平军重新爆发了巨大的力量,围困洪秀全天京老巢的江南大营被攻破。摆脱了脖子上的枷锁,雌伏已久的太平军如同出笼的野兽、下山的猛虎,势如破竹一般迅速占领了苏南的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经济、军事重地镇江和上海。

清政府对汉族地主武装一直存在猜忌,湘军也处在几种势力的牵制之中。眼看江南即将完全被太平天国吞进腹中,对起义农民的恐惧终于战胜了对汉族地主武装的猜忌,已经被清王朝看作南天一柱的曾国藩再次获得重用。中央的权力完全下放到曾国藩手中,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的身份让湘军势力在江南半壁畅行无阻。

曾国藩的上位,不仅仅是一人一姓的飞黄腾达,凡是跟随他的文官武将同样水涨船高。李鸿章也在其中得了不少名,获了不少利,权势地位都在迅速增加。

面对太平军在江南地区的横行,湘军大营中正积极谋划着收复失地,援救镇江、上海等地。就在此时,英法联军占领北京,避居热河的咸丰皇帝惊惧而死的消息像一个炸弹一样再次震动了国人的心灵,晚清的局势陷入更加不可捉摸的扑朔迷离之中。安安心心地在湘军集团中等待机会的李鸿章,终于听到了命运之神的召唤。英法联军在北京圆明园中的一把大火,紫禁城中的一场政变和一封来自上海的求救信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机会。风水轮流转,昔日仓皇失措从安徽跑出来的青年官员,就要扬眉吐气了。

1856年,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下,已经完全陷入了糜烂之中。已经不满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所得利益的英法两国趁火打劫,借“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发起了打开清王朝大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进攻已经让清政府应接不暇,英法联军的开战更像在已经满身创伤的清王朝身上又割了几条口子,撒了几把盐。

英法的进攻持续到了1860年,即使猛烈的炮火已经震得天朝上国的权贵们心惊胆战,紫禁城的达官显贵们依然把欧洲列强当作无伤大雅的癣疥之疾,而认为反抗皇权的太平天国才是心腹大患。象征性的抵抗和一纸条约让列强毫不费力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轻易的退让和故作的慷慨在列强眼中成了软弱和无能,还不满足的英法两国把目光瞄准了天朝的首都。此时王朝的官僚才紧张起来,大沽的炮台、蒙古的骑兵并没有挡住夷人的脚步。咸丰皇帝丢下祖宗的家业仓皇逃走,满族人雄踞了近三百年的北京城被攻破。

圆明园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惊世的瑰宝,也焚掉了咸丰皇帝脆弱的病体。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刚刚继位十一年的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时年六岁的皇子载淳登基为帝,是为同治帝。皇帝年幼,国祚不稳,顾命大臣肃顺等人只能倚重汉臣。远在湖、皖奋战的湘军更得器重,曾国藩被赏加太子少保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