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19

第19章 中兴谁料是危局渐行渐远终有尽(2)

不久,李鸿章就在天津设立了天津海关道一官,专门管辖中外交涉和各关关税,津海道官员的任免权当然是由“直隶总督拣员清补”。设置一个管理税官的职位,安排一个忠于自己的下属,李鸿章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通商口岸的财富控制权。

仅仅控制财权仍然会受到掣肘,当年在上海夺取财权的故事和多年的战争生涯让李鸿章明白,只有军政大权一手抓才会十拿九稳。于是天津海关道又多了海防行营翼长一职,李鸿章又取得了通商口岸的生杀大权。

李鸿章收揽权力的第二步是成为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大学士之首。做了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在此后几年尽心民事,宣力弥勤,为清政府办了不少实事,立了不少新功。

过要罚,功要赏。有过不罚不足以树威信,有功不赏不足以慰臣僚。李鸿章已是极品大员,除了一项项的荣衔纷至沓来,清廷已经没有更高的官职给他。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由协办大学士升为大学士,同年又被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十三年又被授为文华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主要职责是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是天子的近臣,是百官的首脑,是文官的最高荣誉。

进士出身、翰林身份的李鸿章,从发迹以来靠的都是武职军功,一生以未掌“文衡”为耻。文华殿大学士的荣誉身份,让他满足了虚荣心;赞理机务、表率百僚的工作性质让他接触了更多的文官,结下了更多的盟友,取得了更多的支持。

1 875年,多灾多难的同洽朝结束,刚刚登上帝位就战火连天,刚刚感觉到了一点太平的同治皇帝回到了祖先的怀抱。爱新觉罗·载湉继位,是为光绪皇帝,一个更加苦命的皇帝和一个更加多灾多难的时代到来。李鸿章也终于从媳妇熬成了婆,成为三朝元老,开始了新的征程。

光绪八年,李鸿章的母亲去世,意味着李鸿章将离开朝廷回乡丁忧。这对其他官员来说或许是一次仕途的波折,对李鸿章来说却是一次恩宠的炫耀。

丁忧要辞掉一切官职,政治变化莫测,一日不在其位就可能有其他的人物代替了你的地位。此时法国在加紧侵略越南,中越边关战事一触即发;日本在加紧控制朝鲜,中日比拼也即将开始,清政府一日也离不了李鸿章。

三月初九、十四、二十四、四月十一连续四次夺情的谕旨从宫中传出,李鸿章固请之下才被允许离津奔丧。不久,李鸿章即官复原职,继续做他的封疆大臣。

李鸿章能在清政府受如此重用,历三朝而不倒,原因在于:丰厚的底蕴、高明的手腕、杰出的才干。

经过近二十年的打造,淮军已经成为清政府最强大、最具现代化水平的武力。这是李鸿章最丰厚的底蕴,最重要的政治资本。强大的实力是屏蔽一切政治倾轧的利器,在列强环绕,虎视眈眈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被瓜分的清王朝必须借重李鸿章的力量,保住岌岌可危的江山。只要李鸿章没有不臣之心,清政府就会一直把他放在高位,倚为柱石。

李鸿章深得官场三昧,有做官的天赋,有谨慎的态度,有圆滑的手腕。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没有卫道士的刚直,也没有奸猾之徒的贪婪。在顽固的保守派和激进的革新派之间,李鸿章善于审时度势,巧妙处理上下关系。既能得到传统实力的支持,也能得到新兴力量的拥戴。上结内援,慈禧成为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下结外臣,各地督抚都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此强大的奥援队伍,即使受到某些清流的非难和攻讦,也能坦然应对,谈笑处之。

除了实力和手腕,能在官场纵横捭阖,能在列强之间游刃有余离不开他杰出的才干。一直以来李鸿章要面对的都是王朝式微,列国分疆的局面。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他能在坚守国家根本,同时现代化向前迈进,能在杂乱无章的国家局势中理出一条挽救危亡的道路,这是其他大臣不可替代的。既要应对咄咄逼人的入侵者,又要管理日益腐朽的官僚体系,还要安抚蠢蠢欲动的贫苦百姓,也只有李鸿章一人能做到。

大清王朝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李鸿章已经爬上了帝国权力的顶峰。曾经风姿绰约的英俊少年,已经在繁杂的政事中变成了即将老去的封疆大吏。

创业者必读

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完成了总督生涯顶峰的攀登。如日中天、名声赫赫的他并没有因此安于现状,自我满足。而是向着权倾朝野的道路再次启程,攫取北洋通商大臣的地位,获得通商口岸的实利;登上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宝座,赢得最高文官的虚名。如此虚实结合,他终于走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

务虚与务实是企业经营中的两种方式,所谓务虚就是注重经营理念,善于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建设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氛围。所谓务实是重视企业的技术革新,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水平上出力气。过分贪慕虚名,容易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过分在乎实利,容易唯利是图,目光短浅。虚与实是相互结合,相互依托的孪生兄弟。虚名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转化实利,最终名实相副;实利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成就虚名,成就实至名归。

经管真谛“说”

创业注定是一条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它的艰难在于迈出第一步的无力,打响第一炮的辛苦;它的曲折在于发展过程中的百般挫折,前进道路上的无数坎坷。而这一切的成功都需要创业者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核心的竞争力。

寻找先天优势,奠定成功基础。李鸿章官场奋斗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先天优势,家族的传统、名师的教育、父辈的熏陶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业者如果能在创业之时,充实自己的先天优势必将事半功倍。

培养后天优势,积累成功资本。李鸿章能在晚清政坛上呼风唤雨,最大的依凭莫过于手中有一支强大的武力。淮军的存在保证了政敌对他投鼠忌器,清廷对他恩宠有加。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是,赢得对手尊重的本钱,拼搏市场的底气。

3.苦心经营,北洋肇启:投资方向决定企业盈亏

近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如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如何避免被瓜分的命运。这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清朝开明的大臣后半生都在探寻的问题。

数千年来中国的敌人几乎都来自陆地,无论是东夷北狄,还是南蛮西戎,只要一条坚固的万里长城,就可以阻住马蹄声声,掩住烽烟滚滚。近代的技术让世界变了天,在蒸汽机轰鸣之中一群金发碧眼的敌人渡海而来。广阔的海岸线无险可守,破旧不堪的水师木船在巨大的军舰面前不堪一击,这让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惊了心,慌了神。

中国从来都不缺先进的科技,火药、指南针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真正利器,这些却在八股文章和文字狱中都被摔得粉碎;中国也从来都不缺强大的海军,早在秦代徐福就已经东渡日本,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更是把大明王朝的国威传到了半个世界。这些却在清朝出现了断层。自尊自大的“天朝上国”心理,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狭隘的民族观念让一条海禁政策封闭了国门。

就在清王朝禁止商民出海贸易,严格限制航运发展的时候,葡萄牙、西班牙的冒险家已经完成了世界的环游。一个新的世界格局因为广阔的海洋而出现,一个新的世界大势因为现代航海技术而变得不可逆转。此时的天朝上国还在自我满足的自然庄园中,昧于世界大势昏睡不醒。

鸦片战争的炮响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外国兵轮的厉害。先进的技术到底是强国去辱的助力,还是有违祖制的奇巧淫技,可笑地变成了官场相互攻讦的话题。祖宗之法和师夷长技的争论在顽固的坚持中永无止境。林则徐失败了,魏源失败了,要让近代中国走出任人欺辱的泥淖,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革新。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最早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是曾国藩。见识过外国军舰的威力,观摩过“助剿友人”对太平军水营的肆意蹂躏,曾国藩明白中国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水师才能与列强有一战之力。可惜曾国藩心有余而力不足,湘军的水师也只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小小改进。

1862年,曾国藩趁海关税务司英人李泰国回国休假,托他代为购置军舰。不料真金白银买回的军舰,却成为英国人阿思本的私人武装。无奈的总理衙门只能将舰队转手卖与他人。一次“阿思本事件”和损失的几十万两白银让曾国藩在现代化军舰面前望而却步。

建立军队要钱,装备武器要钱,建设一支现代化的舰队更需要一笔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还要绕过无数的阻力,克服无数的责难。曾国藩没有能力实现这个愿望,而他的弟子李鸿章却把这个梦想当成了自己后半生最大的追求。

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出身的文人,不同于麻木已久的权贵。在实用主义的支持下,他不会有愚蠢的坚持。他懂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愚昧守旧派还叫嚣着“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杆橹,执梃可敌坚甲之兵”的时候,李鸿章早已在西方列强横行中国,轮船枪炮所向匹敌的现实中得出:列强之胜在于“轮船、电波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1867年,剿捻之中的李鸿章把建立南洋、北洋、东洋三支舰队的奏折递到了朝廷。他设想:北洋驻天津,东洋驻吴淞,南洋驻南澳,三洋一气打造一条万里海疆。

这份极具远见的奏折当时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除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清政府内部还面临着海防和塞方之争。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之人,认为新疆虽有千里之地,空耗资财无一分收益。俄国占领伊犁已成既定事实,阿古柏扰乱新疆又无法一时平定。国家财力不足,既要“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还不如派兵坚守西北,节约军饷用于东南海防。

湖南巡抚王文韶、陕西督抚左宗棠等人却主张坚守西北才是重中之重、本中之本。只要“俄国人不能逞志于西北,西方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坚持派兵收复新疆。

其实二者争论的并不是舍新疆而固海防,或者轻海防而保新疆,而是清王朝已经是东南侵扰,西北不宁,千疮百孔,破绽百出了。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1883年,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一个小国的挑衅,一场失败的国战,终于让清朝统治者明白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泱泱华夏大国即使面对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也苦无备御之策。建立现代化的海军被清王朝提上议事日程。

取得了政府的支持,减少了反对的声音,却还有现实的困难。李鸿章想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必须解决两大问题:经费和人才稀缺。

从白莲教起义,清王朝已经在战争的阴影中疲惫地蹒跚了近八十年。一朵开遍楚、川、陕的白莲花几乎耗尽了康乾几朝的全部积蓄,两次鸦片战争的赔款又刮完了穷苦百姓的民脂民膏,洗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江南半壁最繁荣的经济,延续不断的捻军起义也让朝廷国帑难以为继。

更何况西北还在回族动乱的遍地烽火中挣扎,英国人支持的阿古柏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在新疆用兵。日本在台湾蝇营狗苟,法夷在越南虎视眈眈,俄国人逞志于西北,西方各国构衅于东南。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经在众多敌人的围攻下积贫积弱已久,变成了空壳一副。“财力枯竭,势难大举”,如果没有上千万两的银子,一支现代化的海军绝难建成。

除了需要巨额的资金,建设新式海军还需要一支具备驾驭新式海军的人才队伍。新式的舰队和落后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用古老而落后的思想来驾驭现代化的武器只能是痴人说梦。只有通晓洋务,顺应时变,刻意培养的军事人才才能发挥现代军事武器的真正威力。

而培养人才又在于建立新式的教育模式,新式的教育模式就意味着对科举制度的挑战。在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下,在已经践行了两百多年的八股取士下,埋首坟典、求取功名是读书人天经地义的道理。挑战科举必将招来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尽管困难重重,卞定决心的李鸿章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多少次彷徨无助,多少次捉襟见肘,多少次荆棘处处,他坚持着,他始终坚持着,一定要打造出一支有模有样的新式舰队。

不断恶化的帝国局势,越来越多的开明地主知识分子,李鸿章逐日高升的地位终于让他的努力变成了现实。光绪元年,清王朝下达了建立新式舰队的诏令,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获得筹建、统辖北洋海军权力的李鸿章又多了一份家底,多了一份在政治旋涡中周旋的底气。